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飚诗人”柯仲平
柯仲平,原名柯维翰,1902年出生于云南广南县。早年在昆明就读省立第一中学时就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积极参加昆明地区学生运动。1924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法律系,在北京结识了鲁迅、郁达夫、高长虹等文学名家,与鲁迅交往很多。他曾向鲁迅发誓:“我一定做一辈子牛,人民大众的牛。”
1926年3月,柯仲平从北京法政大学肄业离京后,5月到上海,在创造社出版部做“小伙计”。但工作了三个月即因“宣传赤化”被淞沪警察厅逮捕,经胡愈之、叶圣陶等保释出狱。大革命时期,柯仲平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工人秘密斗争,组织过秘密工会。1927年4月,已有身孕的妻子到陕西榆林中学教书,柯仲平随之到陕西省立一中任国文教员,同年夏天在西安学生暑期讲习会讲《革命与艺术》,对艺术的作用提出精辟的见解。冯玉祥附蒋反共后陕西白色恐怖日益严重,1928年8月,柯仲平辞去西安教职去了北京,疯狂苦战了百来个昼夜,以西安人民反围城斗争为素材,创作出著名诗剧《风火山》。1929年早春,他再赴上海,入职狂飙社出版部,同时在建设大学任教。同年冬,当局又以“宣传赤化”罪名,再次将他逮捕,经友人营救,旋即出狱。
“狂飙诗人”柯仲平
1930年3月,柯仲平在潘汉年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派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秘书兼上海工会联合会纠察部秘书,8月,又受命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的采访记者。柯仲平奔走于沪杭采写了一批通讯、诗歌、散文,陆续化名见诸报端。12月初,《红旗日报》为了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发表了《大家起来纪念广州暴动》的社论后,上海工人的组织宣传工作落到柯仲平身上。为了筹划11日的游行,他担任了南京路示威游行的总指挥。
同年秋,柯仲平诗集《风火山》由新兴书店正式出版,但三个月后就被当局查禁,他也再次被国民党军警逮捕。与他同时被捕的23位共产党员不久就被国民党枪杀了,柯仲平坚称自己是个木工,名字“柯桂生”,几经拷问不改,终因身份未暴露而幸免于难,但只得中断了《红旗日报》采访记者的生涯。
随后,柯仲平被以“思想左倾”在上海关押一年,判刑11个月,送往苏州反省院监狱,但始终坚贞不屈。1933年8月,经亲朋营救保外就医出狱,1935年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他化名柯冬山,到一家私立汽车学校学习。他深居简出,研读马列著作,并组织一些云南籍留学生成立“理践社”。他曾应上海《申报》之约写了30余篇文章,集刊于《东京通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抨击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得失。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柯仲平回国参加抗战。11月,柯仲平到达中共中央驻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与勉励,被分配担任文化工作训练班班长、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副主任。这一年,他先后写成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前者描写马福川农民自卫军配合正规部队保卫家乡、捕捉汉奸的故事;后者描写铁路工人在中共领导下向日本侵略者进行巧妙斗争的故事。这是陕甘宁边区最早出现的用诗的语言歌颂工农的长篇杰作,其中《边区自卫军》曾得到毛泽东的称赞。毛泽东赞扬他把工农大众作了诗的主人,夸奖他对民歌形式的吸收、融化和他为诗歌大众化所作的辛勤努力。与此同时,柯仲平与田间、林山、史轮等一批文化工作者发起了边区诗歌朗诵运动,成立了战歌社,推动边区的诗歌创作和朗诵运动,街头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柯仲平对陕甘宁边区文化事业的最大贡献,是1938年7月创办了边区民众剧团。柯仲平亲任团长,并为剧团写了《团歌》——
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要往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在民主的边区,我们自由地走去走来,我们要叫胜利花开遍,花开遍,在荒山!
剧团演出经费不足,柯仲平四处奔走呼吁各方面支援,连毛泽东、周恩来、博古、贺龙等都带头捐了款,柯仲平也把自己创作《边区自卫军》的全部稿费捐出来;剧团骨干人才缺乏,他四处查访,请来了能编、能导、能拉、能吹的艺术家和民间老艺人等;柯仲平带人深入乡间,调查访问,编写了大型歌剧《模范城壕村》和诗剧《孙万福回来了》;几年中,他率领剧团跑遍了边区的山山峁峁、沟沟坬坬,演出了《好男儿》《血泪仇》《十二把镰刀》《打渔杀家》《大拜寿》等边区人民喜闻乐见的现代戏和传统戏。1943年秋,毛主席邀请柯仲平等到枣园,高度赞扬民众剧团。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柯仲平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西北文联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协西安分会主席等职,担任过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1964年10月20日病逝,享年62岁。
来源:《少年战士》
责编:张曦
编审:周婷
终审:钱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