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佛陀为何不立文字?

敢    问

一涉及到佛教史,我们总能听到或看到这般描述:

“佛陀设坛讲法,然不立文字,受者众 … …”

敢问佛陀创立佛教定有其鲜明的理论体系与原始教义,但为何不立文字以便于弘扬呢?

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人考虑过,自然也就没有得到解答至今。

一些泛泛的解释如佛陀使用的语言可能是古印度的巴利语,而当时巴利语只有语言而尚未形成相应的文字,所以只能口口相传。另外,古印度也没有以文字记述文化历史的习惯,佛陀只是秉承了这一传统而已。

这并非终极的答案,因为再往前追问一句,—— 为何古印度没有文字记录历史的习惯?你又要何解释呢。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试着给出我自己的答案 … …

传    播    方    式

其实选择语言也好,文字也罢,其本质就在于是选择了哪种传播交流方式。

文 字 传 播

无论是勒刻于碑石,还是题书于垂壁,或是印写于皮纸,它们都具有如下的特点:

呈现时间长;

传播范围广;

概括凝练,但信息有限;

单向传播;

断代可能性相对小。

语 言 传 播

佛陀使用最多的形式是设坛讲法,偶有单独的耳提面命。但无论哪种也都具有同样的特点:

过程即时性;

传播范围有限;

感知真切,信息丰富;

双向交互,口传心授;

断代可能性相对大。

——————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语言最先得以产生,并延续至今。当然,也最成熟。

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有了留存信息的需要,符号文字便出现了。但它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具有着抽象的属性(即信息不完备),—— 这也是它的先天缺憾。你往往无法完全了解这些文字前前后后的所有信息,所以也就使得文字的留传过程中理解上出现歧义的几率增大了。而且时过境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诉求去故意歪曲原意,篡改原文。但它容易复制,传播范围广。

回过头再来看语言传播,—— 有问有答带讨论,还赠送语调、动作、表情包,技术类的内容还可以有示范!但佛陀只有一个,所以覆盖率较低。

对于思想、技术领域的内容传播,语言交流显然是最最有效的,但却不是最高效的。

对于佛陀的思想,有一点我是非常肯定的,那就是他的观点一定是明确简洁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你可以对他简洁而确定的观点继续追问甚至于反问,他会针对各自不同的问题而给出不同的解答,继而使你刹那觉悟,证得究竟法后,秉传香火。而当这种简洁明确的观点被单摆浮搁的置于书面,没有了佛陀针对你之困惑的特定解读,想再弄透彻,可能就有些障碍了。于是基于个人理解的诠释注本便在佛陀灭度之后大行于世了。

类似的还有书法笔法的授受史:号蔡邕受之于神而传于蔡文姬,文姬传之于钟繇,钟繇传于卫夫人,卫夫人传于王羲之,羲之传于献之,献之传于羊欣,羊欣传于王僧虔,僧虔传于箫子云,子云传于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于欧阳询,询传于张旭,旭传于李白、颜真卿,卿传于邬彤、怀素、柳公权。乱世起,书者绝,则唐后无书矣。

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书法作为某种技术层面的存在,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进行传承显然是最有效的,也是传递最完整的。但其断代的可能性也较大。一有个什么闪失,—— 全军覆没。这也是现代社会为什么那么看重”人间国宝“、”非遗传承人“之类的重要原因。

我想你现在应该明白佛陀为何不立文字了吧?—— 他是想将他的思想体系原原本本、系统通透的口传心授于他的门徒,而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大一部分体悟实证的内容(感性认知层面)。而这一切,单纯由文字去传达则是很难实现的,况且纯粹抽象的文字也容易导致一味形而上的倾向,这显然不是佛陀想要的。所以佛陀选择了即时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而放弃了使用文字。

引申一步,古印度之所以崇尚不立文字,也是基于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各人内在的体验与精神,而身外的物质世界本来就是虚空不存在的,所以没有记录它的必要。

一切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佛陀舍弃了文字,选择了语言。但这种选择也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对传播者的要求之高,是可以想见的 。试想你连自己的理论观点都白活不请,就更别提应辩百人了。所以敢于选择语言交流传播的往往都皆非凡夫之辈,除佛陀外,还有老庄、孔孟。你看他们流传的著述大都是语录体、问答体,就足以说明了他们的实力。

所以佛陀当年的决定,是既勇敢又明智的。

之    于    你    我

理解了这些,我们其实更应该反躬自省:我们的交流传播方式是否正确呢?

一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我们现代各种传播媒体的短板:

广播,语言、声音传播,但却是单向的。

电视、电影,比广播多出个画面,但却还是单向的。

网络,除了囊括了文字、语音、画面外,还能与他人充分互动,实现了搜索、定制、金融、等各种交互功能,但它却少了最核心的,—— 那个人!那个具有传播能力与价值的人!

网络作为一个公众平台,它的优势就在于大家都可以发声,但问题也正在于大家都可以随便发声。不用展开了,你懂的。

那生活于网络时代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简单!要么找到那个人,要么成为那个人,—— 我选择了后者,你呢?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

  • 2020.02.02 值得记录下的一天

    看完了<主持人大赛>最新的一期节目,董卿在节目的最后说了一段话:"我是主持人"这五个字,是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的人,要用一辈子去践行的,我们的一个职业信仰.士不可以不弘毅 ...

  • 传统出版人应如何接纳“新语言”

    文/杜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年轻人对彰显个性.突出自我的需要,新的语法.词汇,层出不穷.大量产生.每个年度都有更多的新词汇诞生,成为社会热词,并被大众所接受和应用.同时也有许多词汇被大众逐渐忘记 ...

  • 浅谈尽快抢救白族濒危语言必要性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传播的迅捷,各种语言呈现了趋同化之势.语言是人文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如果某些白语在交流中的功能弱化,甚至丧失,那么在历史进程中就会逐渐消亡. 白语从南诏国开始,由于没有自己的文 ...

  • 诗歌朗诵的功能

    第28期 编者按:本文摘自网络,仅供参考.汕头朗读者将分期推送一些诗歌朗诵的知识和技巧,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朗诵情况. 诗歌朗诵的功能 一是有规范语言的功能.这里可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它既包 ...

  • 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思维?

    什么是语言? 1.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感情.传播信息的工具,由语形.语音.语义系统共同构成. 2. 语言使人的思维意识与动物的本能反应相区别. 3. 人们通过语言,进行精神文化成果的传播.交 ...

  • 解读别人的话语

    小时候总是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的理解能力极高,仿佛自己一出马,能扫平一切. 可后来我才明白,不管何时,站在我们个人的角度,针对某句话的解答权,始终在说话人的手中.他想让这话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如何发挥. ...

  • 正解汉字 第三十四课 传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传播的"传"字. 传(傳)chuán形声字,亻(单人旁)+ 專(专) ...

  • 空山物语:“二八定律”再理解

    不出所料,在可遇轩喝茶的一位茶客关注了"空山茶话",翻阅历史消息后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还懂音乐啊?" "很遗憾,我不是很懂音乐--" &q ...

  • 空山物语:玻璃顶

    "您喝到过打动了你的茶么?" 另一个学生也附和着,"对,那种能感动你的茶--" "我当然喝过了,而且很多!你翻的笔记里就是那些打动过我的茶啊!&quo ...

  • 空山物语:精进 ……

    历时一个多月,总算把这套将近三百小时的音视频资料学习完了,--首先声明,那不是茶学内容. 如果让我形容当下感受,那就是头昏眼花,还伴有间歇性的轻微头疼.期间太太总说我"魂不守舍.转眼忘事&q ...

  • 空山物语:万化归一

    * * * * * * 今天扯点儿别的--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当下这个时代是好学之人的天堂,你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知识,如此简便,如此迅捷.我每天的阅读量基本在一到两万字,音频收听也在一 ...

  • 空山物语:关于奔跑

    回想起来,自从2006年开始涉足户外长跑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 从最初的5km,慢慢到10km,再到现在平均每周两到三次的户外15km越野. 其中最难的一道坎是我的腿太粗了-- 资深教练为我支招穿氨纶紧 ...

  • 空山物语:被玩坏了的“情怀”

    所谓"情怀",情之所怀也."怀"什么?怀念.怀旧者是也.说白了,只有盛世已去,衰败没落,沉睡于历史档案袋中的旧东西才适合玩情怀,它已经失去了活力,失去继续探索与 ...

  • 空山物语:老茶之“鲜”

    记得2014年的秋天,我在朋友的店里为她泡了一道当年的坝糯春,水很好,器也对,片刻间我们就被那鲜灵灵的汤感浸没了,落口还会有一种特别的酸爽,那是丰富的茶氨酸所带给我们的体验. 从此,我知道了什么叫新茶 ...

  • 空山物语:从手机的迭代演进说开去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巅峰之作,那是用以彰显其历史独特性以及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标志. 比如古希腊的人物雕塑.古埃及的金字塔.魏晋的书法.盛唐的诗歌.六十年代的"样板戏",以及当下的 ...

  • 空山物语:直面缺憾

    颜真卿<祭侄稿>原帖 吾生而知之者,饮食男女也-- 吾生而不知者,瀚也-- 吾生而求索者,我之为我之所故也-- 今天的音频是于钟华老师对我作业的点评,临习的颜真卿行书<祭侄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