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郡马祠,惠山古镇唯一的皇亲祠堂
凡来惠山,无不被古镇众多的祠堂所吸引,这里分布的祠堂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类型之全为国内罕见。祠堂群中有先贤祠、贞节祠、寺院祠、神祠、墓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十大类,共二十二种祠堂,就姓氏人物的主祀、配祀达七十多个。这些祠堂有钦定的官设祠堂,也有民间联宗祠堂。
每次来惠山古镇,都没有好好细看这些祠堂。此次再来,除了观蔷薇外,就是寻访一座特殊的祠堂,这还是缘于一同事常说其家族的祠堂在惠山。根据同事告知的祠名,很容易就找到了这座名为“过郡马祠”的祠堂。
过郡马祠位于古镇内的南朝古刹惠山寺门前,它属于宗祠类,其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初看过郡马祠,祠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没有周边的祠堂高大,也没有其它祠堂的华丽,但它却是惠山祠堂群中唯一的宋室皇亲祠堂。
过郡马祠虽不大,但却在惠山寺前排列第一,显示了宋室皇亲国戚的显赫地位。在古代,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其夫为附马。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其夫为郡马。祠堂坐南朝北,暗寓了祀主过孟玉和逍遥郡主眺望北方的中原故土。
过郡马祠兴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其门楼两侧有清代书法大家梁同书题的对联。据说,梁同书题联时,借伍子胥选址建城的易经理念:“相土尝水,象地法天,乃筑城于斯”的典故。题联为“法天象地、尚水相土”。不但表述了祠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褒扬过氏族人从善如流的门风,将周易风水理论引申至积德行善的意境。
正厅是古色古香的四开间砖木结构明清建筑,走上三级台阶,抬头可见红底金字的“南渡褒忠”牌匾。大门两侧的“胜地有佳山水,善人多贤子孙”祠联也是梁同书所撰。
进入正厅,中央供奉着郡马过孟玉的神龛,檐上挂着“宝伦堂”的牌匾,这里是过氏族人祭祀先祖的主祀享堂。过郡马像后是四幅黄花梨木屏条,上刻有过郡马作并书的《再扈从(宋孝宗)游慧山诗》二首。
据了解,在四千多年前,夏朝大禹封斟灌为过国君王,古人以国为姓,过姓即源于此。夏朝传到太康时,过国被乱贼屠城,斟灌不愿被俘受辱而自尽。斟灌的儿子过悻为躲避追杀,不得不频繁改换姓氏逃奔他乡。少康复国后,过姓已发展成十六个姓氏,其中一个姓氏是任姓。
北宋末年,任象贤在淮南举义抗金,被宋高宗赵构征召。金兵南侵时,赵构从汴京出逃,任象贤力保赵构渡过长江。赵构感念任象贤护驾之功,准备重赏。任象贤叩头谢恩,讲述了先祖因战乱被迫托付任姓的历史,恳请恩赐复姓。赵构敕赐任象贤恢复过姓,为过象贤。并招过象贤之子过孟玉为徐王赵棣之女逍遥郡主的夫婿,是为过郡马,定居无锡黄藻里,过郡马从此成为无锡过氏始祖。
崇德褒功堂是过郡马祠的附祀,堂内供奉着许多过氏祖先位牌。这是过氏族人为推崇宗德,褒扬先祖功绩,将历代过氏先贤和有突出作为的过氏宗亲供奉在附祀内,这座附祀开创了惠山祠堂群祭祀的配享先例。
在中华民族姓氏中,过姓就人数而言绝对算不上大姓,其人口在全国乃至世界约五万多人。但过姓却又绝对是一个有籍可查有源可溯有证可考的历史悠久的姓氏,它竟能寻根问祖上溯至四千多年前的远祖始宗,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文明赓续连绵辉煌灿烂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