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7篇:读文随笔∣任务型教学的是是非非
任务型教学的是是非非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学习》2021年第2期“争鸣”栏目发表了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黄邵震老师的论文《装在套子里的课——任务型教学常见问题批评》。对于任务型教学,我也是刚刚接触,目前还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模式,只是指点青年教师去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读了黄老师这篇文章后,我突然感觉到任务型教学也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无绝对好坏之分,但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别。这也引发了我对任务型教学的诸多思考。
任务型教学是在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驱动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我觉得准确的称呼是“情境任务式教学”,因为“任务”一词是有多重含义的。在语文教学中,“任务”不是完成某个知识学习等一般性的任务或要求,而是教师设计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这种任务又不仅仅是通过个体思考和学习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黄老师在文中指出了任务型教学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假任务”,即将知识点的教学当作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有教师设计有关《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任务:“阅读整本书,从中选出几个典型人物,画出关于他们生平事迹的思维导图”。这看似是一个任务,需要学生思考或合作来完成,但实际上它只是“问题”的变形,实际上就是教师提出的有关知识学习的问题,只不过是将疑问句变成陈述句而已。在作者看来,任务型教学指向的是核心素养,其重点是获得超越知识点的与实际操作相应的关键能力。它指向的不是事实性知识而是概念的深层次的理解与迁移。也就是说,任务型教学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学习某个知识点,而在于在综合学习中培养语文能力。当然,语文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一定的语文知识。作者提出,真正的“任务”设计,应该着眼于高阶学习策略,在高阶学习策略中包裹低阶策略,用高阶学习策略带动低阶策略。像这位老师设计的“任务”,实际上还是在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没有真正实现高阶思维的培养。黄老师建议改为:制作一份《三国演义》人物“魅力”排行榜。这个任务就具有一定挑战性了。学生首先要赋予“魅力”一定的含义,然后再去选择人物并用材料去证明自己的“排行”。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个任务太大了,《三国演义》人物众多,究竟是给哪些人物排行呢?教师最好能够提炼出某个人物序列,例如武将序列、文官序列、谋臣序列、智者序列等,然后给出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人物,在此基础上进行排行。这样可能更容易操作。
第二个问题是“空”,设计偏离核心指向。所谓核心指向,就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和导向。例如有老师执教《春江花月夜》,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根据小组对诗歌意境的理解,选择一个或几个片段,画一幅图画”。这个任务还是不错的,“画一幅图画”就是一个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对诗歌本身的形象和意境有充分的把握。也就是说,画图是辅助,理解诗歌才是正道。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画图上,而对诗歌本身理解把握不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任务”的导向问题。完成任务不是主要目的,目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黄老师认为,这样的任务设计,画图被当作是唯一的成果形式,对诗歌的理解没有得到有效检测和评价,学生自然会将注意力放在任务上。如果这个任务改为:“根据小组对诗歌意境的理解,选择一个或几个片段,画一幅图画,然后结合全诗对图画进行解说”,这就有助于将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诗歌本身上来。还有一个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他先给学生出示世界一流大学的申请表,然后发布了任务:如果你是李白,会怎样写自己的大学申请书呢?这个任务同样把学生导向了申请书的撰写,而不是对文本的理解。我倒是觉得这样的任务相当虚假,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可能发生这样事情。在一个虚假的情境中,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不会强烈。而且,即使学生读完并深刻理解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未必会写出一份申请书,因为申请书需要的内容是综合性的,不可能仅仅从一首诗中反映出来。
第三个问题是单课时的任务型教学比较“虚”。作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指向的是核心素养,要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而单课时的任务型教学,时间短,课堂容量有限,真正实现高阶思维培养是很有难度的。很多教师通过公开课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真正的学习过程无法在课堂上呈现,这就使得这节课显得很虚假。而“完整的任务型教学需要经历设计、发布、组织、引导、调整、展示、评价、反思等过程”,如果只是进行成果展示,那就会缺失很多内容。我个人认为,单纯在公开课上展示成果固然不恰当,但并不是说任务型教学在单课时教学中完全不适用。如果一节40分钟的课,教师设计了三四个任务,那学生自然会感到吃力,甚至只是把任务走马观花地过一遍,无法达到实际的效果。但如果教师确定1-2个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设计1-2个任务,我觉得还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也能够展示学生真实的探究过程。当然,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基本的准备活动,也是可以的。
我认为,任务型教学有助于医治教师碎问、学生碎答以及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教学病症。这种病症比起纯粹的知识详解与训练的教学方式来,危害更大,效率更差。任务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有助于整合零碎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我觉得青年教师尤其要敢于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当然,任务型教学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它能否发挥作用,关键看教师的设计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