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感障碍和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

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被笼统定义的青少年患者情感障碍,其产生与发展与压力有关,伴随焦虑、强迫症状,严重时有一系列自杀、破坏、纵欲等一系列非理性冲动,这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特征。

压力是导致青少年情感障碍的主因。

什么是PTSD

根据我所经历或了解到的多例青少年情感障碍(通常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病例,患者的发病都与学习难度加大、从学校步入社会等心理压力加大等关键时期有关,伴随着与焦虑、强迫、发泄、纵欲等我们日常了解的释压方式体验,最严重时候会发生频繁、剧烈的非理性冲动,包括逃避、自毁、破坏、纵欲、反社会等。根据我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这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类似。

以下文字是来自百度百科、引自“科普中国”的PTSD相关内容。

PTSD定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

PTSD病因

PTSD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应激性生活事件、个性特征、防御方式、童年期创伤、家庭暴力、战争、社会支持等)和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其中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

PTSD临床表现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其他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

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

PTSD去解释和验证压力导致的青少年情感障碍

从很多案例来看,青少年情感障碍诸多症状都可以用压力导致的PTSD来进行解释:

压力是青少年情感障碍创伤的主要来源

青少年情感障碍无疑是一种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创伤的来源,不在一次或少数几次巨大的破坏性事件,而是经年累月长期压力环境导致的大脑损耗。

青少年情感障碍的发病期间,都高度集中在求学、工作等开始从家庭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初升高与高考前的学习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就业初始期,并开始向小升初、大学中后期延伸。

这一阶段,学习强度的突然增加,适应从学校到职场的环境变化,都会给个人带来较大的压力,而且,对于适应不良的个体,这种压力会有一个经年累月的长期积累,造成个体大脑的严重损耗。

被持续压力推高的青少年情感障碍症状

几年来,我一直和孩子深入交流感他产生情感障碍疾病以来的感受、心情,并与一些患者家长有过广泛交流,了解到,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会大部分甚至全部包括以上PTSD四种症状,且有一个症状不断恶化的过程。

(一)初始症状

青少年患者出现明显的紧张,不安,一般伴随长吁短叹、快乐感丧失、行动迟缓等偏抑郁症状。根据我的理解,脑力负荷加大,产生了压力,使大脑产生消极、不安的反应。

(二)病情恶化

所谓压力是指个体需要在心理或生理上付出额外能量来面对和应付的情况。会造成这种压力状况的事物,便是压力事件。个体承受了压力事件(也可同时多项一起来)后,在知觉和认知上便有了安危急缓轻重的判断,而后在心理和生理上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应,焦虑反应便是其一,包括出现焦虑、强迫、睡眠困难、噩梦等症状。

(三)大脑机能全面失调

持续的焦虑会造成大脑处于持续紧张不安状态,没法放松,并影响到睡眠这一重要的新陈代谢功能,使得脑力劳动的效率加速恶化。

与此同时,这种恶化造成大脑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的失衡,使得大脑及其调控的内脏器官功能变差,免疫力变差,人对外部刺激、内部器官的感知功能变差敏感,人变得敏感、多疑。

于是,人由外部刺激和内部不适产生的自我不适感上升到生存危机感,彻底刺激、激活平时并不活跃而只负责应急反应的大脑边缘脑组织(尤其是其中的海马体、杏仁核区域)。

边缘脑组织激活后,开动马力识别外来风险,并搜索大脑中所有曾经应对负面经历的记忆。于是,患者头脑中已经平息、埋藏的负面记忆全面激活,加大患者的消极体验,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恐惧,使得自己成为不堪重负的“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就不堪重负。

我曾经和孩子交流时感叹,他病情最严重时,会忘记所有快乐的经历,而会对曾经发生的一件件微不足道的不快和冲突念念不忘,直至产生不可遏制的怒火。

快乐时,人会记得所有快乐的过往,并欣然接纳一切的挫折和不快。

极度痛苦时,人会对那些引起痛苦的刺激铭心刻骨,忽略掉那些积极、快乐的经历,也不会去理性、客观地评价与之有过交集的人或事物。

我现在理解,很多被误读为“人格缺陷”、“幼稚”、“阴暗”、“记仇”的很多人格特征,本质上来源于人的生理本能。个人确实有责任去掌控自己的情感、情绪,但在饱受疾病折磨的时候,往往不堪重负。很多时候,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青少年患者压力的来源

只有长期、持续的高压才会导致青少年患者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疾病。但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患者都处在这种压力环境,压力源来自:

(一)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少年情感障碍在重视教育、争强好胜的家庭中发生比例显著高于一般家庭,在优等生的比例中高于一般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养给孩子潜意识中灌输了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忍让和退缩是可耻的”的思想,使孩子在不堪重负时还不能放松和休息,逼着自己赶鸭子上架,加重大脑的消耗,加速情感调控功能的崩溃。

在孩子的高中关键期,我们曾经有过适当范松、放下的机会,却因为舍不得已经拥有的夺目光环,以及抱着咬牙闯过去的侥幸心态,负重前行,直到不堪重负倒下,以及数年的痛苦挣扎。

(二)竞争激烈的成长环境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名校、名企,这些充斥着光环的场所,既然有利于帮助一部分人获得比别人更快的成长、成功,那么,相应地,也会给不能胜任者带来过大的脑力负荷和思想负担,甚至彻底摧毁个别人的身心健康。

孩子曾经回忆起,在学习压力最大的时候,他曾经想通过和同学、朋友的聊天来缓解压力,但一句话开口,来去匆匆的同学就是一句话“说重点,快点!”。

那是在顶尖班级奋力前行的成功者,没有时间花费在所有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在那样的环境里,放松是很奢侈的礼物。

(三)被精心引导的人生目标

如果人生的道路不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那么,成长的根基就会不牢。

如果人生的方向不是自己认真思考和策划过的,那么,迷路的时候就会惊慌失措。

对于很多孩子,他们的人生之路很早就被父母规划好了,培养什么爱好,学什么科目,考哪些名校,去那些企事业单位,都被大包大揽,不需去费脑筋。

而且,父母为他们选择的,都是一条名校、名企的符合社会潮流的康庄大道。

这一切,被美其名曰为“赢在起跑线”。

所以,当这条路走得不顺、不通的时候,孩子们就累了,慌了,病了。连该不该退后,该不该休息,该不该另外一条路,都完全没有了主意。

当这种恐慌旷日持久地发酵,彻底混淆了他们的认知,磨灭了他们的勇气和一直,这种现象就变成了我们都装在箩筐里的青少年情感障碍。

所以,对于“青少年情感障碍”,我更愿意接受“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说法。

摧毁孩子们的那些压力,是不断刮向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的无止息的风,使这些稚嫩的树苗,变弯,甚至折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