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道教名山
道教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本土宗教,道教尊黄帝为始祖,尊老子(太上老君)为教祖,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立教根本。道教是源于黄帝,发扬于老子,立教于张道陵。
关中是道教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就在关中;老子受经说经也在关中;道教的重要派别全真派创立于关中。
关中的道教始于老子入关在终南山传经设教,今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西段的楼观台,就是老子传经说道之处。
终南山是道教的兴始之地。继楼观台之后,汉武帝因夜里梦见太乙真人托梦而在终南山大和峪口建太乙宫,以祭祀太乙山神。之后开始有道士常住太乙宫。
终南山太乙宫
终南山自古是仙人修道的圣地,被道教尊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在这里隐居修炼的高道大德层出不穷。先后有陈抟、汉钟离、吕洞宾、刘海蟾、张无梦等人居山修道。无疑促进了道教门派的萌芽、诞生与繁荣。
终南山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历代都对楼观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祭祀老子,汉武帝于说经台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派。
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唐时,逐渐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唐朝对楼观道格外扶持,出资营修楼观道院并赐田产,优渥有加。
楼观台
安史之乱后,道众逐渐分散于各地,楼观道派开始趋于衰落。两宋时期,楼观道派终至默默无闻。金代,因战乱楼观被战火焚毁,楼观道派从此一蹶不振。
楼观道派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极力主张“老子化胡”之说,提倡炼形之术,兼修内外。
汉钟离与吕洞宾
我们熟悉的“八仙过海”中的汉钟离和吕洞宾曾修炼于终南山。他们创立了对后世道教影响较大的内丹学说,并形成了道教内丹炼养体系中著名的“钟吕金丹派”,成为宋元道教内丹学说之主流思想。
咸阳人王重阳曾于终南山下刘蒋村隐居修炼,著名的“活死人墓”即重阳祖师王重阳修炼的仙迹。
全真派王重阳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后王重阳赴山东半岛,传道度人。他上承钟吕内丹派道统,又吸收佛教和儒家的思想,以“全真”为号,创立了全真派。
王重阳在创立了全真派后收了7位嫡传弟子。即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后世称“全真七子”。
王重阳死后后归葬于刘蒋村成道宫,马钰于宫内修建一大厅,亲题横额“祖庭”二字,此后各方门徒即以此为祖庵。元代,“祖庵”改名“重阳宫”、“重阳万寿宫”。
全真派重阳宫
历代于终南山中所建道观可考或现存者尚有楼观台、通道观、仙游观、金台观、万寿重阳宫、清凉山、望仙宫、丹阳观、长春观、太一观、四皓庙、玉真观、金仙观、开元观、灵泉观(原华清宫)、白鹿观、太元观、萯黎观(原萯阳宫)、化羊宫(亦称化羊庙)、太平观(原太平宫)等数十座。
今天的终南山被称为“仙都”,仍然是众多隐士居山修炼的理想之地。
华山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华山派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武林派别。华山派是道教全真派的支派,以使剑著称。
华山派以华山为主要据点而得名,为“全真七子”之一的广宁子郝大通所创,由其弟子范圆曦、王志谨等进一步传播,成为中原主要武林门派之一。
华山派
元初道士贺志真,华山朝元洞的创修人,华山派真正的开派宗师。贺志真为石匠出身,华山龙门洞石崖现存石刻“全真岩、定日月娄景先生洞”为贺志真所刻。
华山朝元洞
他是华山朝元洞的创修人,实为华山派的开派宗师。修葺华山长空栈道。公元1299年,移居长安县潜真庵,后仙去,号通玄散人。
华山长空栈道
其实在华山还有一个老华山派。华山派道教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代,那时华山就有诸多道教的故事流传。
北宋初期有高道陈抟老祖隐居华山,因其道法高深受周世宗、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等皇帝的多次册封,陈抟老祖在华山演太极传理学为道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抟老祖
公元999年陈抟老祖血裔陈踏法祖师正式开创道教华山派并受到宋太宗赵光义册封为明月教主成为华山派开山掌门人。
第二代掌教陈景元(1024-1094)字太初(一说字太虚),号碧虚子。北宋高道,著名道教学者,道教隐宗妙真道宗师。宋神宗曾赐号“真靖大师”。
华山
华山派先后历经了十七代掌教的传承,虽然历经千年但是道脉永续、道宗传承从没中断。
公元1268年华山派第六代掌教仁君先师陈露信道长来到福建泉州传扬道法,因道法高深深受闽粤善信喜爱,善信们自发建设道观“希夷宫”(泉州市旧城区东北部)。华山派的道法便在闽粤之地生根发芽并跟随着当地的信众们一起漂洋过海来到了东南亚各国,直到现在东南亚各国供奉陈抟老祖的华侨信众不计其数。
陈抟老祖下棋亭
经过宋元时期成吉思汗对道教全真教的大力支持,全真七子之一广宁子郝大通祖师在华山创建全真华山派。为了区分两派之别,改陈抟老祖的华山派为“老华山派”。
百年前华山道士
老华山派拥有十八门绝技:堪舆术、养生术、草药术、寒冰针灸术、布阵术、棋艺术、符咒术、预测术、太极术、阴阳术、龟息术、睡功术、炼丹术、纵横术、占卜术、五行术、归藏术、兵道术。
华山宫观
华山的道教宫观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建有集灵宫,唐朝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道士们自己所营建的宫观,相传大上方的白云宫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处,至今遗迹犹存。
华山宫观
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华山上的道教宫观已经很多了,香火很盛。由于庙宇最初多建在峰顶,清康熙十六年 (公元1677年)山洪暴发,庙舍冲毁极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内。
华山石洞
解故后,人民政府于1958年拨款重修并扩建。另外还有镇岳宫、玉女祠、全真观、圣母殿、毛女祠、炼丹炉、巨灵祠等等。这些庙多依山而建,结构精巧。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增添了华山的秀丽多姿。
少华山
少华山,也是道教名山。据传是玉皇大帝修身悟道之处。明朝万历年间,在少华峰顶建有玉皇庙。其墙、柱、梁、檩、屋顶均用石材构筑,屋面覆盖铁瓦,屋脊、翘角,兽头等全为铁制,人称铁瓦神殿。
少华山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敕令修建占地五十亩的少华山庙。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唐昭宗李晔封少华山为“佑顺侯”。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封少华山为“丰润侯”、“显应侯”。
少华山
随着少华山地位的不断攀升,此后近千年间,少华山道教日益繁荣兴旺。山上山下留有众多历史遗迹,如陈抟老祖的“少华石室”,华阳真人和张三丰居住过的“华阳楼仙人洞”,在少华山土生土长并修道成仙的神女玉娥娘娘的娘娘庙,张三丰女弟子孙碧云的碧云庵等等。到了清朝末,少华山道教因各种原因颓废衰败,一蹶不振。
华阳楼仙人洞
太白山的道教历史悠久,太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德元洞天),山上有按道教神仙谱系建立起来的庙宇建筑群。 太白山谓“十里一寺,五里一庙”,如太白庙、文公庙、南天门、药王殿、老君庙、拔仙台、玉皇庙、三官殿、菩萨大殿等。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历史遗存、道教文化和传说故事。
太白山拔仙台
姜子牙封神点仙,传说当年武王讨纣后,姜子牙在太白绝顶拔仙台封神点仙,共封365座尊神,几乎涵盖了中国神仙界所有神灵,姜子牙也成为太白山主神。姜子牙于山顶拔仙台封神后,太白山就成了道教的天下。
太白山青牛洞道观
太白山汤峪口有个青牛洞,当年老子去大散关途中,沿途沟壑纵横,道路堵塞。老子欲填沟破险,开拓仙径,系牛拉磨,行至汤峪口栖身一宿,翌日西行。
青牛观镇观之宝
后人为纪念此地,建立青牛洞,洞内供奉老子乘骑石牛一尊。从此这里就成了十方道众云集说经传道之圣地。唐代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多次驾临汤峪沐浴拜祖。
药王孙思邈隐居修道,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修道炼丹,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栈道的捣药的碓窝。而药王的传说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太白山神的信仰遍及关中全境及甘肃东部,称为“三太白”。大太白爷、二太白爷系面貌和善文官形象,三太白爷脾气差,则为黑面怒相武将。
三太白
民间传说三太白为伯夷叔齐周贲(或西汉周勃);于右任认为是尧舜禹;也有说是周太王三子(泰伯仲雍季历);甘肃人则认为是郭马李大王。
在关中诸多名山中,由于太白山向来l被认为是“能兴云致雨、息涝弭灾”的灵山,因此普遍受到崇拜,成为关中地区民间信仰的典型特征之一。
景福山也称龙门山。道教圣地,位于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属昆仑山脉支系。
景福山龙门洞
全真道龙门派的发源地,五大仙山之一,被称为“与天地并寿山奇水异,为幽人所居时和景明”。 元世祖忽必烈曾命张志宽和贺志真率道众赵大全等12人来到龙门山,以继承丘处机香火并祈国家景福为宗旨,命名此山为景福山。
景福山
景福山是块充满灵气风水宝地,早就为历代隐士所钟情,是道教徒云游栖息之所。有碑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函谷关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隐居这里,始名灵仙岩。
景福山
西汉景帝时的关内侯娄景在此修行并幽居于此,后飞升成仙。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避诏隐居,施药济世。
景福山
金元时期,道教“全真七子”的马丹阳、丘处机在此修炼传道。丘处机由宝鸡磻溪来此栖居,在此修行七载,时称龙门山,后改山名为龙门洞,创立了道教龙门派,丘处机也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
景福山
其门徒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观建庙,宏大山门,扩张规模。此后,龙门洞历经包括杨虎城、孙蔚如等一批军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扩建,又屡遭兵火劫焚,最终形成了今天风貌。截至2013年,景福山有古建筑103处,建筑遗址6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千件。
景福山
今天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有座山叫药王山,古称“风孔山”,唐代以前称“磬玉山”。北宋时,因山有五峰,顶平如台,称“五台山”。因隋唐时期著名道医孙思邈曾隐居于此山,后世民间俗称“药王山”。 药王山乃民间俗称,这一名称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被正式载入《陕西全省舆地图》中,从而取代了五台山的旧名。
耀州药王山
药王山历史悠久,唐代因孙思邈崇信道教,该山成为道教胜地。全山分为前山、南庵、北洞、后山四部分。山上现存有药王庙、殿、洞、像和洗药池,以及手植柏、晒药场、拜真台等古迹。
药王山
药王山曾经宫观众多,齐天台、南庵升仙台、玄元殿、显化台(北洞)、药王大殿、药王祀殿顶楼(玉皇楼)、文昌阁、土地祠、火神庙、紫气宫(东道院)、白云宫(西道院)、栖真宫(北道院)、崇庆宫(南道院)等。清同治十二年(1873),白云宫主持成惠真人于宫前空地创建吕祖殿,因此白云宫又称吕祖庙。其中大部分的宫庙在战乱和文革中被毁。
药王山
药王山存世历代碑碣250余通,其中北魏21,西魏25,北周21,隋34,唐13,宋4,金6,元19,明44,大顺1,清67,民国3。这批碑石,原存药王山的有140余通,“碑林”70余通,其余均为解放后从各地迁来。碑碣内容丰富,大体可分造像、祠庙、敕牒、告示、赞述、诗文、题记、医方、图画、经幢、符篆、墓志、塔铭等类。其中造像碑100余通,大多是民国时期“耀县碑林”所藏珍品,三十年代已经闻名中外。药王山的石牌坊目前存有十二座。
药王山
药王山收藏孙思邈在医学、药物学、针灸、营养学、医德等方面的著作70余种、百余卷,著名的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等。景点有洗药池、晒药场、拜真台、药王手植柏、药王故居等数十处。传说景点故事,如太玄洞的来历、聚虎坪、虎守杏林、唐太宗拜药王的登山御道、龙王献方、引线诊脉、坐虎诊龙等。
药王山石牌坊
自北宋以来,药王山多属道士天下,吕真人吕中道、韩真人韩愚勉、冯真人冯素提、井真人井德用等是其中的代表。
药王山石刻
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家关中人于右任曾寓居药王山崇庆宫,有《山居》诗曰:“北去将何去,南还不忍还。迎春王翦庙,卧病药王山。柏老添新叶,碑残长藓斑。南军丛葬处,新月似弓弯。”原碑今存。
药王山
1937年6月,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来到药王山,对药王山隋唐以来的摩崖造像做了测绘,留下了林徽因在药王山摩崖造像西边体量最大的那座圆雕坐佛之上做测绘记录时的照片,十分珍贵。
林徽因在药王山
解放后,国家重视文物保护,多次拨出专款,使药王山得到全面扩修或改建,并将城内文化馆原存80余通珍贵碑石迁至北洞,妥善保护。
宗教因名山而兴盛,名山因宗教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