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撕裂感”,才是好投资

雪球 作者: villike 04-06 20:17 投诉阅读数:34797​​从2018年开始,我看投资类的书籍,就比较少了。一方面,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最受好评的那些投资书籍,看了也有七八成,没看过的,是极少数。另一方面,因为持有的公司就是那些,感觉不用看太多投资书籍,也能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所以,这些年虽然看书不少,但非投资相关的居多,看得最多的,是历史、心理、科普类的书,看这些书,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以及偶尔的感慨。从2020年开始,由于要给读者做分享,而大多关注我的读者,想学习的是投资相关知识,所以又“重操旧业”,拿起投资书籍开始看。要感谢我的读者们,因为要给你们做分享,让我重新开始看投资书籍。这个过程,有了很多收获,也让我欣慰的是,自己的投资理念,还是相对完善的,需要彻底调整的地方不多。今天这篇阅读感受,来自于一位西班牙的基金经理,书名叫《长期投资》,@刘建位天天学习巴菲特 老师做了序。这本书,建议有完善理念的投资者,再买回去看,因为书一半是自传,一半是讲投资,而且还穿插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东西,没有背景的话,可能会一知半解。如果是新手,看看我的阅读感受、了解一下就行。我(本书作者)在16岁后爱上了阅读,这也成为我的突出特点和生活常态……书可以展现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看不到的事情。读者们可能也发现了,我经常“好为人师”地推荐你们去看书,希望你们不会真的以为,我是为了赚那几块钱的佣金。我推荐你们看书,是因为我认为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改变,绝对不是突然发生的,很少有人因为看书,突然之间变了个人、或者发现了什么了不得事情(这种事儿也有,但可遇不可求)。拿投资来说,真正研究公司、做投资的人,不阅读的人,是极少数。有人会拿一些名人来说话,“你看XX是知名人物,他就不读书”。说这样的话,就像说“邓小平抽烟又喝酒,活到90多岁”一样。那些不看书,也能有巨大成就的人,我不清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是,更多有成就的人,“爱读书”,几乎是必然具备的特征。所以,希望我的读者们,都能把读书当做爱好,慢慢地你会发现,有一天你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读书。你也会逐渐发现,读书也会给你带来财富,而且越往后,带来的财富越多。大学我服了兵役,我所在宿舍有10名士兵,这10个人里,有两个人不识字,在100个人的连队里,只有4个人有大学文凭。这个事实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我认识到还有一个更广阔的的世界,那里的人们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分享,我们先不像作者一样,想得那么大,我们来想想投资。经常看到有人,表达类似如下的观点:“XX企业的产品,一点都不好,我身边的人都用另外一家。”身为人类,我们的思考是有缺陷的,比如,往往觉得“眼见为实”,比如,往往看得很近,看不了远方。但是,投资是一个不断接近世界真相的过程,抛开是否有“真相”不谈,我们要寻找的,是“接近于真相的东西”,而非我们的直观感受。拼多多就是个典型案例,如果你是个像我一样的一二线都市白领,拼多多崛起的时候,你大概率会有跟我类似的反应:淘宝已经够便宜了,怎么还会有人冒着买山寨的风险,去拼多多这样的平台买东西?可事实是,我对“小镇青年”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以为我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可我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做投资的时候,千万记得,尽量理性客观,数据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数据跟你所想不一致,多半是你的想象出了问题。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优异的数理知识,需要的是掌握商业竞争的知识和一些基本的计算……我不适合做销售或成为领导,我更适合潜心学习、反思,并不断阅读,换句话说,我更适合做分析工作。我对这一段,深有感触。拿我自己来举例,上学的时候,我的数学是很烂的。我还记得高考时候,我的数学成绩,连三本线都过不了,大学时候,高数是直到清考才过的。我知道这很羞耻,但这是事实。所以,最早开始做投资的时候,看到那些复杂的公式,我心里一直在嘀咕“我到底行不行?”。但是,有了这些年的经验,我可以自信地告诉读者们:正如摘录所说,投资对于数理的知识要求,一点都不高。事实上,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再加上一些诸如复合增长率之类的点状概念,这就够了。反倒是,投资对于商业理解力的要求很高,而这些,只要你不是商业天才,就需要不断地阅读、反思、改进,唯有辛苦付出,没有捷径。投资做得好的人,性格也许有差异,但在一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上进、理性、好奇,等等。即使当我们完全被自己的信念说服时,我们也可能犯错,这也就显得分散投资,是格外重要的。这一点很关键,尤其是经常看我文章的作者,千万不要被我“忽悠”了。自豪地说,我在有说服力地进行表达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所以更要提醒读者注意,在我的表达中,一定有一些地方是错误的。有些时候,这些错误是无伤大雅的,不会影响我最后投资判断的方向正确性。但是,也一定有些时候,看似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的论证,哪怕说服了你、说服了我,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从来没有“单调”一只股票,或者做空一只股票的原因。因为在投资里,要永远给自己留有一丝余地,就像在战场上,仅仅强壮是不够的,还要足够的谨慎。我们没有遇到过出问题的家族企业,问题往往出现在那些仅持股2%,而行事却像公司所有者一样的高管身上。关于“不受控制的管理层,损害小股东利益”这一点,万科应该是被声讨最多的公司之一了。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万科的文章里,已经论证过,不再重复。这里,我想说说,如果你遇到了这样一家企业,你该怎么看待这个事情。首先,不管背后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真相是什么(还记得我前面说的吗?有可能根本没有所谓真相),去看公司的ROE。如果这家公司,能够长期给股东提供,远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ROE,管理层在背后捞了多少油水,你何必在意呢?我们投资,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当道德卫士。只要公司经营结果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要有容人之心,如果是在法律范围之外,自然会有国家惩罚他们,又何苦我们费心?其次,学会独立判断,不要人云亦云。我可以下一个判断:说万科等公司的管理层,损害小股东权益的人们当中,90%以上,根本没有去分析过数据。大部分人,都是从别人那里道听途说过来的,持有的理由,也许只是一句“苍蝇不叮无缝蛋”。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做,毕竟我们不是“正义的使者”,没必要每一件事都较真验证。但是,如果涉及到我们的投资,还是要独立地去听取意见、做出判断的,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判断,阻碍了你探寻真相的脚步。几乎所有投资者都走上了巴菲特这条路(而不是格雷厄姆那条路)。主要原因是,它长期提供了更好的结果。在我们年轻且刚开始投资时,我们有一种想要做的更好,并留下自己印记的渴望,这意味着我们倾向于选择价格最低的股票,这些股票表面上提供了最大的上涨空间。而随着我们逐步走向成熟,在经历了一些价值陷阱,以及在我们的经济状况改善之后,我们的品味趋向于转向股票的质量,即使不得不为此付出多一点的价格。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了解我的人,这篇文章中摘录的许多内容,都是对我的思维改变,作用很大的内容。这一段也是一样。我刚开始投资那几年,感觉自己是个“四不像”。一方面,想要找到优秀的公司,另一方面,又只想要格雷厄姆说的那种低价格。而且,在投资过程中,我感觉格雷厄姆的思想,已经渗入我的血液,以至于遇到便宜股票在面前时,肾上腺素会自动分泌,几乎完全忽视掉其他因素。这种“撕裂感”,至今依然存在于我身上,我有时候也在反思,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截止目前,我的感觉是:这种矛盾,虽然没能让我找到像腾讯、苹果、特斯拉这样的公司,但让我找到了13年的茅台,14年的双汇,16年的招行,17年的福耀。这样的公司,已经让我赚得盆满钵满了,我又何必在意自己错过了几个“明星公司”呢?在未来的投资中,我还是会允许这种矛盾和不完美,在两端的拉扯中,找到“湿雪长坡”和“安全边际”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的事情,也是投资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这种“撕裂”的感觉,往往就是一笔好投资的来源。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克服了只看公司和只看价格两个陷阱,平衡之后的结果,就大概率是一笔好的投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