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来谈四功五法之“吐字、行腔与垫字”
京剧旦角的“四功五法”
毛世来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是指“唱、念、做、打”;所谓“五法”是指“口、眼、手、身、步”。京剧的旦角演员尤其讲究“四功五法”。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实践,谈谈旦角的“四功五法”。
吐字、行腔与垫字
在吐字和行腔当中,首先应该值得注意的就是口腔的变化。就京剧中生、旦、净三种行当来讲,口腔的形状区别就挺大。一般地说,旦角唱念的口腔幅度比较小些,生角唱念时的口腔幅度比较大些,而净角唱念时的口腔幅度要更大一些。如果演员能够掌握住口腔的幅度变化,那么,吐字清晰真切。
记得,我在科班学艺时,老师们常说:“旦角的口形要适度而美观。”至于演员演唱时,口腔究竟如何变化,都是由老师们口传心授的。所以,很难再文字上表示出一种正确的或者适当的幅度来。后来,由于自己演出的机会多了,加上反复练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也就慢慢地掌握了旦角的口腔幅度变化的要领。
据说,程砚秋先生过去是以青衣吊嗓练功,并常常是对着镜子唱的,这也是为了使自己能够看到口腔的开合,可以随时纠正,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方法,我看就是在今天,也很值得吸取。
在演唱时,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需要“垫字”。“垫字”可以帮助演员在行腔至某种地方时畅通无阻。演员在行腔时,如果遇到觉得转不过来时,就在那里垫上一个虚字;如果遇到字色沉闷,“亮不出来”的情况时,也可以在那里垫上一个虚字;如果在句末收韵,觉得原来的字过于枯涩无味,也可以垫上一个虚字加以解决。
“垫字”还有一个规律。一般来说,京剧中的唱词大都整齐,有七个字一句的,也有十个字一句的。七个字一句,其段落可分为二、二、三的形式;十个字一句的,其段落可分为三、三、四的形式,这是一种常用的规律,很值得注意。比如《三击掌》中王宝钏唱的【西皮原板】就是七字句:
昔 日︳有 个︳孟 姜 女,
她 与︳范 郎︳送 寒 衣。
哭 倒︳长 城︳十 万 里,
至 今︳美 名︳万 古 题。
有的时候,为了照顾唱法上的方便,就要在唱词中加用个垫字,但也不是硬加上去的。如果垫起来反倒觉得不太顺口,就不要垫;如果唱起来更加顺口,就垫上。但无论垫还是不垫,也还是作为原句唱词的字数看待。比如,《三击掌》中“昔日有个孟姜女”也可以在“昔日”后面垫上一个“里”字,垫字之后,也还当作七字句看待。
在演唱中,垫字也有非垫不可的情况。这主意还是从词义上来看。这种情况就不能算作是垫字,如原句是七字句的,并不作为八字句,下面用《采桑》中罗敷唱的【西皮慢板】为例加以说明:
三月(里)︳天 气︳正艳阳,
手提(着)︳竹 篮︳去采桑。
老 婆 婆︳两 鬓︳如霜降,
织 线︳织麻︳(我就)奉养高堂。
上述例句中括弧里面的字就是垫字,没有括弧的,多出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也都不能算作垫字。比如“里”、“着”、“我就”等字,要与不要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也不影响原句的意思,就应当垫字论;但“奉养”二字,如果省去一个字,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如果“老婆婆”要省去一个“婆”字,这在意思上就大不相同了,就变成“老婆”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作为垫字看待了,就应另当别论。
——未完待续
毛世来便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