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的惊天大爆炸

公交车上的惊天大爆炸

公交车真是个好地方,你推我搡的老百姓,磕磕碰碰不计较,说的任意听的随便,是交流信息的好平台。

这一天,在公交车上王强给我讲了一个电视上的访谈节目,我听了忽然感到内心剧烈震荡如同爆炸,那主持人和嘉宾的故事如下:

台上科学家坐一端,另一端靠里是个年轻的大学生小老板,靠外是主持人撒贝宁。

大学生讲他的烦恼:我一就业做的是本专业、程序员。累死累活收入一般,看到附近一个卖煎饼果子的不服气,然后辞职卖肉夹馍。现在他的业绩终于超过煎饼果子——台下观众鼓掌响起来。

(但是,背景显示这个科学家获奖并且全部捐出了500万。)

大学生说他感到失落,他问:一是自己收入高一点为什么怀念以前做程序员的日子?二是科学家捐献的时候有没有感到这钱来得不容易?

科学家说:你不要想钱,你要想贡献。

大学生愕然,主持人撒贝宁扭头偷笑。

(我顿时感到了这个主持人小撒已经露怯了——这不是他个人的怯,是他那一阶层的教育水平的露怯。)

王强感慨:“科学家毕竟有钱啊!”

我说:“科学家一般不会很有钱,但他极可能内心十分富贵。”

如果一个学者真的发自内心的“做贡献”,不论文理科,其实都可以做到内心的富贵、强大。比如当年梁漱溟在香港,空警响起来,大家急急忙忙躲避日本人的轰炸机。而梁漱溟先生不躲,儿子再催他也不急忙——他说“日本人的飞机炸不到我,我死了中国文化就断了,我怎么会死!”这是多么强大的信念啊——后来这种底气保护他渡过了“文革”。同样的还有体弱多病的朱光潜先生,想到要做贡献,就在没人性的“牛棚”里活了下来。他一定想他的贡献还在、还有巨大的发掘的潜质,所以才能戒急用忍,与恶劣的环境周旋下去……只是,后来的精英层越来越精致,被钱理群教授剖析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圈子,手里有钱了,内心里却穷了。

看来,教育子女,还是不要太看重金钱。目光远大一些,讲贡献。俗话说“老天爷从来不会负了谁”,太平时代更不会吧?

清明假期之后,一上班王强又给我讲了他在电视上看到的另外一个访谈节目。是东南某省的一个诗人的访谈。背景显示这个诗人也有面世的作品,比如他写的一首歌被王宝强演唱,另外诗人还曾经得到马英九等名人的题字。但是,节目基调是把这个诗人做靶子的。

主持人问:你写诗等等,月收入多少呢?

诗人答:一千多。

主持人问:你父母伟大吗?

诗人答:伟大。

(画外音,年过40未婚的诗人,需要父母供养。其母曾经是某单位领导,受人服务的,现在高龄却给别人当保姆,给人服务,病了也不敢说。)

然后,主持人展示一幅豪宅照片,问:你觉得拥有这个豪宅的作家是成功的吗?

(画外音,这是曾经抄袭他人的上海作家郭敬明的豪宅。)

不料诗人妙语作答:曹雪芹写《红楼梦》可能有一万个理由,却没有一个是为了赚钱

……

然后,在公交车上,王强禁不住发出感慨了。他说:“这个东西口才其实不错,虽然只是高中毕业,但是如果他有像样的收入,还真有点学者风度;可怜却发展到了这个样子,应该说他是被'高尚的’中学教育给毁了。”

他说:“你看,曹雪芹就是个'渣’且不说了,那个小说上他塑造的人物贾宝玉的形象你看实际上很丰富,他有反省的;可是我们的标准答案呢,一定要把贾宝玉说成是'反封建’的,比如他蔑视、歪解古典。后来,某年高考有个女生就学贾宝玉的样子,在试卷上用两种颜色的笔乱写,写一些反对“四书五经”的言论。结果那年她的语文竟然得了100来分,有人说她好好地考的话还能上个一般的大学,结果三弄两弄没有录取,穷苦农民的孩子,回去能成就啥呢?唉,这一辈子就这样毁了。”

“还有,我们看课文和一些辅导教材,简简单单把《水浒传》上面的宋江和吴用等人说得十分高尚,实际上那都是强盗,作恶比行善多多了。”我简单地补充。

王强也很认可:“他们的高尚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稍微一放大就会变形的。”

“我觉得这个甚至就像当年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严峻,明明很多客观观察都昭然若揭了,偏偏教会就是把他们脚下的土球当成绝对中心。唉,世界都成了'地球村’了,他们依然那么长的眼光。”我还能说啥呢?

王强老师判断:“是啊,哪有这么容易。我们说《水浒传》等小说好,就是因为他们能真实地传递矛盾,不是那种'好就好、坏就坏’的童话,我们不一定非要说挣钱或贡献,只要把真实的世界给孩子看到,他们自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幸亏有一些明白的家长还能让孩子读到全书,也许能平衡一点,否则,一旦种下童话的毒根可就真是长不大了。”

“其实,我自己就是个受害者——”我心情略有点波动,“我小时候接受了主流传统对诸葛亮的推崇,他遗嘱说要做到'家无余财’我就一直诚心追随,对买房也不大在意,现在忽然明白:诸葛亮虽然可能家无余财,但是他衣食住行从来都很宽裕的,哪像我这种穷屌丝啊,我快知命了才醒悟,被他们害得好苦!”

王强老师勉强笑了笑:“呵呵,您早没有看破吗?诸葛亮的话可能就是他自己设计的包装纸,他出发点就是在作秀。近两千年了,你没看透,但是一定有很多聪明人看透了,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