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远见的人,都拥有这人间的三大“法宝”,庇佑一生顺遂
在《道德经》中,老子讲过这么一番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番话,可以说就是老子他本人的处世智慧。
从古至今,大多人都在探究人该怎样活着,才能符合自然的规则,才能符合这社会发展的规则。
其实,老子所言的这三个“法宝”,就已然道出了《道德经》中的根本思想,也概括了这人需要“修身养性”的三个方面。
当我们刚开始看到这三个方面时,我们大多人都认为,这些思想怎么那么迂腐,那么消极呢?
其实,这不是老子所言的迂腐,而是我们将其所表达的意思了解错了,所以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
正如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所言:“老子所言的道啊,它是难以说出来的,只能靠人去领悟,去体会。”
老子所言的这三大法宝也一样,它就是根据自然发展的规则而提出来的。人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就只能看自身的觉悟了。
可以说,人要想拥有较为顺遂的人生,拥有较为安稳的生活,那么就该以这三大“法宝”保身,自可无忧。
真正的“慈”,并非慈爱
在无数的版本中,大多人都把《道德经》中的“慈”解释为“慈爱”。
为何我们要说“解释”,而不能说“翻译”呢?因为翻译出来的语句,经常是没有灵魂的,也容易对人造成误导。
要知道,古人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可以说,三宝中的“慈”,它所涵盖的范围,那是“慈爱”所达不到的,而且它有着独特的自然意味。
因为在《道德经》中,老子是不提倡任何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的,所以“慈爱”根本是不沾边的。
在《道德经》中,他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就是祭品,用完就被丢弃了。所以,天地用完万物之后,就会把万物给舍弃;而圣人呢?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为何?《道德经》中这么解释,天道无亲。
因为上天是没有亲情的,所以它看待坏人,或者是好人,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是绝对公平的,没有任何的私心可言。
就像春天的春风,它配合着春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春风春雨,它滋润万物是一视同仁的,不会介意你是花,还是草。
可以说,真正的“慈”,那就是广而博大,一视同仁的“滋润”,从而做到以之为天下公。
真正的“俭”,其实是返璞归真
看到“俭”,我们大多人都想到什么?那就是节约,节俭。
要是其意思那么简单,那《道德经》就不配称为万经之王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词,那就是“俭朴”。这表面意思是节约的意思,可实际上,却是“朴实无华”之意。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么写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不管到了哪个年纪,最重要的不是说你要节约多少钱,留下多少的财富,而是要返璞归真,回到原本的状态当中。
为何老子那么崇尚婴儿?就是因为婴儿内心朴实无华,没有任何的私欲和坏心思。
为何我们现代人活得狼狈,活得不够潇洒,总是心中有烦恼呢?
很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没有“俭”,也没有“朴”,那就缺少了回归本真的能力。
人活着,欲望是不可避免的,可要怎样才能驾驭自己的欲望呢?那就得以“朴”驭“华”。
当你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心仍在,本真还存之时,那么你所想要的“华”都会来到你的身边,那是必然的事儿。
不敢为天下先,是自然的规则
在儒家思想中,我们经常听到,敢为天下先。而为何老子的《道德经》却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呢?
其实敢不敢,这都是人偏向性的问题。而当我们把问题抛开,结合自然和现实之后,我们自然就能发现其道理了。
儒家要求人要入世,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还得声名显赫。那么,人就必须冲在别人的前面,与别人争斗。
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现状。但是,正因为有这些人,所以社会才能够发展。
而道家提倡顺应自然,不邀功,也不自傲,更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破坏自然的发展。
于是乎,所谓的“不敢为天下先”,它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它是让人顺应自然的规则,顺道而行,但却不能盲目去争,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自然规则的事儿。
就像工业革命以来,大多人敢为天下先,那么这自然环境就被破坏掉了。
我们做人,就该如水流,能够“居下位”,但却要滋润河岸边的万物,让它们得以生长,自己也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不争。
一个人不去争,那么这功劳就属于你了。要是你去争,别人都揪着你不放,那你的功绩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于是乎,老子在《道德经》写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个人只要顺应了天道,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那么你自然就能有所得益,有所价值,也能保全自我,那便足够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