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哥窑问题研究(二)

时间:2013-11-21 11:59:29  作者:陆明华

传世哥窑的文献研究

有关哥窑的史料,多见诸于明代文人笔记和有关地方志及清代陶瓷专著中,绝大多数内容属于摘录或收录前人记载,因而从现今摘录到的有关文献看,重要的资料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由于我们的前人早已把哥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而检索宋代有关陶瓷的文献显得十分重要,研究者期望找到有关哥窑的哪怕片言摘语的内容,但这种文献至今未能找到,或许将来也不会找到,现存宋代常见文献中,没有半点关于哥窑的线索。宋人论窑器的文献只引述到宋代五大名窑的三个即汝窑、官窑和定窑,不提哥窑和钧窑。作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这一点颇令人费解。

最早提及哥窑的文献至今仍推元人孔齐的《至正直记》一书,是书刊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所述之事发生于乙未年即至正十五年(1355年),其时距元亡仅13年,而此书撰写据元亡仅6年。由于此书提到了“哥哥洞窑”和“哥哥窑”,使今人对哥窑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同联想和理解。这一条史料是目前研究哥窑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叙述哥窑的另一重要文献是明曹昭的《格古要论》(卷七·哥哥窑条),此书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有的旧抄本谓洪武6年)。《至正直记》成书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者首尾相隔共26年(若按旧抄本说则更近),时间不长,所列名称虽不尽相同,但二者的内容有相吻之处。从上述两条史料看,哥窑有新旧二窑,新旧哥窑烧造两种不尽相同的产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文中描述的产品特征,如哥哥窑类董窑,新哥窑似旧官窑等推断均可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上述二文的提法还可使我们注意到,至晚在明初洪武年间,尚未见文献中有“哥窑”的正式名称。

《格古要论》成书后约90年的明宣德三年(1428年),被后人认为属官方人士所撰的《宣德鼎彝谱》正式问世(此书有的专家认为是伪书,有待进一步考证),书中两次提到“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瓷器,后世所传的宋代五大名窑之名由此而起(以后,人们称之为宋代六大名窑,但柴窑传为五代所烧,故不列入其内,后又被否定,不再与之并列)。书中提到了所制鼎彝中有仿宋哥窑器产品的有两处,是书卷六记述:“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又记曰“赐内府佛堂及天下名山寺院低脚押经炉,仿宋哥窑款式……。”还有两种炉,未提制作时代,仅称“仿哥窑”炉。这是中国古文献中首次出现“宋哥窑”之名称,而这几种“宋哥窑”炉均属内库所藏,可见在宣德三年以前就有此定名,虽然这种宋哥窑究竟是元廷旧藏还是明初入藏内库目前无法考证。但哥窑之名的最终确定,哥窑是宋代所烧,至此已有明确的说法。

根据有关文献,宣德以前应当已有哥窑之名,尽管这种史料晚于宣德朝甚至晚于明中期,明皇甫录《皇明纪略》记述的永乐时期的皇太子即后来的洪熙帝朱高炽关于哥窑的一段史实即可证明这一点,此书成书年代最早为明中晚期,但书中关于仿“哥窑”的记述可能是摘录永乐朝文献中的原话。可以推想,在宣德三年的宫廷内外,哥窑已不是新名词,或许这种名称在《宣德鼎彝谱》成书的90余年前《格古要论》成书前后即已出现,只是未发现其它史料记载,因而我们今日在研究哥窑文献时,仍然无法超越《至正直记》和《格古要论》叙述的范畴。

明代中期的文献中未发现有关哥窑的记载,仅在绘画作品上见有类似哥窑的器物出现,至晚明时,记述哥窑及其产品的文人笔记逐渐增多,地方志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记载。现今见诸文献的应以陆深的《春风堂随笔》为最早,其次是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再次是嘉靖四十五年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编》。尽管《春风堂随笔》撰于何年无考,但陆深的生卒年还是明确的,他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于嘉靖四十年,《春风堂随笔》至晚要比《浙江通志》成书早十七年。从所见明代史料看,《春风堂随笔》是提到章生一、章生二在龙泉烧瓷的最早文献,可说是“龙泉哥窑”的最早提出者,但陆深或许是摘抄前人记载,嘉靖《浙江通志》也可能抄录更早的地方志,由于版本的佚失,目前已无从得知其详。

由于历史上存在这些文献记载,因而世人对哥窑的认识基本上停留于晚明文人的提法上亦即哥窑是章生一窑、弟窑为章生二窑的传说上。嘉万以后,文人笔记一类文献对哥窑的记载骤然增多,这与当时的文人阶层赏玩汝、官、哥、钧、定等名窑瓷的时尚有关,其时涉及哥窑的除了前面摘录的那些史料外,还有许多片言摘语的记载。在诸多晚明史料中,以《遵生八笺》和《博物要览》所述内容最为详尽(后者不少内容是抄录前者的)。另外如王世贞的《弇州四部稿》、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顾起元的《说略》、方以智的《通雅》、《物理小识》等都有有关哥窑的内容。当然,高濂的提法与一般文献有所不同,他明确记述了哥窑烧造于杭州,但依据是什么不得而知,因为再没有比他更早的相同说法。几百年来,以《春风堂随笔》为代表的“龙泉说”和《遵生八笺》为代表的“杭州说”,构成了哥窑产地问题的两种观点,这两种提法,对后世的哥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述及哥窑的文献比明代更多,从顺治以至清末的浙江有关地方志,都或多或少有记载,如《龙泉县志》、《浙江通志》、《处州府志》等都记录了有关哥窑的内容,但总脱不了《春风堂随笔》以来的哥窑、弟窑之说。清代的几本陶瓷专著如朱琰的《陶说》、佚名的《南窑笔记》、蓝浦的《景德镇陶录》等均以较多篇幅记述哥窑及其产品特征。此外,清初的《砚山斋杂记》、陈元龙的《格致镜原》以及梁同书的《古铜瓷器考》、程哲的《窑器说》等均分别有较多记述,但上述专著所记内容,多属摘引前人文献,少有新观点。清代文人笔记小说叙述哥窑者不十分多,有的仅片言只语,因而,清代有关哥窑的文献参考价值不太高。

近世以来,哥窑瓷愈益为世人所重,故述及者更多,民国时甚至出现了有关哥窑弟窑的专著,但论述者多抄袭晚明及清代史料,著述缺乏新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来,哥窑的研究工作有所突破,这种突破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文献研究,二、实物研究,三、田野考古,四、现代科学测定。对哥窑问题的研究,不少老一辈专家和中年学者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情况似乎越来越明朗了,传世哥窑的面貌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较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传世哥窑的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金丝铁线”作品,一种是单一色细开片的作品。前一种“金丝铁线”作品是传世哥窑最典型的品种,釉色多为米黄色(也有青灰色),米黄色作品传世较少,台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有较多收藏,上海博物馆有五足洗、盘等形制作品。按照通常的说法,“金丝铁线”作品风格和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尽管有许多仿器物竭力模仿其制作,明清时期和近现代的仿品特征还是会显露出来,这说明,仿烧这种风格的产品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单一色细开片的作品是传世哥窑中面貌较为复杂的品种,过去有所谓“鱼子纹”、“百圾碎”等名称,说的就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单一色细开片作品。但是这些单一色细开片的作品可说各不相同。严格地说,传世哥窑中的单色细开片作品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作品,各大博物馆都收藏有这样的器物。但现在的传世哥窑瓷器中,除了这种作品外,还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单色细开片作品,这些作品的制作风格粗看上去似乎大同小异,但实际上还是有区别,能够体现的不仅仅是开片的细微差异,还有造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不同风格。

可以肯定,过去我们把这些具有与传世哥窑风格相似的传世器物都放在同一种类型上,主要是由于这些器物的归属不十分明确,因而笼统地把它们全部称为传世哥窑,实际上,不少产品并不是我们定义中的传世哥窑器。在其中可能包含有这样一些窑场的产品:
1、元代的哥哥窑或哥哥洞窑器
2、宋或元的龙泉窑产品
3、明清景德镇官窑仿哥窑产品
4、明清其他地区的仿哥窑产品
5、完全仿照传世哥窑风格烧造的近现代赝品

当然,这里把第一种所谓的元代哥哥窑或哥哥洞窑列在其中,并不是要把它们与传世哥窑区别开来,因为这种哥哥窑或哥哥洞窑与传世哥窑以及现在发现的老虎洞官窑到底是什么关系目前还在研究和探讨之中。但是在目前所认为的传世哥窑瓷器中,存在不同窑口烧造类同产品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另外,我们还应了解各地出土的那些风格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哥窑类型产品,如北京元大都、安徽安庆、繁昌、江苏溧水窖藏和南京汪兴祖墓、吴经墓等墓葬的有关器物。这些不同地区出土的不同器物,具备了与传世哥窑器物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风格。在我们现在划定的传世哥窑产品中,就有不少与上述出土器物类型相似的作品。

因此,笔者所认为传世哥窑情况的复杂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考虑的。可以认为,如果对全世界已知所有被认为是传世哥窑的作品进行认真的排比和筛选,那么,肯定有不少作品会被排除在外或被怀疑不是传世哥窑器。所以,能够肯定为典型传世哥窑的作品不会太多。说到底,前面叙述的传世哥窑“金丝铁线”作品,是最具有明确特征的传世哥窑器。当然,这不是说另一种单一色细开片的作品不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重要的是我们在用以比较判断或作为样品测试时需要加以认真的观测和鉴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