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死谏”

“文死谏,武死战。”素来被奉为帝制时代的典范。与战死沙场为荣的“武死战”略有不同,“文死谏”说的是敢于在天子脚下冒死阐述自己的不同政见和观点,并因此而丢了性命。历史上有关“文死谏”的文人忠臣可谓多矣,譬如比干、屈原、海瑞、魏征等忠臣,他们从大局出发,为江山社稷着想,但落得个“因言获罪”,最后以“不得好死”的人生悲剧草草收场。
  古代谏官制度源于春秋时期。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雏型之始。战国末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此直谏楚王,联齐拒秦,保家卫国的屈原。后汉设光禄大夫、议郎等官职,掌议论,侍天子,解疑惑等日常事务。后隋改侍中为纳言,唐承隋制,继续设谏议机构,基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政治舆论环境,形成久负盛名的“贞观之治”。几经波折,至辽以后,谏官制度名存实亡。
    纵观中国历朝政治传统,从秦时期的“焚书坑儒”到汉王朝的“腹诽罪”,再到明清两朝的“文字狱”,言论管制都尤为突出,稍有不慎便有“祸从口出”的生命危险。钳制异质思维,限制人身自由,在“一家言”的帝制模式下,为官者为明哲保身,要么唯唯诺诺,要么谗言漫天;为蔗者为保小命,要么躲躲藏藏,要么吾皇万岁。据《论语·宪问》记载:“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说的是“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作为展现儒家思想的另一面,在言语与行为之间,孔门子弟更重视言行带来的后果,同样,这也体现了“中庸思想”的一个理论逻辑层面。后来,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泛政治口号,经过历朝的微调,最终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参考文本。
    《史记·商君列传》曾云“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邦有道”时,思想言论“兼容并包”;“邦无道”时,“貌言”,“苦言”都以“莫言”收场。诗人屈原直谏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崩,顷襄王听信小人谗言,屈原被流放。流放期间,屈原仍冥顽不灵,依旧尽忠献言,招致龙颜大怒,遂将屈原驱逐出境。徘徊于无奈与绝望间,屈原最终选择投河自尽。在昏君当道,奸臣得势的“邦无道”时代,屈原与大多数人一样,最终成为悲剧的“缔造者”。鸦片战争期间,军机大臣王鼎主战,然道光帝昏庸无能,一味退让,王鼎愤懑至极,最后上吊自杀。王鼎的“尸谏”,企图以死感动道光帝,纠正其错误的对外方针。结果割地赔款,民不聊生。道光帝得过且过,而王鼎却死不瞑目。
    关于“文死谏”的示例多如牛毛,而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的非嘉靖时的“大议礼”莫属了。据明史记载,当时一百多官员直言进谏,反对嘉靖帝朱厚熜将去世的生父,抬升到与先帝同等的地位,遭到朱的“庭杖”,当然最后看到的是多出了一百多具尸体。再有就是后来嘉靖时的大清官海瑞,能言人之所不敢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惧强权,不畏奸佞,不怕打压,终其一生,成为那个时代,这个年代的政治素材。
  回到直谏本意,“孔子认为“邦无道”时,正直的人可以装聋作哑,装疯卖傻,未必就要犯颜直谏,自取其戮。子思编著《中庸》一书将其阐述为“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无论“邦有无道”,“危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主流价值体系之上。“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也就是说表达自己的不同政见,需考虑到社会整体环境,执政者的施政方针和执政理念,各类派系的政治倾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模式,作为阐述思想观点的一种传播途径,古代谏官制度的演进,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范本。倘若没有“贞观之治”那样相对宽松的言论环境,没有“文景之治”那样兼容并包的舆论氛围,提倡“文死谏”便成了难以逾越的道德绑架,而前仆后继式的死谏,亦就成了帝制时代的陪葬品。
    (2012.09.19于贵州兴仁)

(0)

相关推荐

  • 从宋朝到明清,华夏帝制为何走向一条衰亡失败的不归路?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简称帝制),经历了秦汉隋唐时期的兴起.鼎盛后,到两宋和明朝已经明显走了下坡路.两次"神州陆沉" ,被北方胡族政权灭亡的悲剧,与之密切相关. 其失败的表 ...

  • 屈原,死于四头时代巨兽的合力绞杀

    导读 这是一篇写于2019年的旧文.现在读来,也不算过时.屈原在<天问>中其中有六次提到纣王.并反复提问,到底是谁把纣王推举上来的?是什么导致他狂暴昏乱,一意孤行?为何纣王遭到天谴,殷商命 ...

  • 赵冬梅:业余爱好者真诚严肃的兴趣,应该获得历史研究者诚挚的回应

    本文摘选自图书<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作者:赵冬梅 编者按: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 ...

  • 《大秦帝国》画蛇添足,称屈原为“芈原”

    年轻的中国人从五千年走来,风尘仆仆背后的,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悠久历史. 历史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鉴往知来的垂鉴,同时也是后人进行文艺创作的汩汩源泉,无论小说.戏剧.电视剧.电影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 ...

  • 与顶级国宝同行 · 国家博物馆篇 · 帝国时代 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终于被又一个军阀结束了. 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中华文明再次表现出多元一体的特性.几十年间,东亚大陆从北 ...

  • 辞赋的多种属性

    一.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辞赋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比如汉大赋是伴随着汉朝的强盛而兴起的文体.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他所作的<两都赋序言>中写道:"赋者,古诗之流也." ...

  • 诗苑键弹(22)覃万馥(乐文):《浅议春联》

    作者简介 覃万馥,网名:乐文,1946年4月生,土家族,长阳榔坪人,退休文化馆员.湖北省民协会.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长阳县民研会.老年书画研究会.县作协.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先后有诗歌.故事.曲艺.散文 ...

  • 赵鸿昌:浅议《全唐文》里的南诏史料

    老一辈史学工作者都评价<全唐文>是唐史研究的一部资料宝库.尊其对云南史或者具体说对南诏史的研究来讲,也是一部珍贵的资料宝库.已故历史学家方国瑜在<云南地方史讲义·云南史籍目录解题&g ...

  • 王士祯的“孤平说”浅议

    王士祯的"孤平说"浅议 --兼谈吴丈蜀.王步高对王士祯"凡平不可令单"的误解 邓旺林 王士祯 [1]是清代神韵诗派代表人物.在康熙年间曾一度主盟诗坛.据说王士祯 ...

  • 浅议煤化工建设工程的“三查五定”及装置首次开车注意事项

    摘 要:"三查五定"作为煤化工建设工程竣工投产期间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后续单体试车.联动试车及全面试生产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做好"三查五定"在煤化工新建工程.技改工 ...

  • 浅议表见证明的基本含义

    [J] . 王建林 ,吕旭 .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第005期 摘要:表见证明是整个证明法学领域最含混,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它以经验法则为核心和基础,但经验法则的 ...

  • 浅议湿热淤极案

    浅议湿热淤极案:陈博士按,今天一熟人介绍一搬运工人过来拿拿脉,患者湿热之极,平常很少见到:这个患者我有深刻印象,患者中等个头,头圆肩宽胸厚,肌肉发达,患者骨架颇大,面色红润:这是我对患者的第一印象,一 ...

  • 浅议闽南舞狮的民俗文化

    浅议闽南舞狮的民俗文化 蔡汉以 2021-05-10 闽南舞狮,这是我家乡福建第一古堡---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蔡家堡,最常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为了收集资料,笔者采访过二位"舞狮队" ...

  • 舒甘来‖浅议代词的对仗

    浅析代词的对仗 舒甘来 在诗联创作中,名词和动词.形容词无疑是最重要的,但代词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代词却能起到其它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它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越俎代庖,而有其特殊的功能. 代词,在现代 ...

  • 浅议数字化转型-我们是否认知准确?

    数字化转型已经热门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对于复杂问题却喜欢简单对待,对于牵扯到一个企业自身的战略转型的问题,人们在寻找简单快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买个平台.软件,然后搞些示范工程,甚至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