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沉思录(11)——阴阳术数在中医方面的价值
我一直都在强调阴阳术数构系是中医的核心,但是,我却很少直接套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先后天八卦之类来讲述中医问题。这是为什么?是我口是心非,还是阴阳术数在中医方面缺乏价值?
要解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经学”和“纬学”的区别。所谓经学,就是说一种学问,从始至终都可以一步步靠逻辑关系来推导,典型的如我们熟知的数理逻辑,有公理体系,可以从基础推导到上层,整个系统非常严谨。比如我们制造一部手机,从最基本的零件到完成整机,运行原理、制造原理都是十分明确的,也就是说,我们了知手机的“因”,从因推导而来,一步步完成了手机的“果”,这就是经学。纬学不是这样,纬学认为具有相同结构特点的东西具有相同的因果规律,所以纬学只研究相同的结构特点,而不去管具体的东西是什么(得意而忘形)。比方说,我们读不懂历史的时候,可以去看看蚂蚁搬家、蜘蛛捕虫、疯狗咬仗这些身边的事物,把这些事物的体量放大,那么历史就明明白白。
明白了什么是纬学,就知道,经学是事情本身,而纬学或在事情之内,或在事情之外。比如《孙子兵法》就是一本主要讲经学的书,但是,带兵打仗出发之前判断胜负,则需要依靠纬学。比如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具体的生产工艺是经学,而这个企业的兴衰存亡则要靠纬学来预知。一个人的性格、能力是经学,但是,性格与能力最终产生的利害吉凶,则需要纬学来判断。
为什么要强调纬学?实际上,与其说强调的是纬学,还不如说强调的是能够处理生命现象的思维方式。因为很多时候,处身于系统内则很难解决系统内的问题,就如同西医只研究生理、病理,不去研究自然法则。想想看,如果你在中医内部研究中医,同样也是非常局限的,因为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所以必须借助更高明的模型来帮助我们思考。我曾见到有些人学中医竟然就只拿着学校的教材,我说中医是天人之学,怎么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材?什么是教材?一帮大老爷们拿些人云亦云的东西攒出来的,既需要保证“正统”、“体面”,又总是缺乏些头脑上的功夫,这种东西能有多大价值?
想不明白的东西,就跳出来想。这样做,不见得能想明白,但起码不会自锢脚步。有本书《中医感应、术数理论钩沉》,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感应”,什么是感应呢?即,相同的构造,相同的因果。《易经》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都是“感应”原理,认知和理解“感应”,是象数思维重要的一个台阶。以“感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只是阴阳术数的特点之一,即便如此,这么优秀的东西,却很少有人论及。
有人问,仅仅依靠纬学就能解决中医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曾看到有些人把地支、九宫、五行、八卦这些东西套入中医,甚至把张仲景药方的药量都拿来和卦数往一起套,因为规则无法严整,一会说用先天数,一会说用后天数,一会水能克火,一会又说水火交媾,……,各种奇谈怪论,让人看了实在觉得哭笑不得。其中有些人竟然把自己蹩脚的东西进行各种包装宣传,开宗立派、广收弟子,搞笑的是,信徒竟然非常多,我都无法理解这些人和他们的信徒的脑子里面都是些什么?《易经》中的“理”如果勉强还能弄懂的话,《易经》里的数几乎处于失传状态,了解这个历史不难,研究一下邵雍就明白了。看看你自己,是邵雍智商高还是你智商高?学中医,思维灵活没有错,但最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检验对错,不是说随便搞了一套说辞就可以拿出去骗钱。
既然如此,阴阳术数在中医方面的价值在哪里?在于有效模型。举个例子,比如西医所谓的小孩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就是发烧以后肚脐眼周围内衬疼痛,这个用中医很好解释,“中气颓败,木邪内侵”,8个字就搞定了。我们知道,五行相生相克是正常的生理(约束跑偏),当某些脏器太过或者不及的时候会出现病态。中气颓败,“中气”可以看做是身体整体运作的那个“神”,当中气这个老大不能管制其它脏器的时候,每个脏器都可能会作乱,木来克土的时候就会脐腹疼痛。注意,这里的木克土又与“胆乘胃”、“肝乘脾”不是一回事,木克土是肝胆气的整体木,来犯脾胃土(整个消化系统)这个整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疏木补中,疏木者,宋本《伤寒论》四逆散是也,《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叫“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这个名字似乎更贴切一些;补中者,建中汤是也。木包含了肝和胆,肝生风,胆生热,风较多则痛在腹部,热较多则疼在脐部。有人提出用四逆散合小建中汤,或者用柴胡达原饮合四逆散,或者小柴胡汤,无非疏木、熄风、清热。
上面的例子来自实际生活,思辨方式来自《四圣心源》,这就是典型的阴阳术数思考问题的方式。想想看,如果在这件事情中非要把《易经》套进去,什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比如我们要用四逆散和建中汤,木的生数为3成数为8,土的生数为5成数为10,用生数的话,四逆散比例为3建中汤比例为5;用成数的话,四逆散比例为8建中汤比例为10。再比如四逆散中,柴胡为木,比例是3或者8,甘草为土,比例为5或者10,能这样套吗?这是多么荒唐啊!药的比例要看病的偏胜,最终还得在解决问题中来验证,而不是去死搬硬套。
再比如桂枝汤证,在《伤寒论》中,桂枝汤的适应条件大体上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里脉象的“缓”和麻黄汤脉象的“紧”相对,处于一种疏散的状态,也就是汗自出的状态。不用想,患有桂枝汤证的人,看起来应该是一种散缓的样子,不会有那种凝结、收敛的感觉,有什么样“象”的人,就容易有与之对应的问题,人的状态和病的状态也是相应的,这就是《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
再比如湿气的问题,《黄帝内经》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明白白,为什么很多人都要说“水湿”是肾的问题?用五行观点,脾属土,肾属水,正常情况土是克水的,这样的话,水就不至于泛滥。湿气太重就是水的泛滥,水泛滥的根源就是土没有尽到克水的职责,土不克水,怎么解决呢?健脾利湿就可以了,帮助土来克水。这么简单的道理,如果是西医遇到了,真不知道又要折腾出什么幺蛾子。
阴阳术数中的各类“术”之间是相通的。很多人不相信周易预测,是因为他们没有去学习过这些东西,如果你认真学习了,弄懂了,是对是错,试一下就可以了。在健康预测方面,六爻(算卦方式的一种)预测水平较好的人,用六爻预测疾病往往可以超过中医望闻问切的准确度,而且能指导用药和预测发展趋势。用八字预测疾病也是一样,我在聊天群中曾遇到一河北网友,以出生时间算别人当前的身体状况,我亲自见到了20多例(我自己也体验过),没有见到过他出错,只可惜他对中医知之甚少。
还是那句话,阴阳术数是中医的核心,是中医思维的灵魂。遗憾的是,近代出版的中医书籍及网上的资料,使用“阴阳术数”模型来思考问题的几乎已经见不到。清朝末年以来,西学东渐,我们质疑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质疑元朝和满清的愚民政策),却接受了西方更加低等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