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的军官学校

广州东郊的珠江中,有一座山峦起伏、环境幽雅、林木葱郁的小岛,这个不起眼的江中小岛,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些都缘于岛上曾有过的一座扬名中外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军校设在广州黄埔的长洲岛上,史称之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从辛亥革命到讨袁护法运动,孙中山利用旧军队进行军事斗争,但每次革命均因旧军队反叛而中途夭折,这使得孙中山感到要建立一支军队的必要性。他决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开始着手改组国民党,并决定在广州开办军校培养军官。在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清朝时期的陆军小学堂及水师学堂的原址上建立了黄埔军校。

当年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主要是因为长洲岛四面环水,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岛上的环境幽静,便于学习与练武,岛上有原清朝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理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城区,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

黄埔军校的大部分建筑在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今天的校舍是上世纪90年代按原貌恢复重建的。黄埔军校的大门风格简朴,坐南朝北面临珠江,在门额上悬挂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这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大门两旁原来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真正体现了黄埔精神。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在军校的院子中有一面大理石墙,墙上刻着黄埔军校第一至第七期的教官和学员名字。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招收了7期学员,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将军队和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全部清理了。随后“陆军军官学校”先后迁移到南京、重庆等地,并在武汉、成都、西安等地开设分校,共办学23期,从第24期起在台湾凤山复校至今。

黄埔军校第1-7期毕业生共有12887人,这些人对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在很大程度上是黄埔学子们的对决,所以说黄埔军校的创立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或许也不为过。黄埔军校造就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大批名声显赫的政治巨人和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在中国军事史上或许没有一所军校能与之相比。

走进那座不是很高且窄的军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岭南庭院式的砖木结构建筑,这里是军校的校本部。校本部这里原是清朝陆军小学堂的校舍,院内的校舍大致有四幢上下两层楼房,每幢楼的中间和两侧有过道连接,每幢楼前均是独立的庭院,以供学员课间活动。

漫步军校旧址,追溯沧桑岁月。军校的建筑简朴而清雅,根本无法与现代那些宏伟浩大的院校相媲美。远远望去,这里的建筑与一群普通的岭南建筑无异,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英雄豪杰辈出的藏龙卧虎之地。然而,当走进黄埔军校,就如同走进了一座中国近代军史博物馆。

看到昔日黄埔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间间校舍,如果事先不知道这里是黄埔军校,我可能会误以为走进了一座古代的书院。学校里的建筑风格用古色古香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加上墙壁和楹柱间随处可见的对联和诗词,让人确实有恍若隔世的古典的书香之感。

今天的校本部已是黄埔军校的历史纪念馆,这里记载着黄埔校史与黄埔师生的丰功伟绩。我仔细地观看每一间展览室,这里有黄埔军校的历史发展概况,有介绍黄埔军校创始人物的生平,有黄埔军人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有在中国抗战史上彪炳留名的军事名人。

我通过展示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了解到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看着一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一张张毕业证书、委任状,一件件钢笔、眼镜、箱包、衣物等实物,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当年的铁血峥嵘、殊死拼杀全都浓缩在了其中,心中升起的只有一份崇敬之情。

凝望着那些曾经战绩彪炳的人物图像,细阅那些背景弥漫着硝烟的史料,思绪就仿佛荡回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让你感慨时势造英雄的沧桑,也让你感受到那种叱咤风云的万丈豪情。

在黄埔军校史迹展中,我看到了昔日黄埔军校的校歌,歌名叫《陆军军官学校歌》,其中一段歌词令我记忆犹新,“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这段歌词今日读来,依然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可以想象当年军校的师生们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那为国为家,努力奋发的矫健身影和热烈的豪情。

踏上木板楼梯来到二楼,在校长室外,我探头观望,看到当年的历史陈迹,简单的办公桌,朴素的木制桌椅,就是如此的简单陈设办公条件,展示出了军校领导的教育风范、治学作风、良好的传统。

总理室,房间比校长室略大一些,格调同样是朴素简单。在这里我仿佛看到孙中山先生在办公桌前,手握毛笔书写着中国民主革命的锦绣前景,日理万机处理着黄埔军校的重大事务。尽管孙中山先生不是常来军校,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信仰、他的主张,始终贯穿于军校治学的教育之中。

移步来到军校的会议室,从门外看去,长条桌,长条椅,茶杯还摆在铺着白布的桌子上,军校的重大教学大纲就是在这里通过的,军校的三民主义信仰也是在这里体现的,军校的发展远景规划也是在这里制定的。

当年军校教员办公室处处透着俭朴,旧式的办公桌椅、笔墨纸砚、木制的报架上是泛黄的报纸。我仿佛看见当年的教员们在里面辛勤工作、谈笑风生。在那个充满了希望与责任感的年代,军校的教员们在这里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也一定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学员的宿舍极为简陋,一排矮木床,薄薄的毯子。墙边的架子上整齐的放着鞋帽、脸盆等物。衣帽都很破旧,鞋也只是草鞋。可就是这样俭朴的条件下,黄埔军校却走出了那么多的将军,创造了那么多丰功伟绩,成为中国历史第一军校。哪怕放在世界上和美国、俄国那些名军校比也绝不输半分。

在校舍的走廊上,我看到几个高大的木桶,这是军校设置的太平桶。军校创办初期,条件十分简陋,校内没有自来水,军校管理部每天雇请四五十名挑夫,从江边担水倒入大水桶内,以供学员使用。由于同时可作消防用水,这些桶就被称为太平桶。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设在军校的“孙中山故居”内,这是一幢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的2层楼房,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先生逝世后此楼改建为总理纪念室。

故居内陈列了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资料和文物,能全面的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坎坷历程,以及感受孙中山先生一生为解放中华而奋斗的精神。

故居内,有一件日本和服,和服上有孙中山手书的“贤母”二字。这是孙中山在日本时,与长崎人梅屋庄吉一见如故,梅屋庄吉承诺“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1916年孙中山回国领导反袁武装斗争时,梅屋庄吉提供军资57000日元。孙中山为表达谢意,特在梅屋庄吉的和服短外褂的背面挥毫写下了“贤母”二字,赞颂梅屋庄吉夫妇不求任何回报地支援中国革命。

从黄埔军校正式成立起,军校就成为了中国国民革命的摇篮,造就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孙中山从军校开学至离开广州北上,在不到半年的时间,曾先后5次亲临军校视察、演讲。而在其病重垂危之时,念念不忘的仍是军校,黄埔军校倾注了孙中山先生的心血,也刻下了国共两党合作的“黄埔精神”。

走出孙中山故居,便可见对面八卦山上的孙总理纪念碑。站在山前上望,纪念碑与上山梯阶组合的整体造型犹如一个“文”字。孙中山原名孙文,如此造型蕴涵纪念意义。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可以看到山壁镶刻着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纪念碑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孙总理纪念碑是1928年奠基,1930年9月落成的。在纪念碑顶部竖立着孙中山铜像,这是由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出资,雕塑家牧田祥载制作,日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筱原金作工场铸造。当时一共制作了四尊相同的孙中山铜像,其他三尊分别放置在中山大学、澳门国父纪念馆和南京中山陵。

孙总理纪念碑的碑座底有两层,下层为七级,上层为五级。七级表示黄埔军校在此办了7期,五级则表示军校师生参加了5次战役。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该训词成为了中华民国国歌。

当我参观结束,离开黄埔军校时,我再次回望这座经历了90年风雨侵蚀的军校。那朴实无华的两柱式牌坊校门,似乎仍向人们显示它的曾经辉煌。从那饱满的字迹中,我仿佛看到黄埔军人冲锋陷阵的身影,仿佛看到历史上战争的硝烟仍未散尽。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黄埔军人牢记着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主张,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着总理的信仰。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该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大放光彩的指挥官.原址设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作为国民政府北伐 ...

  • 黄埔军校为什么能名将辈出?先看这副对联

    广州黄埔岛--一个只有8平方公里的小岛,因有一所学校而扬名天下.夏日里,裹着南国温润的海风,我们走进今天的黄埔.走进黄埔的历史. 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当年 ...

  • 中国的黄埔军校那么优秀,为何没有保留下来?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所军校改变了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其一曰云南讲武堂,其二曰河北保定军校,其三曰黄埔军校. 这三所军校中,黄埔军校无疑是最为最重要的一所.在国民党方面,黄埔系毫无疑问是天子门生,是蒋介石最 ...

  • 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所学校,不是北大也不是清华,而是它?

    高考刚刚结束,说起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所学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既不是北大也不是清华,而应该是黄埔军校. 想必没有人不知道黄埔军校的存在吧. 这所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的学校,是世界历史上四大军校 ...

  • 风从南方来(下)

    5 如果说广州是读懂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窗口",那么,黄埔军校,注定是这个窗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在中国大地上,再也找不出一所学校,能像黄埔军校这样和一段历史密不可分,且占据着 ...

  • 黄埔军校,第一届领导班子,个个英气逼人

    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能创办一个军官学校已经很不容易了! 军校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创立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由于位于广州市郊的黄埔长洲 校學官軍軍陵岛而得此名.共 ...

  • 【随笔】屈建修:黄埔游记

    [前言]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不能做过多的责难,因为我们没有处在当时的情境之中,也无法知道他们的真实心境.关于这一点我和屈君建修的观点是一致的.一篇游记文章,让我们知道了他是真正的游学去了,而不是游玩去了 ...

  • 黄埔军校为什么能名将辈出?先看这副对联!

    广州黄埔岛--一个只有8平方公里的小岛,因有一所学校而扬名天下.夏日里,裹着南国温润的海风,我们走进今天的黄埔.走进黄埔的历史. 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当年 ...

  • 档案|黄埔军校六期(第二总队)学员通信录(完整版),是否有你的老乡?——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第...

    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国民党方面重要军事将领"名录 黄埔军校走出来的"我军重要军事将领"名录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第二总队)学员通讯录(1926年10月至19 ...

  • 黄埔军校前6期名将辈出,为什么后面17期一个名将也没有

    在近代军史上,黄埔军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参与了近代所有大规模的战役,成为近代军史上的宠儿. 自1924年5月第一期开始,到1949年撤离大陆,黄埔军校共举办了23期.不过,客 ...

  • 黄埔军校前6期名将辈出,为什么后面17期却人才凋零

    在近代军史上,黄埔军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参与了近代所有大规模的战役,成为近代军史上的宠儿. 自1924年5月第一期开始,到1949年撤离大陆,黄埔军校共举办了23期.不过,客 ...

  • 西北军官学校

    西北军官学校,是一所中华民国时期的正规陆军军校,培养了众多国共两党中著名的军事将领,也被称作西北军的摇篮.1926年9月,冯玉祥从苏联考察回国后,就任国民联军司令,在包头创办了"国民军军事政 ...

  • 解密中国将军摇篮,保定军官学校

    解密中国将军摇篮,保定军官学校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民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简称:南京本校/中央军校)是南京国民政府设置最早的军事教育机构.1927年1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筹设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次年3月开学.1928年兴办之初它直隶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能参观的部分没那么大).东西长两公里多 , 南越今卫生路,北跨今合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习称 " 保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