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刚健:这个碑被称为汉隶最可师法者荟萃...
荟萃汉隶各碑笔法,兼具庙堂气与书写感的集大成者
学此一碑,汉隶之法尽矣!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15)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高3.6米,广1.29米。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乙瑛碑》的结体,寓风流于严谨之中,具有“冠裳佩玉”的韵致和俊逸潇洒的意趣。避免了追求“宗庙之美”所可能带来的板滞,肃穆而有清新活泼的气息。如“奉”字和“奏”字的字头宽大,字底窄小,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不失重心;两个“府”字,趣味不同,各有变化,一个竖撇低垂,笔画相连,形态紧凑,一个竖撇高抬,形断意连,松而不散;“须”字的左偏旁位置甚高,因右偏旁波画宽展,两点撑开,形成了稳重的主体,所以高低错落而不失平衡;“试”字和“乾”字的左偏旁写得特别大却无喧宾夺主之感,夸张的形态和独特的结构极富个性色彩;“司”字的横折弯钩,或伸展形成端庄紧凑的三面包围,或收缩构成倚侧开放的两面包围。这些字或是一脚着地展现出“金鸡独立”的动态美,或是扩大笔画间偏旁间的反差,呈现出新颖独特的结构形式。
《乙瑛碑》的章法有如下三个特点:
①纵有行,横成列,格局恢宏。《乙瑛碑》在排列上纵看成行,横看成列,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自不待言。由于《乙瑛碑》结字上下和左右比较均衡,线条的粗细、轻重无较大起伏,外形方正,停顿有度,所以,整体布局更加规范,呈现出宏碑巨制、高文典册、气格宏大、高古典雅的庙堂之气,适合置身于曲阜孔庙这种庄重肃穆之所。
②横向取势,字距大于行距,波涌之势强烈。同其它成熟期的汉碑一样,《乙瑛碑》结字左舒右展,横向取势。凡是撇画、钩画尽量左掠,凡是波画、捺画尽量向右肆展,因此,碑中的绝大多数字属于扁平结构,只有少数字比较方正,从而整体布局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形式。书写者越往后写越心手双畅,因而,碑后半部分向左右的展放之势越加明显,越加流畅,精彩纷呈。字距大于行距的格局产生横向开张的气势,在行列有序之中,字里行间更加流畅自然,气格更加恢宏。
③呼应连贯,左盼右顾,纵横涌动。《乙瑛碑》虽然结体端庄,章法上纵成行,横有列,但其笔画富有变化,整体布局毫不呆板。纵看,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并不是孤孤零零,而是笔断意连,上下呼应连贯,衔接和谐。由于字的形态大小不一,间隔有大有小,其字距并不是均衡划一,空间分割或疏或密,显得敞朗透气。还由于每个字重心取向上的上下左右移位,所以,一行行的中轴线左右摆动,摇曳生姿。从横向看去,行与行之间靠得很紧密,有的几乎搭肩接踵,整体观望,像一排排涌动的洪涛巨浪向前推进。
总而言之,《乙瑛碑》在其庄重静肃的主调之下,又是流动的、活脱的。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雪堂所藏金石文字薄录·汉·孔庙置百石卒史碑(潘秋谷藏本)》)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是碑骨肉匀适而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必其定出钟傅也。(《两汉金石记·卷六·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明末清初收藏家孙承泽:孔庙《卒史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都玄敬谓此碑残阙,予所收本则完善,当在都所见本以前。后云“后汉钟太尉书”,则后人附会之耳。(《庚子销夏记·卷五·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孔龢碑》)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我们将《汉乙瑛碑朱翼庵旧藏故宫本》 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
欲购专业级《汉乙瑛碑朱翼庵旧藏故宫本》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