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农村与县城
十一下午回的农村老家。老宅所在的胡同没什么大变化,前后左右邻居除了有的长辈去逝已不在,其后辈还住在那里,而当年父亲盖的新房子那边,右边和后面邻居的房子由于很久没人住,看着有些破败,有的房顶已经塌了,院里长满了杂草。有的是去了外地,有的是搬到了县城。听说前面的邻居也已经在县城买了楼,很快要搬过去。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县城买楼,村里的人口逐年减少。在街上,除了四五十岁以上年纪的,已经没几个能叫得上名字。
为了治理雾霾,村里也不让烧煤了,正在进行暖气改造,把煤炉改成电炉,电炉由企业免费提供,自己只付电费。但8kw的功率,一小时8度电,电费按照0.3元/度计算,一天就是50多,4个月,要6000多,即使一天当中只是晚上烧,也要3000多。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另外,不知村里的变压器能否承受得了。十一期间,为了避免扬尘,村里的道路维修施工也停了。
十月二号下午,骑自行车去了当年就读的高中。现在那里改成了武强第三中学,原来的高中搬到了县城西边。由于过节放假,学校大门紧闭,门卫说学校里没什么人,只有一个执班的,不让进。只得拍了张校门的照片离开。学校前面的天平沟还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没有水,河床上长满了杂草。往回走时,沿着顺河街慢慢骑行,街上的道路也还是坑坑洼洼,街两边的房子都已老旧,有的墙上用白油漆写着划圈的拆字。和县城西边林立的商品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紧闭的学校大门
顺河街的老住户
拆了一半的老房子
原来的县城以滏阳河为界分河东、河西两部分,差不多平分秋色。但后来县城一直向西发展,河东包括顺河街则变得越来越老旧。很多年轻人都搬了出去,街上看到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县城里最早买楼的,很多已经搬到了市里住,县城的房子或出租或卖掉。被卖掉的房子当中,有很多被村里的年轻人买了去。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喝牛奶吃面包、用电灯电话、住楼上楼下、出行开车,已经从不敢想像变成了习以为常,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原来家住农村的农闲时出去打工,农忙时回家收庄稼,种地是主业,攒够了钱在村里盖新房结婚。现在种地则多作为副业,变成了以打工为主,要在县城里买房、买车结婚。
这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