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王阳明: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首页教育 正文【国学】王阳明: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记录美好瞬间 2021-02-20 18:17一个人要想有所进步,必须平衡想和做的问题。只顾低头做事,不停下来思考,容易方向偏差,但如果只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实践、不去做事,就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上帝发笑,因为想而不做的思考叫自己骗自己。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01 /知行合一:先行动起来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02 /知行合一:注意循序渐进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03 /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炼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王阳明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王阳明应该如何取舍。王阳明笑着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你在断案的时候,面对犯人,不会因为他的无礼而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而开心,不会因为他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不会因为自己事情庞杂而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所以知行合一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而会没有边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04 /知行合一:笃行才能出奇迹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孔子当年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看他天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弹奏的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是还没有领悟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情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呢?孔子说,我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人。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孔子高兴的对师襄子说,我终于知道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志向高远,应该是个统治四方的诸侯,只有周文王有这样的气度。就这样,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把这首曲子弹奏得炉火纯青。同时举一反三,孔子在弹奏其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一件事,不是说表面上学会了就行,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规律内化于心,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中。举报

(0)

相关推荐

  • []《卷中·答欧阳崇一》良知不由见闻、不滞见闻、不离见闻

    各位朋友好,咱们今天读<传习录点中卷>中的<答欧阳崇一>,欧阳崇一就是欧阳德,他是江西泰和人,是王阳明弟子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弟子,当然也是江右王门很重要的一个中坚人物.欧阳崇一给 ...

  • 《传习录·卷中 5·知行合一》译文

    答顾东桥书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东桥.江 苏江 宁人.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擅写诗,见<明史>卷二八六. 钱德洪的序是<答人论学书>,而&l ...

  • 真切笃实 明觉精察

    "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加缪 " 分 享 Share 遇见幸福✿心生欢喜 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 ...

  • 【悦读】《传习录》经典话语,品读“心学”第一书

    <传习录>经典话语 作者:许平 ▼ <传习录>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 ...

  • 王阳明心学全书(二)

    21.突破畏难情绪的诀窍 在庐陵任上,王阳明易讼风,使城中辟火巷,定水次兑运,绝镇守横征,杜神会之借办,立保甲以弭盗,清驿递以延宾旅,解决了地方上的许多问题,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可谓"多行 ...

  • 易经智慧: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源自《易经》坤卦

    原标题:王阳明的心学,并非原创,而是对<易经>.<德道经>的洗稿? 提到王阳明的心学,我们自然会想到"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看似原 ...

  •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一 引论 现代(尤其是中国的现在)学校式的教育,种种缺点,不能为讳,其最显著者,学校变成「智识的卖所」.办得坏的不用说,就算顶好的吧,只是一间发行智识的「先施公司」.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顶好 ...

  • 该如何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梁启超高度评价其为王阳明留给中国学术界最有价值的口号.但是后世学者中不乏一知半解之人,误会者有之,诋毁者也有之.我是阳明先生的忠实粉丝,极不愿 ...

  • 人人都谈“知行合一”,你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意?

    我们知道,"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之一."知"与"行"的关系,是自孔孟开始儒家先哲论述的重点议题.儒家学者都知道"知&q ...

  • 王阳明 知行合一 体用论

    所谓体用论是和因果论相对立的.如果说,因果关系是风同波的关系,那么,体用关系就是水同波的关系.因果论者认为,为什么会有波涛,是因风而起的.体用论者则说,哪里有什么因为所以,水之为主体,波是派生的,两者 ...

  • 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如何形成的?政途失败,大起大落后的彻悟

    王守仁,众人称他为阳明先生,所以也叫王阳明.他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精通儒家.佛家和道家,他的思想以"知行合一"为核心,所创造的王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也有很深的启示. ...

  • 王阳明“知行合一”:懂的人都懂,会做到的人却很少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所谓了解新事物的大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大道理,是紧密联系 ...

  • 王阳明 知行合一精髓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14年7月1日出版发行的一部历史类书籍,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

  • 教育的真谛——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朝的心学大师,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十二岁就立志当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