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信之:恩师难忘

前几日上课,看到一名幼儿园的负责人正在奋笔疾书,仔细一看,并不是课堂笔记,而是正在策划中的教师节活动,这才发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

在德鲁克管理学院,我们有许多身为老师的同事,他们长期奔波于全国各地,以教书育人为已任,认真负责每次课堂的教学品质,可以说,是这些老师们的努力,铸就了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品牌。虽然已经是很久不曾谋面,但就算是偶尔在机场里打个招呼,都觉得份外的激动,在这里也要祝各位老师们节日快乐。

今天公众号的后台看到一位同学的留言,他说:

彭老师,因为您的笔耕不辍,我决定把德鲁克老先生的全部书籍读一遍,虽然我正如你所言“翻看前两页就开始犯困”,但你的读书笔记唤起了我对老先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感谢您!感恩彭老师精彩的培训课程,使我更有动力和兴趣学习

这样的内容让人颇为感动,做为一名教师,我理解自己的工作本质上正是一种激发,激发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激发每个人潜在的能量,然后改变自然发生。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有机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有了交集,幸运的是,也有很多人因为我的工作而有所改变,他们会与我定期交流工作中的收获与心得,亦让我收获能量。

于是我想讲几位在我的学习和实践德鲁克之路上对我影响深远的人,他们不代表所有,因为回忆起来,从小到大,这一路上得以遇见太多的贵人相助,他们身份各异,我妈妈经常给我讲起的是小时候带我和妹妹从黑龙江来大连的路上,两位解放军叔叔的故事,我时常忆起的有小时候家里遇见水灾时爸爸工厂里的同事给以的支持和关怀,此外还有大学时被企业资助的经历、在学校教书时孩子们给我的尊重和信赖等等。

我们每个人在路途之上也都会遇到自己的贵人,他们甚至就是我们的上帝,有时只说了一句话却对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效,我们应该把他们叫做恩师吧。我同样遇到过很多生命中重要的人,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曾深刻的影响自己的人生选择,所以在今年的教师节,我想分享的是对我影响深远的几位老师,他们也许只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力量才会如此之大,至今想来,依然能量无穷。

第一段故事、小学时代的记忆

第一段故事发生在小学时代,我的童年是在黑龙江黑河的小兴安岭一带度过的,那里是中苏边境界碑的所在地,记忆里永远是望不到头的大森林和奔腾不绝的黑龙江,那里的夏天有丰富的水果资源,冬天则是大雪封门,我和小伙们上山摘果,下水摸鱼,冬天打雪仗,夏天采蘑菇,玩的不亦乐乎。时间大约是1988年(记不不太清楚了),当时中苏备战,小镇子里的人能跑的都跑光了,江边则犁成了一道一道的壕沟,当时的感觉就是战争迫在眉睫,当妈妈拉着我和妹妹从家里出来时,小镇子已经是空无一人人,我们全家从黑龙江的黑河一路辗转来到大连,从此就定居于此了。

在当地进入了一所离家很近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这时才发现好像有一些不一样了,首先口音是不同的,每次上课发言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后来习惯了才慢慢好起来,自己还专门找了一个同学教我大连话的发音方法。然后课程是不同步的,这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和以前也是不同,这一切对当时还不到10岁的自己来说是有些模糊的,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同,因此信心受到了一些打击,人也变得不那么自信了,也不爱说话了。

有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做测试,每个人做完之后就拿到讲台上老师给打分。我们的数学老师姓于,个子非常高,扎着很大的辫子,脸有些长,但五官轮廓很清晰,她喜欢穿长裤,带套袖,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因为是山东人的原因吧,嗓门也特别大,每次和人说话时感觉声音都比对方要高几度,自然而生出一种权威。那天我答完题之后就走到讲台前,于老师给我打了分,我记得是有题错的,打完分后有些垂头丧气,将要退回座位之时,于老师和我说了一句鼓励我的话,具体内容实在是记不起来了,内容大约是说我的数学成绩是很好的,而且人很努力,很认真,将来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当时我有些惊讶,因为这是第一次有老师这样和我说话,虽然今看天看起来是很普通的几句,如今虽已时隔近30年,在大多数的老师都已经淡忘的时候,于老师却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我还记得她说完话时的眼神和我有一个对视,大约就是几秒钟,又好像是几分钟,又好像是一个世纪那么长,她面露笑容,温和且温暖的注视着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每每回忆起那个画面时,总觉得她的身后有一轮太阳正在慢慢升起。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吧,自己开始慢慢的学会了融入,有了朋友,变得开朗。

在学生时代,我遇到的老师形形色色,有一些其实是另人失望的,很多人已想不起来了,然而那个教室里的场景,却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离开。

第二段故事:MAC

是在我加入德鲁克管理学院的第二年,大约是2013年。在此之前,我是2005年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悼文,知道有德鲁克这样一位管理大师,然后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历程,再后来,大约是2010年,申请成为德鲁克公益讲师,在大学里做一些公益讲堂。2012年正式加入德鲁克管理学院,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准备之后,终于可以胜任德鲁克讲师的职务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也遇到了自己的瓶颈,在加入德鲁克管理学院的第一年,我的目标很清晰,就是成为合格的老师,可是当通过了考核之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开始,市场不会因为你通过了考核而认可你,对于销售人员来说,也需要市场的反馈来决定推荐哪一位讲师。在这种情况下,新讲师是没有太多机会的。当时的自己就处在这样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已经合格却无课可讲。于是我就用这些时间来学习,东学一块,西学一块,什么都学,什么都看,别人学什么,我也学什么,别人看什么,我也看什么。

当时学院有一位来自香港的老师,叫MAC,身材不高,戴着厚厚的眼镜,小分头,一年四季总是一套西服,说话是普通话夹杂着粤语和英语,听起来还蛮吃力,不过他是一位非常有创意的人,自己开过装修公司,会设计,甚至自己买牛皮做包包,连家里的沙发都是自己设计的,这让我们这些不擅长手工的人大为钦佩。他当时在学院负责一个叫做DMP的项目,经常来北京,在我们的办公室里办公,因为我们在办公室里的时间比较多,自然就有了交集。

注:与MAC在南京高铁站

有一次MAC来到北京已经是晚上了,我们在建国门后面的一个胡同里找了个小酒馆聊天,MAC问我最近在忙些什么,我就把自己在做的事情做了介绍,在做什么在学什么,我尽量把在做的事情都告诉了他,好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忙很充实,MAC听完之后跟我说了一句说:“Peter,这里都很好,但问题是你想做什么?” 我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些什么,因为我以为他会说一些你很努力之类的话呢。接着MAC为我分析:“你的优势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对国学和儒学的研究程度很深,这些优势应该如何发挥呢……”在他如醍醐灌顶般的提醒之下,我豁然开朗,德鲁克在谈到要事第一时说“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盲从”,而我不正是在盲从吗?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如何没有方向的话,那么所有的风都是顺风。当时的自己就是那艘没有方向的船。因为有了这样一段对话,因此才有了一直绵延至今的:子曰德鲁克。

虽然和MAC的谈话还发生了很多次,但那一次于今难忘,那夜在北京的微风里,我开始正式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我开始明白人生也需要战略,也需要一个事业理论,我开始懂得学习德鲁克,更需要运用德鲁克首先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

第三段故事:Henry

Henry的故事有许多精彩,他是德鲁克的弟子,所以和德鲁克先生有过多次面对面的交流,直到今天还担任着德鲁克管理学院荣誉院长的职务,常住在美国的洛杉矶市。

我对Henry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恰恰是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有一次在校长领导力的项目现场,Henry发现我身上带着一个不一样的工具包。说起这个工具包,主要是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丢东西,白板笔,电子笔,奖品卡片、麦克风……随手拿随处放,搞的我经常找不到东西,或者是一直处在找东西的过程中。后来,我发现工程师用的一种工具包很不错,很多引导师也很喜欢用,不过这些引导师喜欢用的包大多是斜挎在身上,多少有点突兀,我就希望能找到一款能随时放在身上,又不会太引起别人注意的包包。

在淘宝网上翻了好几天,发现大多是工程师用的工具包,就选了一款相对比较简约的,但其实拿到手里也比较遗憾了,首先是款式很粗糙,而且因为要放各类工程工具,所以下面是开口的,用来放笔经常掉到地上。最麻烦的是,这需要配上一根皮带才能戴上,所以上课时我的样子就有点古怪了,腰上两根皮带,工具包的笔经常掉在地上,但即使如此,也算是部分的解决了我的难题。而Herny注意到的正是这个小包。

“Peter,这款包很酷啊”,我长叹一声,包确实很酷,但问题多多,我于是把这款包的种种问题我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和Hernry说了一遍。Henry听完没有过多的感叹,也只是点了一下头,我也只当这是一次普通的对话就结束了。

大约三周之后,有一天突然收到Henry从洛杉矶发来的微信,是三张工具包的图片,并留言“选一款吧”,原来Herny回到洛杉矶,在逛街的时候在工具店里看到三款可以解决我问题的工具包,我选中了其中一款,而Henry则在第二次在北京见面时把这款包给了我。

这款包已经成为我的最爱,从那之后每一次上课我都会带着它,它通体黑色,里包共分四层,可以分放卡片和笔,甚至连麦克风也可以放在里面,因为下面是封死的,所以从来不会掉出来任何东西,同时不需要额外的腰带,可以直接挂在现任腰带上。

注:这款包已经成为了我的标配。

这件事让我甚是感动、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领导力体现在每一个对话的细节里,他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关注于人的习惯。我也曾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多次分享:帮助员工排除障碍就是最大的激励。而当你真正能够关注到人时,其实激励的机会多多,但当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了事上时,人就会被忽视,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但是我们有多少人只是把人当做工具呢?

除此之外,Henry亦是一个很严谨的人,我们一起在一个“博雅生态微学堂”中学习,要求每周更新一次学习笔记,有一次我到周日晚才发现作业没发,于是赶紧补发,心里想的是已经周日的晚上了,估计也没有什么人看我的作业了,就随便找了一篇以前的内容,把题目一改就发了出去,结果刚准备入睡,收到Henry的微信:“你刚分享的是战略规划内容吗?检查一下,只有题目是对的”,我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感觉就好像是抄了同学的作业被老师抓到一样,真是够难为情的,于是正襟危坐,把作业认认真真写完发了出去,Henry继续在微信里说“你的分享我每次都学习”、“这两个案例很受用”。

这样的事情还有一次,Herny发给我一张百度文库的截图,上面用红色标注了这样一段话:“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网上的标注是语出德鲁克,Henry问我是这样的吗?我当时就做了否定,从来没听说德鲁克谈过商业模式,所以想当然的认为这又是什么人在哗众取宠而已,Henry马上纠正我:在否定它之前,还要再深入研究一下。

过了几天,他发给我这样一段内容“我查了一些书,结论是这句话不是出于德鲁克的:

1. 原文出处无依据,2. 德老不用商业模式的词汇,3. 我不同意这主张的本身-就算商业模式一样并不表示企业能有同一成果或竞争力,商业模式可以抄袭,什么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德老认为是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才是21世纪企业竞争力真正的差异之处,4. 这句话是由一本叫《创富志》的杂志提出的,他们倡导的是商业模式研究,有一个叫"商业模式设计学院"”

原来真正的严谨是一个习惯,关注于人也是一种习惯,当我们把这种习惯养成,就会自然而然的做习以为常的事情,就是对的事情,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将好的行为转化为好的习惯的过程。

注:2016年与Henry在加州德鲁克故居

当2016年当我打算去加州德鲁克管理学院及德鲁克故居参观时,Henry全程以向导的形式陪伴我和太太,带着我们四处游历并介绍他和德鲁克的故事,另我们倍感亲切。如今的Henry已经进入了退休后的生活,不过他选择了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作者的人生下半场,为中国的校长领导力建设和教育变革的推进,正在迈进新征途,我亦身在其中,与这样的榜样为伍,心存感激。

第四段故事:董老师

她是我刚刚加入德鲁克学院时期的院长。2015年,我决定离开北京前往深圳,一方面是因为北京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同时也是因为想到南方的创业圣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与更活跃的经济地区有更多的交集,以实践德鲁克在企业中更多的应用场景。

当这个决定做出来时,我还是犹豫不决,因为舍不得学院诸多的同事和朋友,毕竟在这里呆了三年的时间,所以思前想后总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虽然自己也知道走是正确的,不过身为绿色人格加上天秤座的自己,做决策瞻前顾后也是常态,当我把这个难题和董老师说时,她并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段话直到今天我还要讲给很多在职场发展遇到困境并左右为难的人:

我们小学毕业之时会有很多的不舍,舍不得这里的老师,舍不得这里的同学,可是我们还是要毕业的,因为在初中会认识更多的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是啊,这就是决策的边界,董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一旦决策的核心找到了,接下来自然就是顺理成章了。于是2015年我和太太离开北京前往深圳开启了三年的南漂生活。

董老师曾经是我们的院长,但更多的感受是一位邻家姐姐,她曾多次告诉我“未来的管理者一定是90后的人群,你要为此做好准备”,这句话我始终记在心间,并寻找多种机会去感受和体会。她把我推荐给很多的朋友和培训界的同事,帮助我开拓事业的边界,她经常与我分享全球旅行的心得,提醒我要走出去开阔眼界,当我分享自己的成绩时,她就像孔子面对子路一样,告诉我“不错但是不够”,告诉我还可以做的更好……

注:德鲁克学院宣城拓展训练合影。

第五段故事:于俊江老师

于老师明年就已经80岁了。

第一次见于老是2012年,当时自己刚刚加入德鲁克学院,而于老那时也早已辞去了学院院长的职位,但是还担任着学院《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授课,有一天,我进入学院的办公室,正好遇见学院的何鹏老师,他伸手向我介绍说,“这是于老师,当年我们站在台上上课时,都是于老师给我们一招一式的指导。”然后,他略带调侃的语调说道:“现在我可不敢让于老听我课了,他非气炸了不可”。于老师就坐在椅子上,听着何老师的介绍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每一次见于老师的场景是如此的历历在目,于老穿着一件黑色的短袖衬衫,头发不多(但是比现在要多)但整齐的梳向了右边,好像没有一根是乱的,腰板直直的,即使坐在椅子上,也让人感觉是有自律精神的一个人,身材清瘦,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如果见到了学院创业初期的老兄弟则是眉飞色舞。

德鲁克学院成立于1999年,而于老师是2001年加入学院,如今,这位1940年出生的老人家还活跃在教学教研工作的一线,头脑清楚,吐字清晰,耳不聋眼不花,说话铿锵有力,语气坚定平实,让人很容易忘记他的年龄而沉浸于内容之中。不过,长期的出差也让老人家身心疲惫,虽然不坐飞机改坐高铁,但是想想也知道,这样长时间的路上奔波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辛苦,所以于老已经慢慢减少出差的授课了。

做为一个胡子里长满故事的人,无论是曾经的航空航天的工作经历,还是草创德鲁克学院时的那些故事,或者是建国初年那些事情,每一次和老人家见面他都是妙语连珠,纵横捭阖,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另人目不暇接,他很少给人大段的讲道理,这些道理都是通过故事去传达,而且每次讲过去的目的都是为了面向将来,这和德鲁克先生很像,无论多大年纪,始终关注未来,我想这也是让一人可以保持年轻心态的一个方法吧。

于老可以说是德鲁克学院的一位“良知决策人”,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每一次新老师试讲、讲师评定工作时,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不方便说,但是于老一定是那个说真话的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每一次于老师在后面听我们的课的时候,大家心中都会有点小紧张,因为我们知道于老师不会妥协,为了让你站在课堂上可以有最完美的演出,在每一次排练的时候,于老都会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可以非常精准的看到你讲课的逻辑和重点,也会看到你的问题所在,就像是精准打击的巡航导弹,让人心惊肉跳却又如沐春风,每每在他的指导之后,对课程的理解都会又进了一个层次。

注:在北京上课期间带着阿布与于老一聚

于老师对后辈的关心和提携总是令人感动。每一次试讲新课程,于老都会在现场给以指导,学科的专题研讨于老也会花时间带着我们讨论,今年5月份我曾在长沙授课期间晕倒,后来被查是因为免疫力降低导导致的流感病毒,于老师知道消息时人在广州,第一时候第一时间和同事们联系,了解情况并提出要求。除了常规教学之外,于老师还负责学院的师资培训工作,为学院的未来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课堂上,他每每不辞辛劳,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比常规上课还要累,这不,这个月我到北京上课,于老师在自己的授课之余来到教室,连续两天的大量工作让他的嗓子都有点哑了,但是还是会来与我们见面。我知道,在他的心中老师们聚会是一件很难的事,能见上一面更是不容易的的事情,而与老师们在一起交流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可以说,在他的眼中,老师不是讲课的工具,而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每当与老师们聚会在一起的时候,曾经身为德鲁克学院院长的于老就会格外的开心,我想,这是长辈看到晚辈成长的那种喜悦。

虽然已近80岁,但是于老依然保持着性情中人的本色,由内而外那么的挥洒自如,轻松自在,这样的状态很像是孔子说自己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六段故事:Esther

第五段故事发生在2016年,我是2015年决意离开北京的,厚厚的雾霾让人喘不过气来,思考再三,我们选择了深圳,一座“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2016年的国庆节,根据同事的推荐,参加了一次叫做“NLP智慧教练领导力实践”的课程。

为我们讲课的老师叫Esther,她是国内顶尖的培训师训练导师,是应用教学活动的魔法师,更是演绎故事案例的高手。但其实却只是一位80后的女生,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说话是南方的口音,亲和的状态由内而外,讲起话来是娓娓道来,同时的身体的语言特别丰富,也很夸张。课堂节奏的把握每每都都是刚刚好,她似乎能很容易的让学员进入到一个场域里(后来知道这种授课方法是潜意识授课),整个人都很轻松,不像是在讲课,更像是在与我们聊天,没有一般的老师那种紧绷绷的感觉,听她讲课的感觉实在是生动有加。本来是2015年时要参加她的一次课堂,后来因为行程冲突没有成形,这次则是因缘际会,自然是一定要参加的了。

Esther的课程很好,也有很多练习的环节,但在一开始的阶段,我是完全融不进去的,和其他参训的同学相比,我似乎显得很生硬,这自然与自己以前的经验有关。坦白讲,虽然自己在过去几年授课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似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就是无法突破,课堂变得死板,课堂的逻辑和内容都是设定好的,也很少有变动,对于讲故事这件事,我也大多数情况下去讲述别人的事情,很少将自己代入,这样的结果是,每次课堂的效果也还不错,学员满意度也可以,但是自己感觉非常累,没有那种与课堂融为一体,如鱼入水的感觉,总之一句话,就是不再像最初那样享受课堂了。

当我开始感觉到了自己的生硬与整个课堂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在下课的时候找到了Esther,把这个焦虑和她说了一下。Esther用她那种我已经喜欢上的口音徐徐的告诉我:“彭老师,你要增加自己的弹性,突破原有的边界,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接着她与我分享了讲述更高层次领导力课程的心得。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要改变,如果没有自己的改变的话,这个改变就是:以前太过专注于内容,而没有真正的关注于学员,在课堂上灵活性的缺失使得自己和学员之间总是有一层隔膜,而Esther老师的课程和这段对话使自己意识到了空破的可能性。在此之后的学习,我慢慢的寻找这种突破的可能性,并真的发生了改变。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当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像天使一般的出现,给我们能量,对于这样的恩师怎能不心存感激。然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样的精神同样需要我们传承,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于是我们就会知道,这种责任不应该只在课堂上发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导师。

最后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0)

相关推荐

  • 肖知兴对谈陈驯:我们为什么还是要留学?

    原创 肖知兴.陈驯 致极学院 全文共 16215 字 细读需要 28 分钟 肖知兴: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大家来到致极下午茶.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一位神学博士-陈驯老师,神学博士平时我们都难 ...

  • #早读#450 《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730天 #早读#450   2017年4月27日 周四 一.图书简介 本书是德鲁克以旁观者角度,记录其人生旅程依次所遇各路人等的短篇故事集,是一 ...

  • 高考分不高,选独立学院需注意5点,报考不会后悔

    想了解更多的高考资讯,欢迎关注陈晟老师课堂!陈晟老师课堂,致力于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大学专业分析.专家一对一指导,帮助考生降低志愿填报风险,分析各院校历年录取数据,预测高校录取概率.

  • 卓越领导力的本质是营销。(德鲁克)按德鲁...

    卓越领导力的本质是营销.(德鲁克) 按德鲁克观点, 找工作,既是领导力,也是个人营销. 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让陌生的目标单位知道"我": 我能够,我愿意,我擅长. 二是反过来了解 ...

  • 彭信之:怀恩师

    怀恩师: 今天是教师节,从一早上开始,手机里就频繁的收到视福的微信,有的是同事,有的是伙伴,有的是学员,对于这样的微信,我由衷的心存感激,因为相对于新年来说,在一年的365个日子,这一天恐怕是于我最重 ...

  • 灰皮本--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一册

    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一册,1988年第三次印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精装本,中国货币史权威著作,全书996页.

  • 黑皮本--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一册

    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一册,1965年再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精装本,中国货币史权威著作,全书996页.

  • 【贵州】彭旭黎《难忘小学生活》指导老师:孔凡军

    <难忘小学生活> 马场镇中心学校 彭旭黎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眨眼,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想到过去六年,我觉得小学生活永远值得好好珍藏.回味! 铭记师恩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 ...

  • 浓情九月,恩师难忘

    浓情九月,恩师难忘 Teachers' Day 祝 愿师恩化桃李, 教 诲学识育智趣. 师 德高尚灵魂爱, 节 操圣洁话春雨. 快 去时光染白发, 乐 慰恩师赋诗语. 时光轻轻地推开了九月的门扉,丹桂 ...

  • 永远的彭燕郊 ——祭奠恩师逝世十三周年

    永远的彭燕郊 --祭奠恩师逝世十三周年 3月31日,是我敬爱的老师彭燕郊教授的忌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3年了. 今天上午,我和我的妻子聂朝霞同学一道,捧着一小盆鲜花来到先生的墓前致祭.看着墓碑上& ...

  •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追随者彭信之:外部协同,内部联盟

    ❖01 宁静的革命 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工业革命曾经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曾经的工业革命与今天的信息革命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工业革命发展的迅猛程度和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信息革命 ...

  • 彭柯‖怀念恩师周述武先生

    周述武先生1930年 11月 3日(古历十月初三日)出生于商县(今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乡,解放初参加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任丹凤县委书记时,我在他部下当了十年公社书记.那时我二十多岁,他对我关爱有加 ...

  • 彭信之:君子是对知识工作者的要求

    有一家叫做奈飞(Netflix)的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主要提供Netflix超大数量的DVD并免费递送,这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与Facebook.亚马逊.谷歌并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