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乾隆帝诞生于此的龙潜福地
尽管去过北京多次,但是雍和宫却未曾去过,这次入京刚好住处离雍和宫不远,乘坐地铁只有两站路,在工作之余我从驻地乘坐二号线,很快就来到了雍和宫。来到雍和宫,眼前是一座照壁和三座黄瓦琉璃顶的牌坊。
三座华丽的牌坊梁柱上有龙凤纹的镂雕以及花卉的彩饰,与照壁相对的牌坊上书有“寰海尊亲”、“群生仁寿”,东侧的牌坊写着“慈隆宝叶”、“四衢净辟”,西侧的牌坊写有“十地圆通”、“福衍金沙”。
雍和宫在明代称为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清康熙帝在此为皇四子胤禛建雍亲王府,雍正继位后将王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皇帝驾崩后曾在此停放灵枢,故雍和宫主要殿堂由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由于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也就成为了龙潜福地,行宫内的殿宇与紫禁城的建筑规格相同,均为黄瓦红墙。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穿过金碧辉煌的牌坊,眼前是一条银杏树组成的林荫道,这条道是清朝皇帝到雍和宫祭拜时的专用御路,也称为辇道。初春时节的银杏树早已失去了那枝繁叶茂的景象,我边走边想,若是在秋季这条辇道一定美的惊艳。
辇道尽头是昭泰门,门的垛墙上饰有双龙戏珠和寿字图案。雍亲王府时期,这里是王府的南朝房,乾隆九年扩建后成为了雍和宫的正门。昭泰门取自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宫邻昭泰,荒憬清夷”诗句,意为“清明安泰”。
雍和门原是雍亲王府的宫门,门上悬有乾隆手书“雍和门”匾。改为喇嘛庙后,按照寺庙的布局宫门改建为雍和门,也称为天王殿。雍和门的框架依然是汉式风格,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只是门窗采用了藏式风格。
雍和门院内东侧有钟楼,西侧有鼓楼。每日清晨鸣钟,暮时击鼓,召集喇嘛上殿诵经,凡有重大佛事活动则钟鼓齐鸣。如今考虑到保护文物,鼓楼已不再使用,钟楼上的古钟也只在重大活动时才能敲响。
在钟楼前有一口正德年铸造的大钟,钟鼻上一条弓背眦目的双头虬龙,紧紧抓住钟身,似有万钧之力。钟身铸有《佛顶尊胜总持经咒》、《楞严咒》、《金刚经》,据说每敲一下钟,钟身上的经文都会震动发音,也就相当于念了一遍经文。
雍和门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八角碑亭,碑亭为黄琉璃瓦饰顶,八角重檐攒尖顶,横梁斗拱绘有和玺彩画。两亭内各有一块鼍龙海兽驮石碑,碑上文字为乾隆帝所写,记述了雍亲王府改成藏传佛教寺院的缘故。
雍和门前还有两只左右对称,造型生动,神情活泼的铜狮子。东面的狮子前爪戏弄着一只绣球,形象妩媚可爱。西面的狮子前爪抚按着一头仰面朝天、四爪嬉闹的小狮,流露着母爱之情。
缓步走入这座庭院深深,古槐参天,雕梁画栋,气势恢弘的雍和宫。见到院内香烟萦绕,热闹而不喧嚣,信众手捧寺内分发的檀香,虔诚叩拜祈福,至于是否懂得佛前十不求的道理,则不得而知。
袅绕不绝的香火,沉默和善的僧侣,虔诚庄重的香客,仿佛将我带入与世隔绝的玄妙之境。信众们像是被无边的佛法引领着,默默地做着各自的事儿,他们皆都神情肃穆,虔诚有加,有的双手合十,有的闭目默念,有的举香叩拜。
雍和门后的仪路上立着一座铜鼎,此鼎铸造于乾隆十二年,铜鼎下方衬有汉白玉石基座。铜鼎光泽照人,上部有六个火焰门,门上铸有二龙戏珠,底座雕刻着三狮戏球。据说,这只铜鼎与团城玉瓮、北海九龙壁并称北京三绝。
在铜鼎北面是黄琉璃瓦饰顶,四角重檐攒尖顶的御碑亭。碑亭峰脊飞檐,门开四面,画栋雕梁,极有气势。碑亭内有一镌刻着乾隆帝撰写的《喇嘛说》石碑,碑文是用满、汉、蒙、藏文字雕刻于石碑的四面。
《喇嘛说》记述了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阐述了为兴黄教而改革灵童转世的方法,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的原由。这座碑亭反映了清代帝王“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雄才大略。
雍和宫殿是寺庙的主殿,大殿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单翘重昂斗栱,绘有和玺彩画。雍亲王府时期,这里是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银安殿,改为喇嘛庙后,银安殿改为主殿。殿内供奉着现在佛释伽牟尼、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
雍和宫殿前有一造型奇特的青铜须弥山,须弥山安放在椭圆形的汉白玉莲瓣形水池中,这是一件极富宗教色彩的佛教圣物。这座须弥山镂刻精致,想象奇特,造型奇巧,它是佛教世界观的具体物化,是僧俗信众追求理想境界的象征。
永佑殿原是雍亲王胤祯的书房和起居之处,后因该殿陈放过雍正皇帝的灵柩,而改名为神御殿。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将原大殿改为勾连式殿堂,并改名为永佑殿。殿内供奉着三尊白檀木雕无量寿佛、药师佛、狮吼佛。
法轮殿是喇嘛做佛事和诵经的地方,雍亲王府时期这里是王妃居住的地方,当时该殿只有五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参照皇宫中雨花阁的轮廓将法轮殿改为平面呈十字形的建筑。殿内供奉有黄教喇嘛祖师宗喀巴的坐像,还有乾隆出生三天后洗身的木盆。
戒台楼和班禅楼是乾隆四十五年为迎六世班禅进京为己祝寿、受戒而建的,班禅楼最初因供奉药师佛的法坛而称为药师楼,六世班禅进京时以此处为住所,楼因而得名班禅楼,戒台楼是当年班禅为乾隆皇帝受戒和参禅的地方。
万福阁是雍和宫最高的一座殿堂,它建于乾隆十八年,为三层黄琉璃筒瓦歇山顶,绘有和玺彩画,重檐重楼。万福阁因阁内各层供奉着约万尊小佛像,在汉经中“佛”与“福”字音相近,故殿名万福阁。
据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庙的后部显得空旷,特建造高楼殿堂为屏障。阁内供奉着一尊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高26米的迈达拉佛立像,这尊佛像是七世达赖感谢清政府派兵平定叛乱,废黜藏王,使政教合一,从国外购买木料雕成。
万福阁东西两侧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阁都有悬空飞廊与万福阁相连,使三阁浑然一体,宛如仙宫楼阙。永康阁内挂有一套西藏贡呈的《释迦源流》唐卡和八面体塔形佛龛。延绥阁内挂有一套罗汉唐卡和可以开合的开莲现佛巨型莲花。
绥成殿是雍和宫最后一排建筑,殿内供有大白伞盖佛、白度母像和绿度母像。楼上供有五轮塔,五轮是指地、水、火、风、空。殿内正中须弥座上的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大白伞盖佛母,此像三头六臂,额头中间有眼睛,手中持有法器。
大殿前袅缭绕的香火,让雍和宫更增添了多许神圣感。环顾院落,这里的人虽然多,即不拥挤,也不觉嘈杂,凡来这里的人们都不由得放慢脚步,屏气敛声,脸上都写满了虔诚,也许因为这里是佛门净地的威严或信仰的力量吧。
纷至沓来的善男信女,次第罗列于殿前,各自在炉尊中焚起那一股微蓝的轻烟,这股烟虽然在琉璃瓦的檐头多情地袅娜了一会,但终究越过青蓝洒金的油彩,飘向蓝色的天空,无风自散了。
在雍和宫中,我看到所有殿堂的梁、栋、椽、檐等木结构部,均施以金龙合玺图纹、缠枝西番莲图纹等沥粉贴金七彩彩绘,并用藏传佛教的大明咒梵文字形贴金图案点缀其间,在色调和形体上给人留下喇嘛庙的强烈印象。
大明咒一般是指藏文的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藏传佛教把大明咒看作是密宗经典的根本,主张教徒循环往复地持诵思维,以此积功法,功法完满可得解脱。
当步履轻盈,心清气爽离开雍和宫时,似乎也觉到六根清净,感到此行受益匪浅。在跨出开雍和宫之际,耳边响起了六祖慧能的名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