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病证---心悸

心悸   可另查心悸
  (概述)
  心悸是自觉心中急剧跳动,心慌不安而不能自主的证候,多见于能诉说自觉症状的较大儿童,在婴幼儿则见心前区明显搏动.甚至其动应衣,脉来数疾急促,或迟涩结代,参伍不调等。
  心悸包括惊悸与怔忡。因惊而悸或因情绪激动而悸者谓之惊悸。惊悸时作时止,不发时一如常人,多由外因引起,以实证居多,病情较短暂,其证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者谓之怔忡。怔仲发作无时,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动则尤甚,多因心血虚损,心气不振引起,病情较为深重心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多伴有心悸,故临床上往往心悸与怔仲并称。
   早在(素问》中就有三部九候与独取寸口诊法、,以及观察虚里部位的搏动来诊断疾病的记载。《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并治}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者为悸”之说,切脉以知心之动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提出了补益心气心血以治伤寒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颅囟经》指出小儿脉息较成人有异.谓。六至以为常”。《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立论,心虚则“卧面悸动不安”,立泻心汤、导赤散泻心火;安神丸补心神的虚实补泻方.《证治准绳.幼科。惊悸》则认为小儿心悸多为虚证,“惊则心悸动而恐则怖也,悸者心跳动而怔忡也。二者因心血虚少,故健忘之证随之。”《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怔忡证。《血证论。怔忡》也认为:“怔忡……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和扑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均与本证有关,可参考本证进行治疗。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小儿心悸的形成,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因素。
  1.精神因素 小儿神气怯弱,若闻异声,或见异物,或登高涉险,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扰动心神,不能自主而发为心悸.此外,由于小儿肝常有余,心火易亢,脉律较数,若因烦躁郁怒,怒则气上,扰动心神发为心悸。《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说明精神刺激可致心悸。
  2。外感因素 小儿脏腑娇嫩。阴阳之气稚弱,卫外功能不固,易为邪毒所侵.邪毒自口鼻而入,内舍于心,先损“心用”,后损“心体”,以致心神不能自主而悸动不安。
   3.饮食因素 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若素体内热,肥甘厚味过度,蕴热内结生痰,痰热扰心发为心悸.若过食生冷,痰湿内生,阻滞中阳,以致脉来停滞,心胸悸动。
  4.先天因素 胎元不足,禀赋有异.或因畸形,心脉有损,血气循行无序,心律不整,心前区筑筑然惕动,动则愈甚,日久血脉瘀滞,口唇紫绀,行动困难。
  二、病理
  1。心失所养 心主血脉,赖心气、心血、心阴、心阳之滋养.若喂养不当,气血生化乏源,或久病不已,血耗气弱;或失血过多,营血内竭;或误汗损伤心阳,不能温养心脉,推动血行,心血失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失藏,均可导致惊悸怔忡,《丹溪心法.惊悸怔仲》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宁。此惊悸之所肇端。”
  2。痰饮上扰 心为阳脏,位于膈上清旷之地。若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遏,.以致血运不畅,水化为饮,上逆凌心,也可引起心悸。(血证论.怔仲》说。“心中有痰者,痰人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
   3.邪侵心脉 感受外邪.内舍于心,邪阻心脉,阻塞经隧,心血营行受阻,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阴,日久也可导致心悸怔忡。
  4.瘀阻脉络 若阳气不能鼓动血脉运行,或因寒邪侵袭,寒性凝聚,而使血脉运行不畅,瘀阻脉络,心脉失畅而成心悸。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
  本证根据临床特征即可诊断。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心悸,可持续发作,也可阵发。年长儿童常诉说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亦可兼短气乏力,叹息,胸闷,神倦懒言等症。心悸之时常伴有脉象的异常变化,可出现数、促、结、代、迟等脉象。病情较重,身体瘦弱的小儿尚有虚里跳动显著,其动应衣的现象。 .
  结合心脏听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电图、X线摄片及实验室检查酶谱变化,血沉、抗“O”、T3、T4等明确心悸的西医诊断,这对不能正确诉说症状的婴幼儿尤为重要. .
  二、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证候,尚需鉴别西医学中的有关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心血管病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这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上述各项检查作出鉴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病情轻重 惊悸较轻,怔忡较重。惊悸可以发展为怔忡。惊悸常因外界刺激而发作或加重,常时发时止;怔忡则无惊自悸,经常自觉怵惕不安,悸动不宁,动则尤著,多有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之象,日久常夹有痰饮瘀血。
  2.辨虚实兼夹 心悸以虚为主,以实为次,又多虚实夹杂之证。虚主要是指五脏气血阴阳亏损;实主要指邪毒、痰饮、瘀血之侵淫。水停心下,痰火扰心,瘀血阻脉,均可导致心悸。因此在辨证时要注意正虚的一面,又要注意邪实的一面,分清虚实兼夹的程度。
  3.辨脉象 心悸之证在脉象上变化较著。小儿脉息至数较成人为快,脉形上较成人为细弱,心悸小儿反映在脉象上的变化或疾或迟,或脉律不整,或出现促、结、代之脉。一般说来脉数为热为虚,脉迟为寒为阳虚;脉律不整参伍不调者为气血两亏;脉疾及促、结、代者,提示真脏受损,病情较重,尚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其原因,慎防心阳突然虚衰而生变。
  4。辨虚里 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属胃之大络。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是宗气会聚之处,故虚里动势有助于观察胃气和宗气的盛衰。正常情况下虚里之动,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起落有序。若按之微弱为不及,是宗气内虚,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搏动过速,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正气衰而虚阳外脱。起落无序,则为脉律不整,心律不齐。
  二、治疗原则
  由于本证的病位主要在心,证候特点是以虚为主,虚实相兼,故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使气血运行调畅,脏腑功能恢复,心悸可愈。此外,由于本证邪实方面以邪毒侵心、痰饮内停、瘀血阻络较为常见,故解毒、化饮、活血也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上适加安神镇心之味,可望提高疗效。
  三、分证论治    
  1.心气不足
  证候表现 心悸怔忡,动则尤甚,胆小易惊,神疲乏力,自汗懒言,面色无华,或头晕、叹息,舌淡红,苔白滑,脉数、弱或沉、迟,虚里搏动弱。
  辨证要点 本证以心气虚证象为主,因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致悸动不安;气虚则运行不畅,胸中痹滞,叹息乃作。
  治法主方 养心益气,安神定悸。四君子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远志、枳壳等。自汗者加黄芪;心阳不振者加桂枝;气滞血瘀者,加丹参、瓜蒌皮等。
  此外,可按心气虚的情况,选用人参、西洋参煎汤代茶饮。本证若兼心脾气虚之证时,可用养心汤。此方人参、黄芪大补元气;甘草、肉桂散寒通阳;茯神、茯苓、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补心安神;柏子仁、枣仁、五味子养心而敛心气;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故有补养心脾以生气血之功用。适用于心脾气虚而致的心悸怔忡者。
  2。心阳不足
  证候表现 心悸不定,动则更甚,胸闷气短,形寒肢冷,反复感冒,自汗肤凉,面色苍白,纳少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沉细、结、代,虚弱,虚里搏动微弱。
  辨证要点 本证因气虚及阳,阳气不振,血脉鼓动无力而现悸动,故以阳虚寒盛表现为症状特征.
  治法主方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黄芪建中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桂枝、.芍药、黄芪、炙甘草、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等。心阳不振较重者,加人参、附子,兼见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五味子、玉竹等,兼有水肿者,可加白术,茯苓,车前子等。
  本证也可用人参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桂枝、茯苓,温其阳而逐其寒。若寒凝心脉者,可用当归四逆汤祛寒活血,通阳复脉;若心肾阳虚可合肾气丸;若虚阳欲脱,四肢厥逆时,亟用回阳救逆,用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
  3.心血不足
  证候表现 心悸怔忡,动则尤甚,夜眠不宁,心烦多梦,面色无华,神倦无力,或自汗气短,,舌淡红.,脉细弱,虚里搏动微弱。
  辨证要点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悸动不安乃血虚之故。心血为营阴所化,赖脾胃滋生,故脾虚乃血虚之因,心虚及脾虚之故。
  治法主方 补血养心:,益气定悸。归脾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白芍、熟地、龙眼肉、茯神、远志、枣仁、木香、炙甘草人大枣等。心阴不足,烦躁口干者加麦冬、玉竹、五昧子;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齿。
  本证总以补脾助运,滋养化源为要。若生化有源,血气养心,则心悸可愈,故养荣汤十全大补汤也可服,但需注意药性宜流动、勿呆滞。
  4.心阴不足
  证候表现 心悸不宁,颧红唇赤,低热久恋,掌心灼热,烦躁哭闹不宁,少寐多梦,盗汗淋漓,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虚里搏动微弱.。或起落无序。
   辨证要点 本证因心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而致。阴虚则阳旺,故见阳有余而阴不足诸证。血为阴类,统称阴血,心阴不足与心血不足同中有异,轻重有别.
  治法主方 滋阴清火,养心定悸.加减复脉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炙甘草、生地黄、白芍、麦冬、阿胶(烊化)、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等。火旺者加龟版、知母、黄柏;盗汗较著者加酸枣仁、浮小麦、野百合;有风湿者加五加皮、桑枝、忍冬藤等。
  本证若阴虚火旺而见悸动不安者,也可用天王补心丸滋阴降火,宁心复脉.
  5.气阴两虚
  证候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自汗盗汗,睡时露睛,面颧暗红,舌红,苔花剥,脉细数或结、代,虚里搏动或显或弱,或起落无序。
  辨证要点 本证因心气不足复兼心阴不足,气虚则气短乏力,自汗脉数;阴虚则颧红盗汗,气阴两虚则睡时露睛,苔花剥,脉细数,虚里搏动有异,较之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者为甚。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故本证尤为多见。
  治法主方 益气养阴,宁心复脉。炙甘草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炙甘草、人参、大枣、桂枝、生姜、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等。气虚自汗者加黄芪;血虚心慌者加当归、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血瘀者加丹参、川芎。
  本证也可用生脉饮或黄芪生脉饮煎汤内服。
  6.心胆虚怯
  证候表现 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怵惕,坐卧不宁,少寐多梦,苔薄白或如常,脉动数或弦,虚里搏动明显,或起落无序。
  辨证要点 本证因小儿胆怯易惊,骤遇惊骇,心神失宁而惕惕然悸动不安。过后渐复如常。
  治法主方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龙齿、琥珀¨朱砂、茯神、石菖薄、远志、人参等.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者加炙甘草;心阴不足而心悸者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炒枣仁等。
   本证也可用远志丸方煎服。该方中有人参、茯神补心气,远志、.龙齿镇惊安神,菖蒲通窍,故也可治心虚胆怯受惊而悸者。
  7。热毒侵心
  证候表现 心惊多喘,经常感冒,咳嗽咽红,喉核肿大,反复发热,夜汗淋漓,乏力倦怠,脉数,或结、促、代。虚里搏动微弱或应衣,或起落无序。
  辨证要点 本证常因外感风热邪毒引起。由于小儿脏腑娇嫩,邪毒乘虚而入,内舍于心,心脉受损,以致悸动不安,每因外感而加重。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宁心复脉。银翘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苦参、牛蒡子、豆豉、薄荷、桔梗、芦根、黄芩、北沙参、甘草等。咽喉肿痛较著者加大青叶、山豆根、胖大海,咳嗽痰稠者加杏仁、象贝、瓜蒌皮;盗汗自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生牡蛎,表证已解,心悸不已者合生脉散
  本证若见热毒蕴结,身热日久不解,咽喉肿痛。便秘心悸者,可用清宫汤加减(玄参、莲心、竹叶卷心、连翘、麦冬、益母草、丹参、大青叶、苦参、茶树枝等);若邪毒渐清,心气心阴两伤时,又当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可用清营汤(水牛角、生地、玄参、竹叶、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加西洋参,此皆本“毒清正自复,正盛邪自却”之意,权衡用之。
  8.水饮凌心
  证候表现 心悸气促,渴不欲饮,小便不利,下肢浮肿,形寒肢冷,眩晕呕吐,泛泛多唾,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虚里搏动明显。
  辨证要点 本证多系心阳虚衰之后导致水饮内停。水气凌心则悸,外溢则肿,是本虚标实之证。阳不振致饮不化,饮不化则悸不宁。
  治法主方 温补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椒目、葶苈子等。呕恶者加法半夏、陈皮;阳虚水泛,下肢浮肿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等。
  本证若属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用真武汤加减,,若痰阻心气,悸动不安,宜指迷茯苓丸(茯苓、风化硝、半夏、枳壳)加远志、菖蒲、黄连、川贝、枣仁治之。
  9.心血瘀阻

  证候表现 心悸,胸闷不舒,善叹息,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口唇指(趾)甲青紫,指(趾)如杵状,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虚里搏动明显,起落无序.
  辨证要点 本证常因先天胎禀不足,或心病日久,心脉瘀阻,气血运行失常,致气滞血瘀,胸阳失畅。
  治法主方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等。阳虚寒凝致瘀者加桂枝、附片、干姜;络脉痹阻,胸痹较甚者加沉香、檀香、降香;夹有痰浊,胸满痹痛者加瓜蒌皮、薤白、半夏等。
  本证也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此方在桃红四物汤的基础上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而成。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桔梗、柴胡与枳壳、牛膝,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行气活血,故有活血祛瘀、行气通脉之功。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天王补心丸 用于心阴不足,心火偏旺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者。
  2。柏于养心丸 用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
  二、单方验方 . .
  1。苦参、益母草各lOg,甘草3g,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l剂。用于心悸,脉律不整者. .
  2.磁石、龙齿各15—30g,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用于心悸实证。
  3。熟地25g,灵芝lO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用于血虚心悸失眠而脉律不整者。
  4.强心饮 党参、黄芪、丹参、麦冬各10-15g,益母草15~30g.,附子6-15g,仙灵脾、黄精各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 1剂。用于阳虚气弱,心悸脉迟者。
  三、针灸疗法 、
  1。体针 主穴取内关、心俞、神门、三阴交。配穴:脉数疾取间使,脉缓迟取素髂;胸闷胸痛取膻中,用补法。
  2.耳针 取心、皮质下、交感、神门、胸区。每次2—3穴,留针15,---,30分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疾病。
  2.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病早治,慎用各种影响心律的药物。
  二、护理
  1.消除患儿顾虑,使精神愉快轻松,病室保持安静。
  2.心悸甚者需卧床休息,缓解后适当活动,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及脉象。
  3.饮食饥饱适宜,清淡而富于营养,有水肿者,低盐或无盐饥食,不喝浓茶。
  4.重症心悸患儿,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记录呼吸、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及时对症处理。若患儿脉结代、心动悸,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细数欲绝者,应及时抢救。
  5。准时服药。特别是纠正心律的西药要注意掌握好剂量、用法、疗程,必要时在心电监护下使用。 .
  (文献选录)
  《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惊悸之所肇端也。曰惊、曰悸,其可无辨乎?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仲之谓,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杵,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妄,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挟虚,不过调养心血,和乎心气而已。”
  《婴童百问。慢惊》:“,C-藏神而恶热,小儿体性多热,若感风邪,则风热搏于脏腑,其气郁愤,内乘于心.令儿神志不宁,故发为惊,若惊甚不已,则悸动不宁,是为惊悸之病。”
  《儿科醒.辨惊风之误论》:“小儿气怯神弱,猝见异形,猝闻异声,最伤心胆之气。
   《内经》云:大惊猝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又惊则气散,又恐伤肾,惊伤胆。其候则面青粪青,多烦多
哭,睡卧惊惕,振动不宁,治法急宜收复神气为要,宜秘旨安神丸,或独参汤,茯神汤之类治之。若要进金石脑麝之品,是犹落井而又下之以石矣。”
  《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慕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陈可冀等综述中医药抗,C-律失常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多数归属于生物碱类、强心甙类、黄酮类及皂甙类。此外,也包括少数香豆精类,萜类、挥发油类及酚类等成分,其中黄连素(小蘖碱)有心脏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延长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时程,提高猫的电致室颤阀,具有。一肾上腺能受体阻滞作用。赵卫综述正性肌力作用的单味中药实验研究近况,按其作用机制,大致可分为4类。
  Ⅰ类能增加心肌细胞内cAMP水平的中药有附子、枳实、毛冬青;Ⅱ类能抑制心肌细胞.膜Na、一K、--ATP酶活性中药有黄花夹竹桃、黄柏;Ⅲ类有调节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的中药有生姜、牛黄;Ⅳ类为通过以上作用中的两种作用途径来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中药有人参、黄芪、黄连。
  苦参被现代药理实验发现,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效应,能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传递,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绝对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的兴奋性,故对心房颤动、频发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过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苦参在复方汤剂中的用量常在10--~40g之间,若用于过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用量宜在20,---.30g左右,此量为常规剂量的2—3倍.由于苦参性寒而清热,有抑制兴奋作用,故多用于兼有热象的过速性心律失常。
  细辛对实验动物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用药后迅速出现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并可持续7—10分钟,且呈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等作用,故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慢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时,汤剂中的剂量需用10g左右。由于细辛性温有助阳之功,又有振奋促进作用,故多用于兼有寒象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崔志清等报道了有关用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5-律失常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预防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可使乌头碱所致室早性早搏(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明显降低,使氯化钙(CaCl,)所致PVCs和VT发生率显著降低。其出现时间明显推迟。窦性心律恢复时间明显提前,复律率显著提高。治疗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首次给药窦性心律短时转复率有显著差异,3次给药后窦性心
律转复率明显提高,表明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有很好的抗乌头碱和CaCI。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二、临床研究
  余继林等报道用中医药治疗小儿,5-悸证103例。制定,5-悸的辨证要点是:主要指标5-悸心慌脉结代;次要指标是:①多惊善啼或夜寐不安,舌光红。②面色不华或头晕目眩,舌淡红。⑧自汗、神疲乏力,动则心慌心悸加重。④自汗盗汗,心烦耳鸣,动则悸甚,舌质红。凡具备主要指标,加上一条次要指标,均可诊为心悸证。根据临床表现,将小儿心悸证分为心神不宁证、心气不足证、气血俱虚证3型。治疗结果,主要指标及次要指标的症状全部消失,各项理化检查均转正常者77例,占74。6%。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最快2天,最慢28天,平均9.49天。
  严君藩等报道用心肝宝胶囊治疗小儿心律失常50例。每粒胶囊含人工虫草0.25g,每次2—4粒,每日3次口服,连服3个月。用药前均做常规心电图检查,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同时进行.导联监测,以证实其心律失常的类型、频率等。服后1周、1月以及疗程完成后均复查心电图。部分病例作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结果房性早搏5例,显效3例,有效2例;交界性早搏7例,显效
4例,有效3例;频发室性早搏36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显效1例,无效1例。总计显效33例,有效¨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
  实验研究表明,虫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表现在既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又能选择性增强心肌细胞抗缺氧能力,增加心排血量和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该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直接作用于心脏、钙拮抗及膜稳定有关。“,
  肖和印等报道治疗1l例儿童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心神不宁型5例,心阳不振、神不守舍型3例,痰热内羁型2例,心睥两虚型1例,分别以磁朱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胆汤、归脾汤加减化裁治疗,均获痊愈.其中1例,愈后多次复发。

(0)

相关推荐

  • 《证治准绳·女科》惊悸

    (失血心神不安) 妇人血风惊悸者,是风乘于心故也.心藏神为诸脏之主,若血气调和,则心神安定. 若虚损则心神虚弱,致风邪乘虚袭之,故惊而悸动不定也.其惊悸不止,则变惚恍而忧惧也.(排风汤亦可用.) [薛 ...

  •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心系病证:心悸,胸痹,真心痛,不寐(多寐,健忘)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重者为怔忡. 病因: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所伤,体虚劳倦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

  • 中医---心系病证

    心悸: 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证机概要:气血亏虚,心虚胆怯,心神失养.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 ...

  • 从脾胃治疗心系病证-摘

    心病治心,是为临床常用之法,但有时治之 而不应,而从脾胃治疗多取良效. 1脾胃与心系的生理关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脾能摄血,其与心 的关系,亦表现于此.心主血,脾胃之气旺盛,其纳磨.运化如常,则血 ...

  • 基于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用药规律研究

    收集了颜正华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用药经验.结果显示,高 ...

  • 心系病证第一节 心 悸...

    心系病证第一节 心 悸 心位居胸中,主血脉,主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华在面,开窈于舌,并与小肠互为表里. 本系根据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将心悸,厥证,胸痹,不寐,多扉.痴呆,健忘,癫狂,痰痫 ...

  • 温胆汤治疗小儿心系病证临床体会 2009年第5卷第1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摘要]  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心系病证,心病治胆,异病同治,异曲同工,值得探究. [关键词]  小儿心系病证:温胆汤:治疗应用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由半夏.陈皮.茯苓. ...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陈士铎治疗心系病证用药规律

    目的:探究陈士铎治疗心系病证用药规律及学术特色.方法:建立"陈士铎治疗心系病证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SPSS 26.0.SPSS Modeler 18.0软 ...

  • 周仲瑛名中医谈肺系病证辨治总结 (转载学习)

    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 ...

  • 将军之官:肝系病证灵验药对——朱良春

    肝系病证药对 1.柴胡.白芍 用量:柴胡10g,白芍15g. 功效:疏肝解郁. 主治:肝气郁结不舒或肝气横逆太过之证. 按语:<伤寒论>四逆散.<和剂局方>逍遥散和<景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