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责任篇》第五十二讲:企业的“量了跳跃”

企业的“量了跳跃”
企业不会自动成长。成功非成长之母。当然,选对的时机、对的市场,提供对的产品或服务,事业即可能成长。但这只是成长的前提,是先决条件,而非成长本身。
德鲁克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社会生态学的基础之上,因此才会出现“企业是社会的器官”这样经典的观点。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在成长时所承受的压力与耗费的力气,一点也不压于生物的成长。成长是间断的。到了某一阶段,企业必须自我改变,我们可以称之为“企业的进化”。在这个阶段,通常会发生现代心理学家分析,人类从青春期过度到成人期所说的那种身份认同危机。就人类来说,最能干、最聪明、最有冲劲的人,往往会经历最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下面几家优秀的企业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危机。
如果要历数20世纪最伟大的公司,福特汽车一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它的存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而福特蜕变为一家大公司的契机,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亨利.福特最亲近的伙伴、合伙人库森斯,与他的财务顾问艾尼斯.坎兹勒(Ernest Kanzler),两人力劝福特改变公司结构及经营事业的方法。福特却把这两个人赶走。福特汽车公司几乎立刻开始走下坡。五年后,福特公司即被通用汽车赶上。再过五年,到了一九二零年代末期,连第二把交椅的位置也被后来居上的华特.克莱斯勒(Walter P.Chrysler)抢走了。克莱斯勒显然师法通用汽车斯隆的模式,一开始就以经营一家大企业的手法,运作其羽翼未丰的公司。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即贝尔电话公司(Bell Telephone Company)亦遭受过类似的创伤。一八九零年代末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无法再以金融控股公司的身份管理许多地方性的小型电话公司,它必须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大公司。维尔(Theodore N.Vail)对这件事了然于胸。当时他将近五十岁,担任公司总裁并兼任董事长,执行长由几名波士顿的投资银行家担任。当维尔拿他的计划于建议书去见他们时,他们听不进去,并强迫他提前退休。十年后,他们因为拒绝建立公司所需的管理结构,大大削弱了AT&T的地位,使得公司很可能被收归国有。波士顿的银行家只好低声下气赔不是,哀求维尔重返公司接掌大权,这一回,维尔得以全权处理业务。他在数年内就建立一家大公司的新组织,使贝尔电话公司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民营企业。
大多数的例子显示,一旦遭遇身份认同危机,成长中的公司多因此倒闭。大多数的事例也证明,有太多成长中的司错失良机,不管它们多么 希望成长——或宣称它们想要成长;或是公司欲追求成长,却一直停滞不前。钱花了,计划也做了,却做不出成绩。公司不但没能实现成长,反而挫折连连。
再看一个最富教育意义的例子:席尔斯百货。理查.席尔斯(Richard Sears)创立了许多基本政策,至今仍是该公司赖以成功的基石。公司名称中仍有他的姓氏。然而当席尔斯从一个小公司变成中型企业时席尔斯却拒绝改变公司结构,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因此,在二十世纪初期,他几乎破产,被迫将公司将公司出售给芝加哥成衣商罗森华德(Julius Rosenwald)。罗森华德立刻组成一个高阶经营团队,设计出经营一家大公司的结构。本来已奄奄一息的席尔斯,从此开始快速成长。二十年后,罗森华德发现,公司及管理结构需要另一次的「量子跳跃」。
席尔斯百货那时已是一家大公司,它必须准备好变成一家规模还要大的多的公司。罗森华德求教于伍德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德将军负责美国陆军经理部门的补给业务。其工作绩效证明,他的确具有后勤作业的行政管理长才。当时,伍德在席尔斯的劲敌蒙哥马利华德公司(Montgomery Ward)担任商品贩售部门副总裁。罗森华德从旁观察一、两年之九,终于决定邀请伍德到席尔斯公司任职,并把最高职位交给他,自己则引身而退,同时带走自己的经营团队。
这些事例证明,为求成长,公司一定要有策略,一定要做准备,而且一定要确认正确的行为,才能促使员工专注于达成既定目标。然而,除非高阶经营者愿意改变,否则上述一切做了也是白搭。即使怀有伟大的远见及坚定的决心,若经理人不肯实际采取行动,只会使人更加失望而徒劳无功。
本书浓缩了德鲁克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管理思考,以其简洁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使命、责任和实务,被誉为“管理的圣经”。
彼得.德鲁克系列读书笔记
持续更新中……
主讲:彭信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0)

相关推荐

  • 衰退与复苏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任何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过去如何成功,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经 ...

  • 经营的本质是创造顾客

    企业是如何经营的(What is a Business)?企业应该如何开展经营活动(How Is It Managed)?德鲁克选择了西尔斯公司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西尔斯(Sears)公司,全称是 ...

  • 商业成功学的九个假象

    文/饶胖 这是光环效应第三篇,继续介绍罗森维教授的<光环效应> 第一篇<光环效应>,商业成功学的解毒剂 第二篇从思科兴衰到ABB沉浮,光环效应笼罩下的商业成败解读 从<追 ...

  • 《管理:责任篇》第二十二讲: 草率投资的陷阱

    最近的朋友圈大家都在评论恒大冰泉.2013年年底,地产界大佬恒大吹响了多元化号角,推出了首个跨界快消领域产品--恒大冰泉,计划2014年销售100亿,2016年达到300亿,一时间吸引了媒体和众多人关 ...

  • 《管理:责任篇》第十二讲:从裁员说起

    从裁员说起 刚刚过去的6月2日,东亚银行宣布裁减共约180名员工,裁员人数占该行在香港总员工人数的3.8%.事实上,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近期香港多家机构纷纷传出裁员冻薪新闻.英国维珍航空上月底解雇51名 ...

  • 《管理:实务篇》第五十二讲:判断决策是否必要

    判断决策是否必要 在百度里搜索一下"日本式决策",发现很多批判式的文章,包括其在二战期间的一系列决策失败,使之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失去了成为全球大国的机会,并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开始, ...

  • 《管理:实务篇》第十二讲:管理者的五项基本要求

    正直是管理者的基石 经理人可以从对人员的管理中学到某些技巧,例如主持会议或进行面谈的技巧:也可以实施一些有利人才发展的实务.例如经理人与部署关系结构.升迁制度,以及报酬与奖励方面的实务.不过,当所有该 ...

  • 《管理:使命篇》第五十二讲:富有生产力的工作

    52 工作的人,不论是技术或非技术工作者.体力劳动者.办事员或知识工作者要如何才能承担责任呢?他们需要什么工具?什么诱因?什么保障?经理人和企业必须做些什么,才能要求工作者承担起责任? 通过上述的三个 ...

  • 《管理:实务篇》第二十二讲:经理人不是哲学家

    经理人不是哲学家 发展管理阶层及经理人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数十年来我们经历许多管理议题潮流,其中有些令人疑惑.有些充满风险.在管理发展的传道者中,当然不乏江湖术士,但有更多不是因为一时兴起.追逐风潮而投 ...

  • 《管理:责任篇》第二十八讲:规模的诊断

    规模的诊断 在今天的市场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行为:为了争取主要产品的订单,公司不得不抛售本身价值远超过顾客所付价格的产品,以做为"市场推广"的手段,如何理解这种行为呢? 来看一 ...

  • 《管理:责任篇》第二十六讲:空降“破坏者”

    空降"破坏现况者" 为了打破现有的局限,寻找空降兵是大企业经常采用的方法.中上层管理阶级应是安插外来人士最适切的职位.公司不妨订定政策,在中上层管理阶级预留少数位置,以利于时机来临 ...

  • 《管理:责任篇》第二十四讲: 给大企业的三条建议

    大企业管理的三条建议 在工作团队盛行的环境下,大企业必须审慎思考经理人的职务.在界定经理人的职务时,大企业不仅应考量经理人的潜在贡献与分派的工作.在制定策略时处的地位,以及在资讯流通过程扮演的角色,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