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和“知识之树”
思想者札记(ID: swot0101)——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2019年,每周一、三、五晚8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周一发布“思想者互动群”群友的文章,周三发布本号主翟海潮写的思想者札记,周五发布翟海潮最新著作《企业百论:从创业到企业长青》的精选文章。
《圣经》开篇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神话故事: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园中有两棵树,一颗是生命之树,一颗是知识之树。
上帝耶和华警告亚当说:“园中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便吃,只是分别善恶之树(即知识之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吃的日子你必定死!”
而狡猾的蛇对夏娃说:“吃了不一定死,吃了果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和上帝一样能知善恶。”
夏娃见知识之树上的果子悦人眼目,且能使人有智慧,就摘树上的果子吃,并给自己的丈夫亚当吃,于是二人的眼睛立刻就明亮了。
然而,获得知识的代价却是生命的痛苦和死亡。耶和华对夏娃说:“我要增加你怀胎、生育的痛苦……”又对亚当说:“你既然听从妻子的话偷吃禁果,你必将劳苦终生,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于是耶和华把亚当、夏娃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在偷吃禁果的“原罪”中受苦受难。
这则故事揭示出这样的道理:人在混沌的无知无欲之时,生命之树常青,感受不到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悲哀;而人的知识越多、欲望越多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就会越多。
生命越向高级进化,痛苦也就越多。现代人的精神比古代人的痛苦,高级动物比低级动物痛苦,低级动物比植物痛苦,有机物比无机物痛苦……这正是“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古老命题的深刻所在。
因而人要避害全生,减少生命的痛苦,就应该使“生命之河”向下流淌,复归于无知无欲、无机无情的“道”。
纵观人类历史,东方世界特别是中国文化似乎偏重于生命之树,而西方世界则更偏重于知识之树。中国人以生命的安乐、长久为本而不为信仰、真理累其生;西方人则执着于信仰、真理而乐于为之献身殉道。
中国的生命之树上结满了像儒家、道家、佛教、理学、禅宗、道教等成熟的果子,充满了像老、庄、孔、孟、慧能、王阳明等众多的圣人。
中国人对生命的爱护胜于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儒家善于以理性调节情欲,并在现世构建了一个乐盈盈的大家庭,给人的生命以温暖。道家反身向后以追求生命的安全长久,把对生命的关爱发展到了极致。佛教在于帮助人们解脱生命痛苦,比道教走得更远。
西方的知识之树上结满了像毕达哥拉斯主义、柏拉图主义、基督教、近代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等知识的硕果,充满了像苏格拉底、普罗米修斯、耶酥基督、哥白尼、布鲁诺等无数为知识 (真理) 而献身的殉道者。
西方哲学思考的问题偏重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其终极根源在哪里,怎样来认识这个世界等等;而中国哲学思考的重心则在于人自身的修为,怎样处世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使大家相安而太平天下等等。
对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的不同选择与偏重,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以及思维方式、民族性格行为模式的差异。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擅长整体思维,处理事情往往是“二者兼顾”(Both….and),求同存异;而西方人主张二元对立,擅长逻辑思维,看待事情总是“非此即彼”(Yes or No)。中国人善于变通,而西方人往往一根筋,为真理而殉道。
中国文化是向内寻求型的,向内寻求,主要为了生命的安乐长久;西方文化则是外向拓展型的,外向拓展,则主要是为了认识世界,探求真理。
中国的“和为贵”强调事物的“中和”,不偏不倚,是维持生命之大道。西方的“非此即彼”强调的是一分为二,是现代科学的源泉,是认识事物的大法。“中和”有利于生命之树的生长,“分化”则有利于知识之树的展扬。
“生命”与“知识”就像硬币的两面,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二者不可偏废。太关注于生命、追求安乐,反而会在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落后挨打,甚至丧失生命。太执着于知识、追求物质,反而会使人的在激烈竞争中痛苦不堪、失去自我,甚至一无所获。
如今,西方文化似乎占据了上风,人们摘吃了太多知识之树上的果实,越来越偏重于对知识和物质的追求,致力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物质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与自由,给人类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人们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贪婪,然而人们感觉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孤独与寂寞。
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但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增加,身居豪宅,却感觉无家可归。
“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人们在追求知识与财富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精神与生命,让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长青。
我们不应该忘记,伊甸园里还有一个生命之树。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人们应该重返伊甸园,去寻找那棵生命之树,去东方世界采摘生命之树上的硕果。
人要想获得内心的平静,无须外求,强大的内心是自己的上帝,只要从心出发,以理性调节情欲,就能获得幸福安康,实现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