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呆解字——中国之“中”
“中国”一词,据当前的考古发现,最早见于“何尊”。
何尊
尊底铭文
何尊是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亲政五年时,在新营建的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逸周书·度邑》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在有文字可考的人类历史中。
下面是何尊铭文拓片。说实话,我第一次看见“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的居然是孟子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兹”字打眼一看,完全就是个“絲”字。
铭文拓片
我的兴趣不在考古上,至少目前暂时如此。我是想搞明白,什么是“中国”之“中”。中国、中华、中原、中庸之道、中医有标本中三气之说,佛教有中观,中国人对“中”的兴趣似乎来自灵魂深处。《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庄子》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周成王计划宅兹中国,这个“中国”的位置已经确定,就是洛阳。那么这个地方是怎么确定的呢?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下同),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从上段话中提取我们感兴趣的信息:“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就是说表高八尺,夏至时影长一尺五寸之地,就是大地中央。准确说是中国大地南北方向的中央地带。
先说说“景”字,“景”字下面是个“京”字。
《说文》:“京,人所为绝高丘也。”再看,《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合起来一看,“京”就是人工打造的大土堆,也可引申为大型建筑,比如京城。看看甲骨文,就像一个火箭发射塔,以形其高峻。阳光照耀“京”,就是景。《说文》:“景,光也。从日,京声。”段玉裁注:“光所在处,物皆有阴。”《集韵》:“景,物之阴影也。葛洪始作影。”
我们以前介绍过郭守敬的观星台。下面再介绍一下“周公测景(影)台”。先上图。
周公测景台
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土圭,而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台,周公营建都城选址洛邑,在此建台观测日影。该遗址位于今登封市告成镇,和郭守敬的观星台在一个院子里。
周公是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名字叫姬旦。我每次看到这个名字,脑子就浮现出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时,在这里垒土圭,立木表来观天测地。到了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进行天文观测时,命南宫说仿周公的土圭木表换成了石圭石表。也就是上图的样子。
僧 一行
郭守敬观星台有个小名叫“量天尺”,周公测景台,也有个小名,叫做“无影台”。测景台上石柱就是表,下面石台就是圭。夏至时,日影最短(一尺五寸),完全落在了石台上,地上没有影子,所以叫做“无影台”。
说了半天的圭表了,咱们说说“卦”这个字。“卦”字的左边是圭,就是圭表,右边是“卜”。
《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殷周时期,流行用火烧乌龟壳或者兽骨,观看上面的裂痕来进行预测。卜,就是乌龟壳上的裂痕。
进一步说,卦,就是用圭来进行测算,来完成卜的行为,达到预知前事的目的。圭的作用是测日影,以日影的变化来总结天地阴阳运动的规律。也有人说“卜”就是立表测影的画面,大家可以脑补一下。
看到下面的图,不知道你是会眼前一亮,还是眼前一黑。
关于“中”的话题才刚刚开始,因为篇幅原因,先说到这儿,咱们下次继续。
一呆声明:图片来源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