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大一学生的影视作品分析

伪一镜到底,盘《1917》
——论中期摄影与后期制作对影片价值的影响
作为2019年度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1917》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的小故事入手,讲述了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后赶往死亡前线,向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的故事。时间仅八小时,武器弹药有限且无人知晓前方敌况。中期摄影以专业的镜头调度呈现刺激战场,美术指导精心布置着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敌军的破费战壕、随时毙命的危楼…… 一部电影在中期优异摄影和后期完美制作的托举之下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熠熠生辉。
隐蔽剪辑技巧,伪造一镜到底
隐蔽的剪辑技巧是这部电影的吸睛之处,其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演员与摄像机需要穿过多个战壕、农场、废墟等主要场景,配合后期剪辑、背景置换和数字化处理合成一个“伪长镜头”,遇到的问题就有难排练、难拍摄、难剪辑。电影中22出剪辑都是如此。
首先,利用以物体遮挡剪辑,或者加上利用甩镜头加快画面场景转换的方式,在3′42″两士兵边走边聊碰到运送物资的士兵,38′04秒″利用“废墟之城”黑色墙面的遮挡进行剪辑,54′52″为了摄影机和摄影师跟随主角上车,期间经过一士兵的背部,形成瞬间遮挡剪辑,包括56′50″处车轮陷入泥潭摄像得跟随主角下车推车,一个士兵站起来时形成了瞬间的遮挡,同样86′6″则是石头的遮挡,利用剪辑体现时间跨度。还有本篇经典的肤色过渡都是用遮挡剪辑骗以极快速的方式过观众的眼睛,在纵深变化的过程中隐蔽剪辑。
幕后照片
再者,利用黑屏剪辑和或黑屏遮挡达到转场的作用。在《1917》8′19″处两位主角士兵从上级手中接到命令离开地道。士兵的背包遮住光线,形成瞬间黑屏。还有25′46″处走入地道,四周一瞬间变暗也一样。66′17″作为最明显的时间切换,用十几秒的黑屏展示主角被击下楼梯的昏迷时刻,同时用白天转入夜晚,进入“魔幻时刻”。黑屏剪辑作为转场和越过时间跨度的最佳简易手段常被使用。
25′45″走入地道
其次是单独的甩镜头,加快画面中场景或者时间的转换。利用快速的运动镜头制造剪辑点,如28′2″运用特效爆炸营造出像是被爆炸冲击甩开的感觉,摄像机向左摇,同时布雷克向另外一边摔倒,96′33″快速摇镜头拍摄战壕激战,更加提现冲击力,弱化剪辑的痕迹。
影片还利用无移动物体的场景制造“空镜头”充数剪辑,在23′2″士兵的手部受伤了,镜头向上摇加入天空空镜,然后终止拍摄给士兵的手化妆。还有89′6″树林空镜给了周遭环境的展示进行特效剪辑。从废墟到河床包括瀑布全用CG剪辑,加深了影片的真实感和,拉近了真实的时空关系。
43分40秒处,德军飞机坠毁。此处飞机坠毁是用CG特效处理的,同时后续两位主角救援时又衔接成实拍。
我认为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思想和现实的绝妙交汇。也就是如此的拍摄技巧和剪辑方式,使这部电影荣获大奖,且给观众浸入式的战场体验让观众陪同男主走入刺激战场。
剪辑后的视效,沉浸式的战场
如果一部电影仅是因为情节动人,那么导演完全可以发挥成《血战钢锯岭》那样的圣人传记,也可以拍成《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人性考验。但是《1917》被拍成了一个“长镜头”,一个浸入式的战争体验。可以身临其境大逃杀游戏中,体验各种关卡、敌人、陷阱。观众变成了主角,他们的恐惧、绝望和英勇突破了画框的限制直入人心。
影片采用搭建战壕,加入残破楼宇的方式增添电影画面的景深,体现了战争生活和现实之间的暧昧性,还原了一战战场,丰富拓展了空间,加深镜头的纵深感来体现士兵的漫漫前路,无线扩大战争的恐怖氛围,和男主作为士兵执行任务的紧张恐惧。
《1917》还斩获奥斯卡最佳视效奖。这还要依靠本片的构图特色和“叙利亚风格”的独特色彩,灯光的运用更是不容小觑。战壕、营地、废弃的教堂已经路边的断垣残壁。这些大小道具和场景撑起了《1917》的构图。在战壕营地呈现框架式构图,在教堂的火焰中奔跑时图像中也有很多图案元素,使本就该凌乱的战争场面“有型”起来,增添了电影的艺术氛围。本篇略用消色,整部电影几乎没有过分明亮的色彩,教堂的火焰也是气势汹汹,伴随着灼烧的声音吞噬者一个士兵的良善和仁慈。这就暗示着战争的残酷,我们从逐渐溃烂发黑的伤痕,到死去发青的人脸,再到士兵们黄绿色如枯草一般毫无生气的制服就能知道一战的残忍和杀戮的恐怖。
但在《1917》中,导演萨姆·门德斯尊重了这种真实,在布雷克腹部中刀后,通过多个剪辑完成了肤色过渡。
此处斯科菲尔德将布雷克拖动转身之后,布雷克的脸从肉色变成了灰色。
在转身过程中有一个运动剪辑,以便停下来让化妆师化妆,画面的连接处理简直完美无缺,所幸片场照的场记板为我们透露了“这里其实经过剪辑”的信息。
一开始有肉色
转身
脸色全灰
片场照片
还原行走炼狱,摘星奥斯卡奖
送情报何其简单,他没有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大义,也没有智夺八方的英勇无敌,但是这部电影从小处着手却没有一分钟无聊的情节,从前线到终点的紧张节奏和氛围之下,导演安排了张弛有度的场景设定。从敌人战壕,农庄后院,再到黑夜炮弹,瀑布河流。当战壕士兵呻吟在路边黑血顺着脸颊流到布满地面,直击我内心的是战争的残酷;当带着黑烟坠落的战斗机一头栽到樱花树下的牛奶桶边,我感到美好世界瞬间坍塌的无奈;当教堂和房舍变成断垣残壁孩子只能窝藏在抽屉中时,我看到了人性的残酷。不断移动的光明和黑暗仿佛是他头脑中的幻象,耳边是炮弹巨大的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以及最后他在破晓之前映着炮火的桥上的一跳,几乎是末日美学的教科书演绎。镜头一转,他从瀑布中坠落,在打着旋的池塘里漂浮,手边竟然有一片片飘落的樱花。影片在这里超越了技术,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这部电影从来没有用宏达的战争镜头展现个人的伟大。他在讲述战争中的人类。一个看似强大实则弱小的群体。从敌人到战友,他们所经之处的横尸遍野,充满了整部影片的背景。近景中,撤退的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对敌人的救赎与复仇;火光冲天中,男主看到的地下室的饥饿的法国女人与初生的小婴儿;这一切都在他最后爬出水面,在森林中听到的民谣时得到了升华。他本来是一个无辜的士兵,意外被战友挑中去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从开始的抱怨,到出于友情的应承,到被战友拯救生命、最后决定负重前行的勇气——这些才是战争中最可值得铭记的东西。这部电影弱化了单调的颜色、炮弹的轰炸、钢盔的冷默,越过战争呈现给我们的并非伟大的人,不过是一份伟大的信念。这是导演对奥斯卡的诚意,也是与观者的共鸣。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大一学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