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完整的千年古墓,墓主全身上下被大量精美玉器包裹!他是谁?
西周时,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春秋初,至晋文公称霸时,六个异姓贵族,成为晋国举足轻重的新兴势力。他们是赵、魏、韩、范、中行、知氏,即所谓的“六卿”。
春秋末,晋国公室衰微,六卿专权,赵简子为建立后方基地,委派家臣董安于肇建晋阳城,时在公元前497年略早。
赵简子即赵卿,又称赵主,名赵鞅,“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春秋晚期晋国赵氏大宗宗主。晋定公时,赵鞅为上军将,位列晋国六卿之首,实际主政晋国长达十七年。不久以后,韩、魏、赵三家分晋,形成战国七雄之韩魏赵三国。在战国时代,赵国称雄几近二百年,其最初的根基,正是赵鞅打下的。
赵卿墓发现于1988年,墓中出土玉器共297件。发现时,墓主人身下铺满朱砂,口含玉玦,身上及周围放玉璜、玉璧、玉环、玉璋、玉琮、玉龙佩、玉圭、玉管、玉剑饰和玉片等大量玉器,还佩戴有晶莹圆润的玛瑙环与色彩斑斓的料珠,手腕、脚腕上都饰有成串的水晶珠,但出土时,这些饰品已散落各处。
经鉴定,大多数玉器质地为钙质角闪石类中的透闪石和阳起石,色泽淡白或淡黄,偶有褐色或黑褐色,器表光滑。少数为蛇纹石,色泽浅灰或间有黑褐、鸡血色斑点,器表粗糙。玉器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切割、磨砺、抛光、钻孔、雕刻花纹等。
由于赵鞅的显赫地位,玉器大多制作精良,雕琢精美,显示了当时晋国高超的琢玉工艺。也体现出山西东周玉器特点:龙形佩大量出现,饱含张力和动感
春秋晚期的玉器,已经显露出战国玉器的风貌,龙飞凤舞,代表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龙终于飞起来了,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杨伯达说,战国玉器是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的高峰,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战国制玉工艺的腾飞点,它们是在竞争和解放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由、豪放的风格。
赵卿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的高级贵族墓葬,也是我国已发现的七鼎墓中资料最完整的一座。出土玉器是春秋晚期晋国用玉制度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春秋晚期玉器的制作水平和使用情况。
一是种类多,不仅成形玉器种类很多,而且包括未成形的玉器,多为制玉的剩料;
二是工艺精湛,制作工艺有切割、琢磨、抛光、钻孔等;装饰工艺有单、双阴线刻、浅浮雕、透雕、半圆雕、圆雕等。而且此时玉料的选择也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例增多。由于金属工具的应用,玉器造型规矩整洁,纹饰线条清晰利落,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均琢制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三是装饰纹饰精美、流畅。有卷云纹、勾联卷云纹、云雷纹、三角云雷纹、涡纹、谷纹、斜线纹、綯索纹、龙纹、蟠虺纹、卷虺纹、散虺纹、鸾鸟纹、扭丝纹、网格纹、角纹等。其中以卷云纹为当时最常见的纹饰;
四是龙形佩大量出现,且造型多样。爪由最初的象征形态发展为利爪。扭动的躯体富有力度,动感极强,充满强劲张力和勃勃生机,表现出一种刚健遒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这些形象所反映的正是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空前活跃的社会百态和感情流露。所展现的饱含张力和动感的玉雕艺术风格,后世几乎无可比拟;
五是奇特器型的出现。此期的玉器善于综合某些动物的局部特征,组成较为精密的图案。另外,出廓璧、出廓瑗、出廓环均有出土,都是罕见的珍品。
赵卿墓上承春秋,下启战国,处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对于研究东周特别是晋国的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