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史话】之十:丹江古镇李官桥
李官桥是依赖水运兴盛起的丹江四大古镇之一。西汉,这里就设顺阳县,哀帝时称博山县,封侯国。在历史的记忆中,自汉至唐的数百年间,先后有十位王侯受封于此。到明代,从顺阳走出去的刑部主事李宗木和翰林李衮、李荫,父子三人因在家乡的丹江河上架桥,所以人们就称顺阳为李官桥了。
李官桥东接南阳,西连郧阳,南达襄阳。丹江绕境而过,水通南北,山美水清,白帆相接。“树连翠篁围春昼,水泛青天入古城”,南宋诗人陈与义描绘的古城顺阳,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图展现给后人。在顺阳历史上,窦巩、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李衮、张粹等名人留下的诗文吟咏,都为这块土地增添了风流和光彩。
资料显示,即使到了清末民初,李官桥城池功能仍十分完备:周长10余里的古镇土城,顶部能行小汽车;宝塔式五座城门,各建有三层碉堡一座;碉堡上配置有大中小铁炮百门,其中一门“将军炮”上,“大明洪武”字样尤为醒目。城内四大街三小街,青石铺路,黑漆门面。清真寺、火星庙、三官庙、药王庙、十王殿、平浪宫和具有北方风格的山陕会馆,使儒、释、道、伊斯兰文化融于一城。闹市之内,坐贾行商,人流熙熙,最多时高达一万多人。粮行、染行、山货行、油坊药房、旅馆饭店,鳞次栉比。竹木家具、金银加工,门庭若市。兴汉、豫华两大烟厂生产的香烟,由水路销往西安、汉口和上海。商行发行区域性钞票,电话电报则把李官桥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特别是古镇上四大戏园子,常年锣鼓铿锵,座无虚席,生旦净末丑上演着古镇的繁荣和变迁,上演着秦腔豫曲和楚始都丹阳的金石楚韵。
千百年来,清凌凌的丹江水,滋润着李官桥上下数百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土,一脚踩出油的顺阳川,是遐迩闻名的“粮食窝子”,粮食产量占淅川全县的一半。因此“桥半县”的说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特殊的人文环境,奠定了李官桥这个顺阳古城的历史地位。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务院曾决定,在李官桥设丹江县,可“丹江县筹备委员会”牌子挂出不久,便因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而中止。1958年李官桥搬迁开始,到1967年,一座兴盛了2000多年的顺阳古城,连同埠口、三官殿和45里顺阳川,便一同沉睡在苍茫的丹江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