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新用

茵陈蒿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1],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2]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3]者,此为瘀热[4〕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236)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释:

[1]热越:越,有向外发散、发扬之义。热越即里热之邪向外发泄。

[2]剂:即齐。

[3]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4]瘀热:指血脉有瘀热。

上三味药,先煮茵陈,后人栀子、大黄同煮,去滓,分三次温服。服药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此乃服药效验之兆。

【原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260)茵陈蒿汤治湿热发黄。症见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黄疸:13)茵陈蒿汤[1]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释:

[1]茵陈蒿汤:组成、用量与《伤寒论》同,药物炮制有差异。

茵陈蒿汤治谷疸,湿热俱盛证。症见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而赤,久久发黄为谷。

谷疸为湿热蕴结脾胃,郁蒸发黄。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湿热交蒸于脾胃,营卫之源壅塞不利,故寒热不食,此非太阳外感寒热;饮食之水谷精微可加重脾胃湿热,湿热之邪不能从小便排泄,反而向上逆行,故见食谷即眩,心胸不安;湿热瘀壅滞于中焦,肝胆疏泄不利,脾土壅滞,故腹满;若湿热熏蒸日久,血脉瘀阻,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久久发黄为谷疸。治用茵陈蒿汤清泄湿热,活血逐瘀退黄。

临床新用

胆囊炎

【案例】某男,36岁。昨夜10点突然发生右上腹阵发性疼痛,经急诊止痛、消炎后缓解,但数小时后又再次发作,右上腹绞痛难忍,转动身体时尤剧,痛时连及胸胁,并向右背部放射,伴有发热,畏寒,恶心呕吐。平素大便干结,今大便已经4天未行。B超检查:胆囊壁毛糙水肿,未见实性光团,诊断为胆囊炎(单纯性)。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阳明腑实,治宜清利湿热,宣通阳明。茵陈蒿汤合芍药甘草汤:茵陈蒿、白芍各30g,大黄15g(后下),栀子、生甘草各10g。水煎2次,每日3~5次服用。

二诊:药后3小时即得快利1次,自述随着大便通畅,疼痛明显缓解。再进2剂,大便已通畅,诸症缓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