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废物?进来看选对专业有多重要!(附选专业不得不看的十大真相!)

和“985废物引进计划”一起火的还有一个新词,叫“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大多来自小乡镇或四线小城市,凭借超凡脱俗的学习能力成功迈进坐落在大城市的名校。
除了学习成绩经常第一名,“小镇做题家”还有很多“第一”,他们通常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来名校读书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坐高铁。
也是在他们朝思暮想的大学里,“做题家”们遭遇了学习之外的挑战。
▲ 图片源自five组网友
“小镇做题家”们是最能吃苦的一群人,再艰苦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都能完成。
唯一不适应的,可能是名校生活。
大城市的繁荣景象第一次打开了“小镇做题家”们的眼界,这种繁华的冲击力,让他们逐渐发现,自己与那些一直生活在这儿的同学们是那么的不同:
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有些学霸不仅很会做题,还能在音乐、街舞、建模上多维度地全面发展;
他们不理解,LiveHouse里,那些闹哄哄的歌曲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
他们感到震撼,用ipad做听课笔记原来这么方便;
他们才发现,除了不限量的书本和习题集,原来生活里还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事儿,同样的24小时居然可以这么精彩。
虽然这些都是学业之外、无关紧要的体验,却让“小镇做题家”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见识、才能方面的短缺,他们当中许多人会因此变得不自信,在大学社团活动中也不会特别活跃。
“做题得高分就能赢”的规则失灵了,苦读十几年考上名校的“做题家”们忽然发现,自己可能“一无所有”。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著名数字,即在中国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占总人口数约在4%。因此,当在一个自称“985废物”的群组里看到11万余成员,难免令人吃惊。也许有人浑水摸鱼进去,不过其引起的庞大群体的共鸣也不容忽视。
成员们自嘲“小镇做题家”,意即从小镇出来,凭着优秀的做题能力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名校学子身份,进入社会却混得并不如期待的“失败者”。如果说“失败”有参照物的话,并不是指社会的平均水平,更多来自与名校毕业生身份的落差。
|曾经的天才孩子,如今感觉“变成父母累赘”
赵大海(以下均为化名)是武汉一所985名校的毕业生,也曾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是学校所有竞赛最佳人选,国旗下发言的优秀学生代表,走在校园里所有人都认识。最辉煌的一次,是在初中一次考试,他高出了第二名60分。数学老师专门为他出一道很难的题,全校只有他一个人答对。“那时候自信心极其高,好像自己是天才的感觉。”
理所应当的,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全市最好高中的竞赛班,竞赛班高一学完高中所有课本的内容,高二做奥赛题,高三备战高考。他很快发现,班级里高手如云,自己反而成了不起眼的那个。高考结束时,全班所有人考上了重本。50名同学,他以将近40名的成绩进入武汉一所实力雄厚的985名校。
十四年过去,他目前在深圳一家口腔创业公司做消费者调研,“每天早出晚归,没什么朋友,只有工作没有生活。”一次在深圳的出租车上,二三十公里的路程他信手翻阅到“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帖子,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感触之下写到:“32了还没成家没对象,小时候的骄子成了家里的累赘,翻身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他的同学们有的拿全额奖学金在美国读到博士后,有的进入“孔雀计划”(深圳推出的引进高技术人才的项目,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160万至300万元的奖励补贴,并享受多种优惠待遇政策),有的进入知名高校任教。
赵大海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因为缺少规划,最初从国企跳到外资银行,四年后因为与领导不合,转行进口腔行业负责宣传与包装工作。至今他仍在口腔行业,期间断断续续换了三次公司。
他不认为自己身上有“985光环”,“毕竟,到了社会还是要回到工作的本质上来,情商、人际关系处理、对挫折的态度、面对选择的能力、能否坚持的毅力,这些品质比你从哪个学校毕业重要多了。”
他觉得自己“事业没有很好,也没有很差,没有成家立业,一事无成。”“小时候父母对我抱有很大期待,现在感觉慢慢变成他们的累赘。”
|同学年薪20万,自己还在北漂找工作
张峰北漂了一个月,手里只剩下一万八的存款,还没有找到工作。他欠着学校的贷款,希望在存款花完之前尽快找到工作,才能不“完蛋”,继续在北京生活下去。
来北京之前,张峰经历了三次考研,三战均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总分差了三分,第二次总分过线,英语单科挂了,第三次过线超9分,复试被刷。得知结果的那一刻,他说自己“心如死灰、一片迷茫”。
他选择北上,和网友拼房,打地铺,房租1200一个月,投了近十份简历,还未收到offer。父亲常常打电话来问有没有找到工作,这种关心慢慢让他觉得难以忍受。他自己比谁都焦虑,每天早晨9点左右醒,晚上凌晨一两点睡。吃饭很不规律,一天就吃一顿,最多两顿,有时下午三点吃,有时五点吃。他不敢将这些情况告诉家人或朋友,也不敢发朋友圈,偶尔在豆瓣群组里分享时,收到来自陌生网友的安慰觉得暖心。
张峰从一所双一流的211学校毕业,专业是自己不喜欢且不擅长的机械工程。熬过了难挨的学业考试后,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顶尖的律师,因此跨专业考名校,没想到以三败告终。
在接受采访前,他刚完成了一个互联网大厂的二面,岗位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但如果薪资给得可以的话,他表示也会去。此时的他太需要一份工作。他甚至在考虑要不要去酒吧里做调酒师兼服务员,转正后5000元/月,能让他活下去。他提到一个通过校招进入某知名电商平台的同学,现在年薪20万。
“如果我当时有好好实习,说不定我也跟她一样。”他坦然形容自己为“废柴”,就是“没用,没有出息,又不会赚钱,又不会交际,各方面能力都不行”的人。
这种挫败感,有时来自自己,比如当上一份工作中他是里面学历最高的人,做着和三本毕业生一样的岗位、拿一样的薪资时,心里会有点难受;有时候也来自父母,他明白,父母虽然表面不说,心里还是会拿他跟同事们的孩子比较,“很多没有读书的人,或者学校没我好的人,他们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赚了很多钱。(他们)会这样对比。”
张峰的上一份工作年薪8万,但觉得学不到更多东西最后选择辞职。他说,“我已经混吃等死很多年了,这样只会越来越严重,我不想在工作中继续混吃等死,想要一份真正能学到东西的工作。”
|从“996”到小县城公务员,跟大城市高薪IT精英告别
程鼎在浙江一所知名985学校TOP10计算机类专业学习。因为从小喜欢打游戏,程鼎毕业奔向了当时最热的游戏行业,在他看来,上班就是打游戏,这种工作当时想来简直跟做梦一样。
他在大公司干项目做了一年后,觉得没意思选择辞职去初创公司,从毕业开始就是“996”,很少有双休,晚上加班是常态,有时通宵,工资也很高,工作几年,他把学生时代想买的东西几乎买了个遍。
最终还是失业了。2017年公司没在游戏行业寒潮中撑过去,他看各种新闻投简历,投出去的简历好久都没回复,焦虑得整夜睡不着,也不敢跟家里说太多。
思虑再三,他决定投入到公务员考试中,从追求成功变成托底、求稳,最后成功考上一个小县城的公务员,每天准点上下班,吃饭睡觉,闲了就做点运动,然后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比以前996时平静了很多。但同时意味着他将告别互联网行业,跟那个大城市高薪IT精英告别。
虽然会怀念以往的日子,会因“再也没有机会做出被很多人喜爱的游戏产品了”而遗憾,但现在的他更常处于很平静的状态。疫情期间也没有失业烦恼,正常发工资。
大学毕业后进入游戏公司,拿着超过平均水平很多的薪水,再到政府部门工作,程鼎说自己真的不敢自称“five”(废物)。“小组里大家尽管吐槽,但大部分人还是对人生充满期待的,很多的抱怨都是因为目标太高,自己达不到了。”
关于未来,程鼎说已经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了,“我没有那种很强的、必须要做点什么事情的使命感了,不想去给生活非得找个意义。”
|撕开“985废物”标签,“突破思维”是关键
“985废物(five)”“小镇做题家”,这些看似自嘲的标签背后,是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现状的失落。
“这个问题,反映了现在一个存在了很久的观念——'唯学历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社会告诉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意味着成功。”
可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顶着“名校”光环的学子,同时也肩负了社会、家人和自己的期待。
所谓的“精英”,不是指成绩好的人,而是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人。“这样的精英人才,要有国家情怀、平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而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考生,'小镇做题家’就是培养考生的结果。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扭曲的人才观,让大家产生了对高学历人才的期待,一旦这种期待落空,就会形成一种反差。这样具有功利性质的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名校毕业的学生,如果以后从事的工作不如意,很多人就觉得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是一个失败的人。”
然而,无法成为“最优秀”,就只能永远身处困境,当一个“失败者”吗?显然不是。
“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是'以学历论人才’,实际上,我们要以能力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我们要突破'考上好大学就是成功了’的思维,改变一直以来的名校情结”,正如“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创始人说:“愿大家共勉,在互相交流中,和自己的选择与行动下,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事实上,那些自称为“985five(废物)”的人,在发泄情绪的同时,也在寻求帮助,找到自己的出路:张峰的梦想如今已经跟律师无关,而是有一份体面收入的工作,在同龄人中处于中上水平。在这之前,先要解决当务之急。“我现在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愿望,对别人来说是很小很小的愿望,就是赶紧存到一些钱,有一份正常的工作。”
赵大海最近有个斯坦福大学毕业的高中同学,以深圳市政府“孔雀计划”引进人才身份回国,他已经接受了比同学们差的现实。在银行工作期间,作为理财经理,他结识了许多有钱的客户。正是与这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让他意识到“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能把物质欲望降低一点点,多亲近大自然,多关心朋友家人,这是我现在想要的,所以我经常回老家。”
当谈到自称“985five(废物)”的群体应该如何走出困境时,专家也给出了建议:“不要抱怨社会能给予自己什么东西,要考虑自己能创造什么东西。首先,要抛弃自己的高学历身份;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要思考'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外,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给自己做好管理,以能力为导向,把握时间,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赵大海目前有自己创业做平台的想法,常在个人的知乎账号科普口腔行业的知识。他喜欢英国小说家毛姆,把他的书差不多看完了,“有时候对这个世界的东西无法理解,在他的书里找到了一些共鸣。”他选择与自己和解并继续向前,“人生不是非得走出什么样的意义出来,你不要去寻找它的意义。你认真生活,最后你的人生变成了那个东西,就是它的意义。”
|选专业的十大真相
985、211“废物”引进小组里,不少毕业生出身名校,却工作、生活不如意。不少人因为专业选错,而致使岁月蹉跎。有的是不喜欢这个专业,大学没有好好学;有的是专业非自身所长,学得分外艰辛;有的因为专业冷门或竞争激烈,就业艰难。总之,一步之差,大学四年就白读了。
追求高分的最终目的是去好学校这没错,而我们去好学校的目的难道不是学好专业,找好工作吗?不要一叶障目,要意识到选专业的重要性不亚于第二次高考,因为选专业直接关乎未来的工作和事业发展。专业选的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了解自己,是否知道自己的现状和追求。以下这几个问题,或许能帮你了解什么专业适合自己。

“ 你是天才还是一般人?”

其实上到高三这个阶段,你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应该是了解的。如果你天赋异禀,那么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上,最好忠于自己的个人兴趣,不要在乎这个专业是小众还是大众,是热门还是冷门。因为只要够聪明,运气不是太坏,总能出人头地。但如果你只是普通人,或者说是比较勤奋、优秀的普通人,你填报志愿的时候就不能由着自己的兴趣来,而是要把志愿填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专业上可能的深造路径尽可能地结合在一起。
大学对于天才来说,是开发其天赋使其助益于人类的过程,可是大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对未来的一次功利性的投资,来不得太浪漫的憧憬,要实事求是地评估大概率与小概率。普通人填报专业去追逐热门专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你的兴趣在填报中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对于大学的专业都是不甚了解的,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不够清晰的。兴趣也是不稳定的、不成熟的。所以让兴趣来决定专业填报,看了几部律政剧就想当大律师,看了几部日剧韩剧美剧就想当白衣天使、调查记者,完全不知道这些专业困难与辛苦,就这么冒冒失失跳进来,看似你的家长够民主、够开明,看似是你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实际上是让你一时的臆想,去影响未来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不负责任的。
当你说对什么有兴趣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是否对这个专业真的有所了解,也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专业一般而言的前景如何。一见钟情的初恋最好还是留在记忆里,因为从初恋走向婚姻通常都是灾难性的。

“大学怎么挑?”

我一直认为,如果你能上北大清华而不去上,那你基本上做了一个绝对错误的选择。中国的大学是分三六九等的。无论怎么改革,它都是分三六九等的,甚至越改革就越分三六九等。在这里不用灌什么,二流院校也能飞出一流院校的鸡汤。当然有这个可能,可这只是极少的情况。如果学校分级没那么重要,这些大学会疯了一样去搞各种评估吗?说句不客气的话,说学校是分三六九等的,已经是够客气和隐晦的了。真实而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从学校里出来的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这的确很不公平,很多非211、985学校的同学非常优秀,很多二本甚至三本里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完全可以与重点大学的孩子比肩。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公平。现在北京以及很多大城市的高校进老师的时候,尤其看重第一学历。如果你第一学历是非211、985,你是没有机会当大学老师的。你即便后来读了清华北大的博士都没用。你的出身摆在这里,你就没有什么机会了。在考研调剂的过程中,许多学校是不接受非211学校的调剂生源的,就算导师甚至院长想要你,也过不了研招办的硬杠杠。
即便你将来想进政府或是公司而不是大学,你也会发现第一学历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关通常都是人力部门筛简历,在找工作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在第一轮、第二轮的筛沙子里,别人是来不及看你的能力、听你的想法的,通常都是看简历,不是名校、不是211、985,通常你就没有太大的机会去证明自己了,而即便你进了公司或者公务员的面试,和考研面试一样,在条件基本一样或者你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面试官也基本倾向于更加稳妥地招录那些名校的毕业生。这很残酷,但是这也很公平。这就是出身与出身的差异。那些在大公司里的非名校生都非常不容易,因为他们都是各种曲折、各种努力才有机会与名校生站在一起的。
所以通常来说,一流大学的二流专业甚至三流专业往往比二流大学的一流专业要前景更好。即便是北大、人大的马列也比许多地方重点大学的管理、新闻要强的多。

“去哪里读书?怎么选?”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上不了清北人师,但是上个第二集团的优秀大学没问题。从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上来看,这一集团的学校其实也很不错。南开、川大、吉大、武大、浙大、南大、复旦、中山、兰州大学这样的学校都可以算是中国大学序列里的地方豪强,甚至像浙大、南大这样的学校还经常以并肩北大、清华自居。这些大学的很多专业也的确具备了全国一流的水准。
在这些大学里挑,应该怎么挑呢?
城市就变得很重要。
因为城市格局的大小、视野的宽窄、思想的开放程度与当地高校水平密切相关,越发达的城市高校质量也会更好,此外,去哪个城市上大学很多时候也决定了未来留在哪个城市发展,毕竟毕业后就地找工作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
很多同学觉得,去中西部或者一些风气比较保守的一流大学读书挺好的,因为学风好。这其实是大错特错。闭门造车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出路的,大学给学生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眼界和体验。我经常和学生说,在北京市海淀区读大学,是一种幸福。因为你骑着自行车就可以去清华北大人大听讲座了。这种密集的名师、大师的讲座是你在其他地方,梦寐以求都求之不得的。如果你在北京读书,只是老老实实地在教室里上自习,那你完全错过了这里最值得珍惜的资源。
如果你去一些在校园里搞恋爱稽查大队的地方,那你不过是把你自己往土货上培养。这些地方是去不得的。

“专业怎么选?”

专业不重要也很重要。
怎么说呢?如果是名校、如果你聪明,所谓的专业就没多大意思。但是如果是一般学校,如果是一般孩子,专业就很重要了。菜鸡互啄的时候,一点点优势也是很大的优势。
有这么几个个人的看法。
第一个,老百姓的孩子别轻易选择文史哲。很多孩子喜欢这个,把这个喜欢当爱好好了,如果你有天赋,业余玩票也不是不能出头。穷人别去读这些专业,活活拖累了自己甚至也拖累了这些专业。小众专业最适合,富家子弟去修身养性,普通人家的孩子别去玩这个。
第二个,最好别选法律和新闻。这两个专业泡沫多、门槛低、龙蛇混杂,场子已经乱了。相比于选志愿的时候,心高气傲、心存幻想,最后工作的时候落差实在是太大了。当然,要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可能谁也比不上国政。
真有法律精神和新闻理想的孩子在这个圈子里不好。好端端的孩子不是被磨的更加偏执,就是磨的失去了本心,没那个必要。尤其是法律,招的人太多,好岗位太少。家里没有人脉、没有关系,要出头,实在是太难。何必呢?
第三个,选专业要看专业的学科建设是不是到位。有没有硕士点、博士点,有没有知名学者在专业方向上,对于理科、工科,这尤其重要。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业比没有的专业要成长空间大的多。

“ 如果你家境困难选什么专业?”

穷人家的孩子,选点踏实的专业比较好。如果是不够踏实的文科生,就选一下师范类也不错。找一个大城市的一般学校存身,偷摸搞点家教,网上开个课堂,一年下来并不比所谓热门专业挣得少,而且越往后人脉越好,挣得也越多。互联网+的时代让教育服务正在成为很有潜力的行业,穷人的孩子可以考虑这门手艺。其实医科也这样,但是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所以还是要慎重。
个人意见,穷人家的孩子就别执著想着当公务员了,尤其是留在大城市当公务员。生活成本太高,福利也在下降,根本照顾不了家里。外地穷孩子要在北京当好公务员,最后还要靠结婚。何必呢?老丈人的软饭不好吃的。

“ 没考好怎么办?”

复读,别将就。
不要怕受罪,这比你以后考研洗底要容易。毕竟学习的惯性还在。在不好的地方坚持四年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
不要怕掉面子,以后你会发现,这是明智的选择。
你一定要明白,未来是一个空前残酷的就业时代,舍不得多吃一年苦,你会在未来吃很多苦。

“大学能改变命运吗?”

不能。至少不要这样期待。70、80的大学生能改变命运,既是因为大学没有扩招,的确是百里挑一,也是因为国家刚刚结束动乱,百废待兴,上面的空间很大。刚解放的时候,贫下中农读个小学就可以进区委了。90、00年代的大学生有一些能改变命运,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蛋糕在不断增大,要是幸运落进几个疯狂膨胀的风口,可能早就财务自由了。但是2010以后的大学生就不要报太高的期望了。不仅是因为大学生已经太多、大学已经太滥,而且也是因为社会的阶层已经固化,上层已经闭合。
能留在大城市都很不容易了。心别太高,或累着了父母,或扭曲了孩子。
对于这一代的孩子,大学是认识命运、接受命运的,不要想着改变命运。

“填报志愿有困惑怎么办?”

很多人爱问高中班主任,这个没问题,不过班主任对于高考了解,对于大学毕业以后未来的发展和大学的学科发展并不是很了解。
最好找大学老师问,找大四或者研究生的学生问,他们对于大学的出路更了解。
即便如此,每个人所了解的也仅限于自己所学、所教的专业。

“没考好,想将来考研究生洗底怎么办?”

其实这不是个好选择,复读比这个选择要理性的多,很多时候,人们不过是用这个来安慰自己。糊里糊涂二本三本大学呆4年,也就不谈当年的计划了。
如果你真的对自己在这四年的定力有信心,建议你选一个外语类的专业。这样有助于你将来考研,起码英语能少不少功夫。然后,最好选一个好城市的二本,附近有一流大学,有助于你去听课。
别到封闭的小城去发奋图强。一些地方的二本三本的确在考研方面做的很疯狂,但是到了面试的时候,你的气质和积累仍然是最关键的。这些地方的孩子很难得到这种真正的大学收获。
最后,谁说高考决定不了命运的,谁说不是一考定终生的,谁说人生还有好多次选择的?
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唯一的。
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决定性的。
每一次的选择都决定了你的命运,你以为你能改变命运,其实不过仍然是被这一次的选择所决定的改变。
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高考起码决定了他5-10年。
5-10年,已经足够耽误一个人,成全一个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