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涵义
基于班杜拉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进行某种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把握的感受能力,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职业认同而影响教师成长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其价值的认可。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通常会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们往往会热情、积极、主动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并把教师职业当做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职业。他们通常不十分关注自己的福利和待遇,只要能保证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教师职业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热爱自己的职业,愿意终身从事这一职业。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通常会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将之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被动地去适应教师职业的需要,因而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教师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否认同,取决于自己的工作态度,而职业认同又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2.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影响教师的成长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喜欢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实现这个目标的工作中去;喜欢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热衷于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因此,这些教师对学生往往都比较宽容,喜欢运用说服的方式而非权威控制的方式来对待学生;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克服,并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则往往表现出对学生的冷漠,倾向于把某些学生的能力低作为这些学生不可教的理由;其抱负往往也较低,不愿为实现这个目标有太多的投入。在困难面前,他们迟疑,停顿,不愿进取,甘心败下阵来。所以在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学生班级等方面往往显得很被动,教育教学的效果也较差。
总之,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而不同的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又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自我效能感也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的内在推动力。
3.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影响教师的成长
面对压力或威胁,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总是抱着对之能加以控制的信心,这种自信可以促进行为的完成和减少压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他们总是把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能力的不足。所以不需太多的失败,他们就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总之,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身心健康又是教师成长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关系着教师成长的状况。一个身心不健康的教师,他是很难胜任自己的工作的,其专业发展肯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1.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对人的行为有积极作用的暗示,消极的自我暗示是对人的行为有消极影响的暗示。一个人的自信心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就必须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面对学生时,要暗示自己有能力教好他们;在进行教育教学革新时,要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很好;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难时,要暗示自己能够战胜它们并顺利完成任务;面对责难和不公平待遇时,要暗示自己这些只是暂时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等等。
2.进行恰当的教学反思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需要教师经常进行恰当的教学反思。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技能技巧和教学风格等都应该成为反思的内容。教师既可以在教学活动后进行反思,也可以在教学活动前或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不管在什么时间反思,也不管反思的是什么,教师始终都要记住:反思本身不是目的,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进行正确的失败归因
归因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如果教师把自己教育教学中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为外部环境和学生不配合,那么他就不会去尝试新的方式与方法,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努力是无效的,这很不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教师把自己教育教学中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一味地进行自责,那么他也不会积极地想办法,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能力有限,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这样更不利于他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此,面对失败和挫折,教师应该冷静地分析客观现状,进行正确的归因,既要看到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的不够,而不是能力的不足,然后再配以积极的自我暗示。只有这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得以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才能不断成长。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