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战略意义十分显著

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战略意义十分显著

瓦罕走廊是当年英国和俄国为了避免冲突,选择阿富汗作为缓冲国的一个设置。瓦罕走廊地图是四战之地,在当时的国内国际条件下,放弃这个走廊是以退为进的。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走廊南北各有塔吉克斯坦与巴基斯坦,西侧是阿富汗。瓦罕走廊是一条狭长的通道,这里海拔高常年大雪封路,寸草不生,一年只有几个月的解冻期,走廊两边高原中间低矮。而且关键的进出走廊的关口是控制在我们手里的。这个决策现在看也是明智的。

从某种角度来讲,我觉得放弃部分领土的决定在当时面临的环境下是一个不错的决策,这个走廊狭长狭长。在当时的时候北面的哈萨克斯坦还是苏联的部分。南边的巴基斯坦在那个时候和中国的关系并不好(起码不是好)。如果谈判强硬,假设把那个走廊要过来(阿富汗是否反对先不考虑),那就面临着在一个土地并不大而且还贫瘠的地方需要驻守大量的部队。防御北面的苏联,警惕南面的巴基斯坦,而且这里很窄,防守上很被动,一旦被切断,走廊上的军队就被包饺子了,补给什么也困难。

关键是阿富汗太穷了,真的一穷二白,对于农耕社会或者工业社会来说,没有直接收益,光放血了,换谁都受不了。中国在汉唐时期在西域也是以羁糜制为主,都护形式间接统治,唐代西域都护府也就养了四万常备军。真正能直接统治该地区的都是游牧起家的民族。这类民族统治成本低,只要有草有绿洲就能生存,但这种游牧民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也很低,几年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就崩了。

历史上阿富汗人反抗侵略经常成功,所以不容易屈服,国家强大不了没办法避免被侵略,但是因为知道反馈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轻易不会屈服,不屈服就给了借助外部其他势力的空间。如果一打就屈服,像印度,就不容易成为帝国的坟墓,反倒容易成为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