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炕”,冬季土炕下生火,就是火炕,睡在上面暖烘烘的,特别是北风呼啸,大雪封门的季节,有个热炕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土炕上面一定要先铺席子,有条件的席子上面铺上褥子、床单,过去在农村,孩子多家庭贫寒的“溜光席”的情况不少(就是直接睡在席子上面)。特别是新席子,上面有毛刺,小孩子睡觉不老实,经常屁股蛋子上面扎刺。老年人,贪热炕,掌握不好,就把炕烧过了头,不是把席子烤糊了,就是烧个洞,甚至酿成小火灾的都有。
从前,芦席不仅是专门用来铺炕,两页席或者三页席用细绳子缝起来还能用来圈粮食,叫做“粮食囤”,也有编织一米左右见方的蒸馍时盖在那种深锅口上,再加上锅盖防止跑气。这个叫做“席盖”。
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年代,一页席子要好几块钱,弃之可惜,于是就有了补席(一般都是炕太热,烤糊了,成洞)补囤(一般都是被老鼠咬烂成洞)的行当。
编席的工具:碌碡、划子、挑篾刀、裁刀、长木尺等。
编席的工序是: 剥苇叶、划篾、碾压苇篾子、编席(包括编织顺纹、倒纹和收边等)。
编席的过程:仅以普通炕席为例。
1、剥苇叶。编席所用芦苇都是专门挑选较长较粗的芦苇。发动家中妇孺对收割的芦苇斩头的斩头、剥叶的剥叶,把芦苇杆分成细的一滩织箔子,留下较粗的划篾子编席。
2、划篾子。根据苇子粗细用叫二划、三划、四划的“划子”划成宽窄基本均匀的篾片。唯其如此,经过碾压后才能编织出纹样均匀清晰的好席子。
3、碾压苇篾子。一般是在晚间,天气凉爽,空气湿润时,选择平坦的地面或场上,推动“光场碌碡”,或辖上叫“半月”的木框,拴上绳子和木杠,两人从篾条两边推着,来来回回反复碾压,使篾条柔韧光滑顺溜。这样,编织起来顺手,出活利索,质量好。
4、编席。编席的基本功是依次顺纹推移拾交加纬篾子,而关键两部是“倒纹”和“收边”。开始,选好场地,先定大小尺寸,然后打底,纵向并排出十几二十条经苇篾子,编席匠骑蹲于上面,取一条纬苇篾子,把经苇篾子按每一组三条间隔抬三压三弄一遍后,把纬苇篾条横向加入其中,再从一边压下一条篾子,从第二条起每一组抬三条压三条间隔抬、压过去,又加入一条纬苇篾子,逐次编织下去,就能编织出一片“人”字形纹样的席片来。就这样横向织一会,纵向织一会,等偏织到大约一张长方形的炕席大小时,就要“倒纹”了。
倒纹,那是在顺纹沿伸的一头,换一种织法织出横“人”字形的纹路5~6行,再织对应的另一头。如此,一张四周围着花边的炕席的大样就成了。
收边,先把席翻过来,取过长木尺压在一个边的花纹约1/2处,用裁刀尖划一道划痕,依次把四个边都划上划痕,然后就开始收边。收边得把相邻两个边用长木尺从边底下反折起来,顺着划痕用双脚移动着踏实折平顺了,再蹲下身来,从一角起用挑篾刀在席反面的一对应篾节间插入,把一根伸在边上的对应篾头插入篾刀的凹槽里随着篾刀拔出而拔出篾头,裁整齐了。依此类推,挨个儿把所有的篾头全都插完了,裁齐了,一张芦席就编织好了。
最后,又翻过芦席铺在平地之上,取一只耀州大老碗反扣在席面上,用手压着来来回回反复磨擦那席面,磨去节疤痕和细签子等,一张崭新光滑的炕席宣告完成了。铺在炕上,既使,铺不起褥子也照样躺卧。有顺口溜说:“老陕生的犟,不铺褥子烧热炕;一边热了翻身晾,一直睡到天大亮。
因此,师傅教子弟或带徒弟编席,总是先手把手的教他们们编“席盖”。原因是,席盖尺寸小、工艺齐全、工期短而容易出成果,而且能短期学习掌握全面的技术。后来,就分配任务,放手让徒弟正式编席。
附:关于补席。每年到了夏收忙罢,新芦苇正长,旧芦苇已编成芦席售完,农活已毕,老长柜就把家中的后生都支着出门了。让他们扛一捆剩余的苇篾子,随带一套傢伙,走乡串村去干补席的营生。一方面是巩固手艺,一方面是为了历练见世面,同时,也能赚点小钱,有时还顺便免费补席,换一顿饭吃。那时候人家经济不宽余,特别崇尚节约,大凡烂了席边,烧炕着出个席洞等,都要请席匠修补,花俩小钱,或给两蒸馍一碗米汤什么的就能以旧翻新。因此,忙罢时节,走到各处,都能听到:”补席来~~~!“的吆喝声。

补席比编席则是繁琐,先把席子烂了的地方,即不能再用的茬口剔除掉,特别是烧烂的茬口,要拆到好篾子处才可。然后根据烂口大小确定用席篾子的多少和长短,再用编席刀将选定的席篾子一一穿进席子的好的席篾子之中至少要穿过五六个好席篾子。穿入的席篾叫经篾子,然后再在经篾子上编织纬篾,编织的纬篾子要同原席子的纬篾子纹路相同,要能吻接得上,直到纬篾子编织的能遮住烂窟窿时,开始用编席刀进行吻接,就是将经篾子、纬篾子的茬口一一用编席刀插入席子的好篾子当中。补好以后,将席子平铺在地上,用双脚在补席子处一脚挨一脚地踩一下,使补的席篾子与原来的席篾子结合得更为紧密。席子边烂了难补,席子角烂了最难补,因为席子边的纹路编席时要拾反绞,还要将席子反过来将席篾子茬插入,席子角那里还要拾双重反绞,就更难补了。

制作技巧是蔑要划匀,碾柔软,根子多碾几遍,稍子遍数少,蔑之间要编紧,这样编织的席,席面光滑柔软,耐用。我县大杨乡编席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得到了空前发展,2000年以后逐渐衰退,继承人很少,很可能失传。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进步,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农村人大部分都盖起来了砖瓦房,铺上了水磨石或者瓷砖地面,刷上了墙面漆,更爱好者则是贴上了精美的壁纸,睡上了“席梦思床”,冬季床上使用“电热毯”取暖,最冷的时候再加上空调、电暖气。生火,烧柴取暖的土炕基本上已经被淘汰了。
同时,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家庭规模实现了小型化,一家都是三四个人,蒸馍馍也不在使用大锅,席盖也早已经被淘汰。圈粮食现在有镀锌铁皮做的“铁粮囤”,还有“橡胶囤”,严丝合缝,既能防鼠害又能防潮湿。
随着“炕席”“粮食囤”和“席盖”的逐步淘汰,编席,补席这门手艺也逐渐失传,这个行当在消失。
(0)

相关推荐

  • 《行摄生活》-142【编席】

    - - -指尖上的山西 053 编席 一缕阳光从窑洞的窗格上投射而入,暖暖地照在窗户下的炕席上,那席子便折射出金黄的绚丽,摇曳着温暖的故事. 这个场景大概存在于70年代以前,那时的农家一般都会有一卷苇 ...

  • 织席子

    织席子 席子,以各种篾条编织而成的片状铺垫用具.其历史悠久,古代陶器即有席纹陶.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苇席曾为丧葬常用之物,覆盖丧车 ...

  • 那些年,灵璧县北的苇编

    灵璧记忆 编席.打箔.搉(注)折子 --忆晏湾的苇编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1959年农历腊月二十二的下午,经过一夜加大半天的跋涉,我终于回到阔别半年的家.一个破院子,又没个门,我一眼就看到妹妹 ...

  • 编炕席的记忆

    维编炕席的记忆2019-01-24 阅读276家乡的冬天格外寒冷,生产队里打完场了,粮食都已收仓入库,野外一片白茫茫冰天雪地.学校放寒假了,我就和家人一起投入到编炕席的热闹之中.我对编炕席印象极为深刻 ...

  •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深秋时节,漫步在故乡的那条大河边,想起了那曾经的沿河的芦苇,还有那些与芦苇相关的故事. 曾几何时,家乡上东峪村的河岸边到处都是苇田.从上游与南野河村交界处的石鳖崖,到老连沟岗,再到河西.河东.河南和大 ...

  • 编炕蓆

    编炕蓆---逐渐消逝的老行当班班影像 班建勇 过去北方普遍睡火炕.火炕的是由土坯或砖块搭成,炕面多由沙土抹成.为了清洁,炕面上要铺上一层席子"炕席". 北方人家用来铺炕的席子.炕席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很早以前,人们生产生活中用到很多石器.农业生产上用到石器的,如用来碾地的石碾子(碾地.打磨地用的工具,也有叫地滚子的)直径大约20厘米,长约一米五六,两头有脐窝,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糙”风箱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风箱构造原理及"糙"风箱 风箱,关中地区方言也有叫风先,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农村人的宝贝,家家户户必备,有了它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俗话说的"赶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祝忠建 盆缸瓮长相相似,用途相近.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农村人还可能见过,有些记忆.城市的年轻人,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物了. 盆缸瓮都是陶土制作 ...

  • 【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修自行车的

    (十一)修自行车的 自行车作为汉语词语出现是在1866年,这一年清朝派出了第一个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这是该事物在汉语中首次出现,并被一直沿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

    (十)麦客 乾县人没有外出割麦子的传统习俗.但是,因为土地充裕,所以每到麦收季节,总有大批的麦客从外地蜂拥而来赶场子.一顶草帽(斗笠),一把镰刀,镰刀把上挑着一个蛇皮袋子(塑料编织袋或者就直接是化肥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乞丐

    (九)乞丐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乾县人没有外出做乞丐的传统习俗,但是在乾县曾经有过乞丐这样的群体.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我想写乞丐这一职业的念头萌发的时间有点早,但是一直以来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写,以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打胡基

    (八)打胡基 胡基是方言,换作书面语就是"土坯",是平原地区人们盖房砌墙必备的建筑材料,是广大贫苦人民立足实际.就地取材无奈之举,也算是聪明才智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过去,砖是手工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