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道:“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坚守“素心”呢?

【散文】 做个“素心人”

昨天,品读民国时期“报刊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的散文集《先天下之吃而吃》,遇到了“素心人”一语,不解其意,遂速查出处。

原来,此语出自陶渊明诗歌《移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读此诗,五柳先生真是人间的闲云野鹤,不染尘埃。且看他的《移居》(二首)原文: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如果简单地翻译成今天的话语,那就可以这样轻松地表达:

从前我就一直想移居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选多么好的宅院。

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而高洁的人(所谓择邻而处),我愿意同他们共度每一天的时光(所谓志趣相投),观日出,看斜阳。

我有这个愿望,已经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所谓安土重迁)。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只要能够摆下一张床铺就能心安(所谓日食三餐,夜眠一觉)。

邻居和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兴致勃勃。

读到精彩的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探讨(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每年春秋两季,有很多出行的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的诗作(所谓仁者乐山)。

彼此门前经过,总要客气地互相打个招呼;聚在一起,有酒大家举杯同饮,热热闹闹的。

农忙时节,要干农活便各自散去;闲暇时,又互相惦记着。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无拘无束;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永不厌烦。

这种自由自在、把酒言欢的田园生活,真是如此美好;如果为了一时名利而放弃,那实在是没有活明白,没有大彻大悟呀。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快乐地在南村安居乐业;这种踏踏实实的躬耕生活,永远不会欺骗我,不会让我失望呀。

——其实,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耕读生活,简简单单的,又实在不虚的。因为是隐居乡村的读书人,所以世事洞明,不至于吃饱了无所事事。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常有诗书相伴,就不至于俗不可耐,浑浑噩噩。

因为还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不必为了生计而卑躬屈膝,所以活得坦坦荡荡,腰板直挺。正如大诗人李白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云云……

再说,当我读到 “闻多素心人”一句,一下子就联想到闻一多先生,并且有灵光乍现。先生原名闻家骅,胞弟叫闻家驷(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查阅史料,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名字是闻多。是不是因为闻先生读到陶渊明这首诗之后,才决定改名的?让我大胆猜想一下,出身书香门第的闻先生,从小熟读诗书,完全有这个可能性。这算是一家之言吧,不臆断。

据说,清华园同学就用“闻多”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于是,同窗好友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今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先生先生诞辰120周年。闻先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研究者。他一辈子以学术为志业,不是玩政治的料,而斗士只是他一贯作为“素心人”的正义之举。

所谓偶然之中有其必然性。当年李公朴先生惨遭杀害之后,他激于义愤,挺身而出,作最后一次演讲,视死如归,从而加速了腐朽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土崩瓦解。

然而,闻先生没有想到,他过早地辞世,于家人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于中国学术界又是一笔无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呀……

品着诗歌,想想古人陶渊明,想想伟人闻一多,今天还有多少人做到“素心人”呢? 套用当下最热门的话语,素心人,就是“不忘初心”的人吧。

先哲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因此,生而为人,不过匆匆百年,坚守“素心”,并不是一件坏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