心头好| 显微镜下的大明 ——带你领略大明百姓的真实生活

一.  作者简介

马伯庸,原名马力。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马伯庸擅长以推理对真实史料进行解构和猜想,重组为兼具想像力与真实感的“历史可能性”小说,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

二.读后感

你看历史是否有遗憾于历史总是记录王侯将相,而底层小人物小老的记录却寥寥无几。马亲王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算是了结我的一个心愿。书中的通过几个案例还原了明代百姓间种种趣闻。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通过马亲王的再加工,变成一个个幽默风趣的故事。

1.《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

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旷日持久的混乱。当地百姓、乡绅乡宦、一府六县、应天巡抚、应天巡按、当朝首辅、皇帝等多个利益集团的博弈。大明朝廷的决策如何出炉,但地方如何落实,官场规则如何运作,利益集团如何博弈,在这个案子里真的体现得淋漓极致。

国家之根本在于税收。明代税收很多,大多是直接上交实物,除了税收还有徭役。之前看万历十五年中的描述很有意思,以京城为试验点,一百个京城的护卫队直接去一百户人家里拿吃的,这样朝廷就减免了运费和人力,也不会有官员从中牟利,不过想法太过美好。

没有政府从中调控,人性将暴露无疑,从而失控。朝廷的基层官员的俸禄也直接领取实物的。想象一下,发工资了。你就要抗着十斤大米,十斤小麦,五斤斤盐回家。这是个什么场景呢。

其实不过也很好理解,中国人民吃饱饭也就近几十年的事情,我们可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想象不出当时的粮食如此重要可以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当然这些粮食也可以变卖成银两,再去换取必需品。这让我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有了更深的一层理解。

2.《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

标题的意思是考试成绩和石灰的取舍。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百姓对于风水信仰程度不亚于现在我们对科学的信任程度。所以当婺源县这个大家朱熹出生的地方,婺源县科举不中可是件大事。不单单是没有了面子,更可怕的是利益的损失,因为未来无人在朝廷庇护,只能是为鱼肉,任人宰割。就像《红楼梦》贾府的衰败,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家中子弟中无大官者,不可通圣意。

这时候,有人就指出石灰户门开采山脉,把婺源县的龙脉伤得遍体鳞伤。所以科举才会惨淡收场。当然不要以我们现在的目光看待古人,我们现在当然知道考试成绩和龙脉没有那么大的关系。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民在笔与灰的抉择。

轰轰烈烈的保龙运动开始了。当地官府和学子和深山的石灰户展开的一系类斗智斗勇。刚开始因为政策的严格执行,所以石灰户收敛很多。但是可惜百密一疏,决策者们漏算了一点:人性。

人性本贪,就算已得到了利益,只要有机会攫取更多利益,一样会铤而走险。再加上县官本是流官,新任县官只会说漂亮话。石灰户又开始活动起来,其实还是“苛政猛于虎”。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问题是无法杜绝的。所以这个保龙运动自嘉庆年间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

3.《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

罗氏家族为其祖墓建其护墓寺杨干院,二百多年后,时过境迁。其庙越发香火旺盛,其族依然衰败。杨干院倒是反客为主,扩建后把罗氏祖墓圈进寺院内。这时罗家当家罗显便和杨干院法椿展开了官司之战。双方俞斗俞烈,还牵扯出了人命官司,一审,二审,三审。

由于法椿在当地有些势力,罗显较处于下风。这期间让我看到了地方审理的机构之间的关系,也看到了官场的一些潜规则。罗显在当地告无可告,便要直通天意,告御状。因为告御状无论有无冤屈,都要遭受牢狱之灾。罗显已近六十自然遭受不住,便让罗氏年亲子弟前去。恰巧嘉靖皇帝在“大礼仪”,所以在看到罗显在极力维护自己的祖坟,便偏心与他。皇帝的小心思就是朝廷的大心思。最后法椿不是败给了正义,而是败给了嘉靖皇帝。

此次事件都是来自罗显《杨干院归结始末》,难免更多站在罗氏角度叙事。也许发法椿不是那么罪大恶极,罗氏也并非是那么的心性淳朴。历史的迷人之处也许就在于此。

4.《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

在农耕社会,土地就是根本。一个国家的命脉在于税收,而税收根本便是户籍。当权者掌握了户籍的详情,那天下便在他们的眼中是透明的,一些资源的调配,贪官污吏,徇私舞弊便也就能了然于胸。重八兄布局十几年,这才创建了黄册这一个小本子。就是类似我们现在的户口本,但是也包括了家产田赋的记录。

不过古代没有计算机啊,人员自行篡改来逃避徭役赋税太容易了。所以有了旧年记录与今年记录的环环相扣,又有里甲制度的互相监督。自古就有“皇帝不下县”,里甲制把权利划分给更多人。一来便于互相牵制,二来为官府减少了管理成本。

在玄武湖中,黄册以每十年六万册数量增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内的腐败愈发严重,黄册的质量成直线下降。这是权富百姓与体制迂回的结果。这其中就会引发一个问题,历朝历代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之害,使人毛骨悚然。“使连阡陌者空无籍,无立锥之家籍辄盈野。”意思就是让良田千倾的大户人家户籍上没有记录,吃饭都困难的人家在户籍上确是田产丰富,要承担沉重的赋税。普通人家无法承担这么重的赋税,只好把田买给大户人家,成为佃户。或者逃跑去外地成为流民,亦再者只能举家上吊了。自古以来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就是农民生存不下去了,起义推翻政权,然后重新分配土地。

不管是因为苛政猛与虎,还是因为权贵隐瞒田产,各显神通地涂改也好,毁坏也罢,总之黄册慢慢失去了它的作用。那么天下在当权者眼中就是一片混沌。至此,明王朝也就走到了它的尽头了。

文/小突ac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