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打风箱和糙风箱

(五)打风箱和糙风箱

虽然在蓝翔、冯懿有编著的《中国.老360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中,我确实没有找到“糙风箱”这一行,但这却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我作为农村人的生活中,所以,我还是决定把这一行业记下来。

因为,对于所有农村长大的孩子,无不对灶房传来的“吧嗒吧嗒”(准确的声音应该是pia——ta, pia——ta)拉动风箱的声音,以及屋顶袅袅的炊烟印象深刻,因为有了这个声音,有了这股炊烟,那就说明母亲在屋里,就说明了我们可以有一口热饭吃,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家。如果没有这个声音,那就说明母亲要么有事情外出,要么生病了,总之,我们要面对冰锅冷灶。因为对于勤劳无私的农村妇女而言,丈夫儿女就是她生命的所有,她绝不会让他们饿肚子的。

所以,在文人墨客眼中“拉风箱的声音”就成为乡愁最好的载体。当然这个文人墨客,如果更风骚一些,他会这样记录“这拉动风箱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单调,却最优美、最动听的旋律,伴随了我的青春年华。”

首先,科普一下,什么叫做风箱?风箱,就是一件用木头做的长方形鼓风装置,由木箱、活塞、拉柄、活门、出气孔组成。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内充满空气,而且并不塌缩再拉动其体能够将其内的空气压出, 空气通过输风管,可以进入锅灶炉膛,使炉火旺盛。

拉风箱也有一定讲究。一般都是用麦秸杆做引火柴的,用火柴点燃,慢慢拉动风箱,风不能大,大了容易将火吹灭。等麦秸杆着旺了,再塞进玉米杆、玉米芯子,就可以用力拉了,如烧的是树枝或者棉花杆之类的硬材,则需要更大的风力。拉风箱用的是巧劲,长拉短放、快拉慢推才能持之以恒而不吃力。

这拉风箱很多时候更是一件苦差事,夏天屋内闷热,一动就淌汗,自然是不必说了。这阴雨天更是遭罪,由于气压低,炊烟不散,反而倒烟,烟雾从烟囱里往回灌。窄小的灶房里浓烟盘旋迷漫,呛得人喘不过气、睁不开眼。冬季也不好受,拉风箱的那只手,经常是冰冷冰冷的,只能是拉一会儿风箱歇一会儿暖暖手。

乾县原流行以扶风工艺为代表的西路双杆风箱,其特点是不但能做小风箱更适合做大厨灶或冶炼鼓风用的大风箱。民国初年(约1920年前后),蓝田县木匠崔师在乾县南大街开设专做以临潼工艺为代表的东路单杆风箱。其特点是:一、造型简约合理。二、以中小型风箱为主,最适合广大城乡一家一户炊事所用。三、在推风板上,采用麻纸夹裹软鸡毛的工艺以增加弹力,不但增强了风力且延长了使用期限。四、价格比双杆风箱低廉,故而很快得到普及,影响至今。崔师的木工铺解放后并入乾县木工合作社,他本人后来落户于南街村郭家巷。

做风箱的材料以桐木为好,性软、耐磨、体轻。拉杆要用槐木或榆木,坚硬耐磨,光滑轻爽。据说这种古老的活塞式鼓风器,是宋朝才发明的。之前,鼓风都是用一个大布口袋通风,口袋一头拴在通风口,一头用石头压住,拍打布袋子,就有空气吹进炉膛里了。明代《鲁班经》和《天工开物》上都有风箱制作的记载。

打风箱大概需要这样几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打线,解板。主体箱板厚1.5厘米左右。第二道工序:刨面,拼板。刨光解好的毛板,按尺寸平整好,保证严死合缝,不能有半点弯曲。第三道工序:凿扣,合缝。扣是斜的,叫“斜扣”,小锯细凿,分毫不差。合缝时要用胶,保证密不透风。第四道工序:制作配件。结合箱体制作每个配件,包括风道、毛头板、拉杆、前后呼嗒、舌头、风嘴、箱盖等。第五道工序:勒毛头。毛头多为鸡毛,相当于风箱的肺。勒毛头是个细作活。第六道工序:安装毛头。安装毛头前箱体内挨紧毛头的地方以及拉杆都要预先打上米腊,以保证润滑流畅。勒好的毛头放入箱体,用拉杆穿入固定前端。第七道工序:封盖。盖子插入后,风箱整体形状呈现。第八道工序:装舌头。舌头虽小,但很关键。起到左右逢源的效果。不大不小,摆动顺畅。第九道工序:装风嘴。风嘴一般为独木凿成。起到收风成束的作用。

有的人家风箱突然没风或者风小了,不会修,就得请师傅打开风箱顶上的插板修一下。一般多是因为风板松了或者脱落了。也有时候是因为风箱用得时间长了,风板四沿儿上的一圈鸡毛秃噜了,得大修,打开风箱,换上新鸡毛。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糙风箱时,师傅们用的是麻纸而不是鸡毛。

关于风箱还有一个成语就是“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引申为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很多时候,处在婆媳争霸战中的男人就是这样,为了家庭,不得不委屈自己的感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先是出现了鼓风机,省了手工拉风箱的麻烦,再到后来随着电磁炉,电饭锅这一类家用电器的普及,风箱便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0)

相关推荐

  • 《行摄生活》-136【做风箱】

    - - -指尖上的山西 047 做风箱 对于风箱的记忆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冬,黄河对岸的清涧县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清醮大会.驱车过河时已有雪花飘扬,谨慎驾驶4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拍摄期间大雪 ...

  • 【郁氏文化】话说风箱(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风箱 作者:范俊来 说起风箱,估计八零后没见过的人居多,七零后的人可能见过,但没有使用过,只有六零后的人比较熟悉,而五零后的人不但熟悉,而且有切身的使用体验,我就是后者. 俗话说,人以食 ...

  • 记忆深处的风箱“咕哒咕哒”声:布满岁月尘土的老风箱成为符号

    文 | 厉剑童 永不消逝的"咕哒咕哒"声 "咕哒咕哒",一说到这种声音,或者一读到这个拟声词,不少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小时候做饭拉风箱的情形. ...

  • 乡情散文:回忆小时候拉风锨

    文:张宗龙 我们老家把"风箱"叫风锨,是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吹风工具.风锨,我小的时候村里家家离不了.户户都要用.人人会使唤.那一拉一推发出的"呱嗒呱嗒"的响声, ...

  • 王英作品《童年的风箱》(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童年的风箱 文/王英        小时候,"过年&quo ...

  • 会呼吸的村庄

    杨金坤 记得第一次听说"呼吸"这个词时,我还没上小学. 父亲正引水灌田,泛着花的水从沟渠里,汩汩地流向干裂的土地时,慢慢地蠕动着,半天爬不过一棵和另一棵玉米苗的株距.百无聊赖的我发 ...

  • 你拉过风箱吗?

                                  乡村老物件之九   风箱 "你你你,我我我,木头人,烧大火!",这是早年间,娘经常给我们炮的一个谜.      功夫长了 ...

  • 冶廷林|河湟风匣成往事

    河湟风匣成往事 Table qing in Xining 文|冶廷林(青海) 当前,五.六十岁的人一说起风匣就不由地想起靠风匣生火做饭的艰苦岁月,而大多年轻人对祖辈们常用的这种物件陌生起来,它长什么样 ...

  • 《行摄生活》-105【修风箱】

    - - -指尖上的山西 019 修风箱 "修风盒嘞......"这是一种飘荡在上世纪乃至更久远的声音,这种声音曾是那个时空最常听到的很多吆喝声中的一种,在老槐树的枝丫间回荡. 声音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修自行车的

    (十一)修自行车的 自行车作为汉语词语出现是在1866年,这一年清朝派出了第一个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这是该事物在汉语中首次出现,并被一直沿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

    (十)麦客 乾县人没有外出割麦子的传统习俗.但是,因为土地充裕,所以每到麦收季节,总有大批的麦客从外地蜂拥而来赶场子.一顶草帽(斗笠),一把镰刀,镰刀把上挑着一个蛇皮袋子(塑料编织袋或者就直接是化肥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乞丐

    (九)乞丐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乾县人没有外出做乞丐的传统习俗,但是在乾县曾经有过乞丐这样的群体.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我想写乞丐这一职业的念头萌发的时间有点早,但是一直以来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写,以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打胡基

    (八)打胡基 胡基是方言,换作书面语就是"土坯",是平原地区人们盖房砌墙必备的建筑材料,是广大贫苦人民立足实际.就地取材无奈之举,也算是聪明才智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过去,砖是手工烧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修钢笔

    (六)修钢笔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有人告诉我,这修钢笔不是360行中的职业,存在时期很短,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没有历史价值.但是,作为曾经的半吊子读书人(90年代的中专生),曾经的钢笔使用者,对曾经从事这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起刀磨剪子

    (三)起刀磨剪子 起刀磨剪子,这是一个古老而日渐没落的行当,关于"起刀磨剪子"的书写是否正确,一直是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因为"起刀"极有可能是一个方言,也有人写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很早以前,人们生产生活中用到很多石器.农业生产上用到石器的,如用来碾地的石碾子(碾地.打磨地用的工具,也有叫地滚子的)直径大约20厘米,长约一米五六,两头有脐窝,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糙”风箱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风箱构造原理及"糙"风箱 风箱,关中地区方言也有叫风先,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农村人的宝贝,家家户户必备,有了它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俗话说的"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