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治好了北京的病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作者丨lesly

编辑 | 江岳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在知乎上,关于更好的城市选择,到底是北京还是上海,很多人争论不休。这种选择,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中国也不单单只有这两座城市样本。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立场,尤其是那些寻找落脚点的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的资本去选择一座城市,然后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宜居城市被列入年轻人居住和工作的名单,但用脚投票,北京和上海依然是最多人的选择。

在2020年发布的一份统计数据中,2019年的北京常住人口为2153万人,其中净流入人口占比35.11% ;上海常住人口为2428万人,净流入人口占比39.49%。全中国唯二的两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还在不断地有人来有人走,尤其是两地之间的人口流动,更是显得微妙。

站在其中一个维度,我们想问一问,那些离开了北京去上海的年轻人,他们的离开,有什么东西被割舍了,而在上海,又有什么让他们着迷。

01

吉林@方歆,在上海治疗北京的病

我过去从来没想过会移居上海,尽管我对北京也没有什么留恋。

在北京,我认识的大多数人,好像都在给我施加某种压力。在成都读完大学,我就去了北京,进入广告行业。上班第一天,我就品尝了乙方公司的“苦涩”,客户的需求,随时都要准备恭候。这种时刻都要应战的状态,逐渐成了我的生活常态。

我的时间被切割得七零八碎,尤其做了客户经理,这个岗位每天就是受“夹板气”,客户难对付,我们内部的设计和文案也不是省油的灯,上司对你的放权苛刻且有限,所有的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我的脸上开始不停爆痘,公司的其他姑娘也和我一样,刚上岗的时候白白嫩嫩,后来所有的压力都印在脸上,一种狼狈的勋章。

我的上司后来自己创业,我成了她最好的搭档,在望京最宏伟的大厦里,我和她一起为新公司奋斗,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创业公司,每个人都没有比我开心多少。但说白了,在那里我还是一个打工人,过去的工作状态延续了下来,更多的改变,是我们平时聊天看似更亲密了,像是姐妹,但我有时候会恨她。

我后来的男朋友那时候加入了公司,他比较内向,高中的时候就去了美国,本来就不善交际,回到中文语境里,好像变得更笨拙了。可能公司里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我们会在一起,因为我和他一样,都不是那种主动的人。

我可能更严重一些,后来我被确诊患上抑郁症。我的脾气越来越差,想到每个人,脑子里的第一印象都是缺点。我开始和男朋友吵架,我总感觉他不够理解我,但实际上,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情绪控制”,我必须得有一个释放的出口,但我没办法把情绪抛给其他人。

后来我们好像终于找到了能改变现状的措施,2020年,我们决定一起去上海。

迁徙的动机不单单是因为抑郁。那时候他有了一些创业的想法,去上海是一个新的开始。长三角一带有他需要的配套业态,上海从各个方面都是最适合的。

我们一直在等待疫情的逐渐好转。夏天,14个小时的自驾车程,带着家里的两只猫,一家四口,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给自己留出了半年的休息时间,男朋友自由职业,重新又开始健身,戒掉了高热量食物。我也每天出去散步两个小时,看书、练瑜伽、骑自行车……尽可能地做那些健康的事情。

我们住在静安区的南京西路附近,一出门就是闹市区,沿着路往下走,就是愚园路,上海的一条网红街,大量的小店;再往前走就是巨鹿路、长乐路,很多买手店,我男朋友有时候会在那里发现一些他喜欢的东西。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衣着得体的人,在工作日里,悠闲地坐在街边。这样的情景,在北京不太多见,后来我会问男朋友,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钱又有闲的人。他也摇头。

可能是因为换了新的环境,也可能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我的身体好多了。其实我更相信后者,因为之前我一个人跑回成都,想通过学生时代的记忆调整一下自己,但那次行程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转变。

去年底,我恢复了工作状态,进了一家新能源车企,在圈内也是一家发展势头很猛的明星创业公司,但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的状态和我在北京时完全不同,没有996的那种氛围,下了班,所有人会回归自己的生活。

和同事一起约饭,毋庸置疑的AA制。我帮过你,你也得帮我,否则下次就不要见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这是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很难说它的对错,但我在学会适应。

我的新上司也带给我完全不同的印象,她给我传达出对工作的一种新的理解,“工作是做不完的,不管我多着急,我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无用功,你还是要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我很难判断这种态度的绝对是非,但对我来说,现在还没有能力给自己上紧发条,我要先照顾好自己,和过去的抑郁生活划清界限。

之前的那位北京上司,这么多年来,我看到她的很多不同面,但现在,我们像简单的朋友一样相处。在我住的这座老式小区里,我躺在床上懒洋洋地和她在微信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窗户外面是上海的大爷大妈在家长里短,他们和北京小区里的大爷大妈大同小异,他们的声音都可以轻易地透过窗户传进来。虽然我一句上海话都听不懂,但这些声音在提醒我,我已经离开了过去的那种压力。

02

浙江@Phannel,成为“新上海人”

做媒体,可选择的城市并不多,北京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但在经历过一段记者工作以后,十年的媒体理想就基本瓦解了,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不单单跟这个行业有关,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对北京生活的难以适应。

转行做公关,是媒体人的常规动作。我回到杭州,去了阿里巴巴的公关团队,那个时候阿里还没有上市。但即便在杭州,我也没有归属感,从小我就在很多国家穿行,已经习惯了一种过客的生活方式,但直到去了上海,才终于找到了可以安定下来的理由。

在上海生活五年,这是我待过最久的城市。

后来每次再回北京,我都会有意识地对比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尤其是在坐地铁的时候最明显。

两个城市的地铁都很拥挤,在北京,你会感觉到有一种蛮力在推搡你,人跟人有肢体接触的时候,这种下意识的蛮力让人很不舒服。

而在上海的地铁安检,不是一定要过包的,基本上给他看一眼就行,以信任为主,就算过包,很多安检人员会小心翼翼地用筐去把包装起来。如果你爱惜这些东西,你肯定更希望有这样的体验。

在上海,我遇到不满意的服务是可以投诉的,有一次在新天地的洗手间里,我把包挂在挂钩上,挂钩坏了,包里的保温杯、电脑摔出了故障。后来我去投诉,商场的态度特别好,他们还专门拉了一个微信群,就在里面讨论,商量要怎么赔偿,我们很快协商好,签了一个声明书,他们给我的损失估了价,一个礼拜就赔偿了损失,另外还送我一些超市和饭店的消费券。

就是这种态度,让你感觉到你可以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还有一次,就在我家附近的马路上,那条人行道的斑马线掉漆严重,附近就有学校,肯定不安全,我就打电话给相关部门反应了这件事,不久之后,真的就有人过来处理了。但是在北京,我的感觉就是诉求经常得不到回应,没有人来给你解决问题。

北京那里很多人很豪气,讲究哥们义气,但真正需要处理问题的时候,这种豪爽真的没有意义,像我刚才说的这些事情,有的人爽快地答应你,但回头就忘得一干二净。

在国内大家都习惯中庸的处世,很多时候你有个性,是需要勇气的,你会被指责,你会被人说事儿多。在上海这几年,至少我可以做我自己,我是有空间去张扬个性的。最早来这里,我不会想到会有现在这样的状态,我现在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和几年前离开北京时灰头土脸的自己相比,完全像是两个人。

我记得刚到北京的时候,我租的房子本来签了一年合同,但距离合同到期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房东跟我说,她男朋友要回来了,结果就把我请了出去。

后来我搬到一个合租房里,找了两个人一起同租。有一次,有袋垃圾我们出门的时候忘扔了,在门口放了一段时间,后来居委会的人就跑了过来,说这个垃圾味道大,要及时扔掉。我们还在沟通的时候,住在对门的人打开门就开始骂我。我们发生了一些口角,那个男的说自己在牢里待过,啥都不怕,还说要去拿菜刀,当时一听我就报了警,但后来又有点害怕,又撤了警,但那个人还是不依不饶。很多事我已经不想再说了,那段经历太让人难忘了。

北京的外国人和上海的也完全不一样。北京的外国人就是特别热爱中国文化的一群人,而且他们很多来中国是那种游客气质,和猎奇心态的,他们在审视我们的首都,他们学的中文也带着京腔。但上海的老外,延续了自身西方文化的特质,他们本身和这座城市有融入感,这就形成了上海这种独特的中西文化结合的状态。

有时候漫步在那些栽种了梧桐树的路上,看着街边那些抽烟、喝酒、晒太阳的各国“新上海人”,我会觉得上海和在纽约、伦敦,以及其他任何西方国家的街头并无区别。在这里生活的几年,我觉得这里比较适合那些有社交圈或兴趣组织的人,以及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他们会更好的享受这座城市,会成为“新上海人”。

但北京给我的感觉就是,能活着,怎样苦逼都行。

03

辽宁@星晖,这里没有老铁

2012年的春天,特别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聚会上,我碰到一个老外,意大利人,是个中国通,他本身住在上海,当外教,那天我们喝了点酒,他跟我说,中国最好的城市是上海,我说我没去过上海,他一脸惊讶。

当时在北京混得不太好,我就想,要不去上海看看。

说实话,那时候也没想过一定会留在上海,在北京最不好割舍的是朋友,当时大家都刚刚从学校毕业,都混得不太好,没有什么利益纠葛,就是单纯的友谊。而且那时候,我裸辞在外,晃悠了几个月,无所事事。

最后,我还是一无所有,拎着一个皮箱,就出发了。

刚到上海的前两天,我就遇到一个下马威,让我觉得这里不好混。当时我闲逛到黄浦江边,想上厕所,看到附近那么多酒店,猜想肯定有。我就推开其中一家的门,问他们厕所在哪,结果出来个服务生对我说,“我们这是会员制,没有厕所,你去对面吧。”当时我就觉得,上海这里好势利眼。

但是后来,我也成了那个当时拒绝让我上厕所的人。工作两年后,有个人来我们公司,跟我们东拉西扯,说话特别浮夸,不像是来谈正事的,当时我手头特别忙,不想理他,我就说,你去对面吧。

我把他送出去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怎么也这样了,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我觉得自己应该更考虑周全一点,又觉得突然理解了那个不让我上厕所的服务生。

有很多人说,上海人情冷漠,不像北京,我当时就想,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不过我觉得,在北京忙的时候,只是在给别人忙,大家脑子里装的都是:我们公司怎么样,团队怎么样。但是在上海是给自己忙,我总想着还要抽时间学一些东西,这种忙不是磨洋工,你是在为自己忙碌。

就像我之前的那家公司,在北京分公司得靠关系、靠领导,但在上海就不一样,做事情相对简单,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两边都有小人,但上海这边更看重契约精神。

到上海之后我就进了留学领域,自己投简历,从普通的咨询开始做。过来之前,朋友就推荐我在这个行业试一试,所以我就给上海的这家公司投了简历,十几个人的面试,最后选了仨,我就留下了。其实面试也没那么难,当时老总故意搞得特别有排面。

他们能留下我,是觉得我的思路比较清楚。刚进去的时候,这个部门之前的人基本全走了,没人带我,也没人教,所有问题,全靠百度。当时我也没咋出过国,看国外的事情还感觉挺新鲜的,挺愿意做的,但我不是特别能说会道,也不是情商很高的人,一开始感觉挑战挺大的。

不过做了一年,我还是升到了经理。当时我们部门有一个大叔,是本地人,他来这家公司也算是一个关系户,一个月万八千的,他就满足了。

我升职那天,他特别淡定,好像对升职从来就没有过欲望。

说句实话,很多本地人,在工作上混的特别明显,他们觉得在这个公司还挺有面子的,就想混,大家反正就商量好指标,有些岗位求稳,我就招一些稳定的本地人。但是像销售岗位这种,就比较适合招外地人,他们更有拼劲儿。

目前我已经在上海住了八年,换过一次工作,现在到了新东方,最多的时候,手下有30多个人,一切都顺理成章,基本人已经扎根在这里了。

上海有它独特的小资情调,但我其实是一个对物质十分简单的人,就比如我们公司的人喝咖啡,要挑各种品牌,我呢,你给我啥我都喝。有的时候累了,我就一个人坐在街边的咖啡馆,琢磨一下工作上的难题。

我的个性挺东北的,但我在上海过得还比较顺利,当地人挺喜欢我的豪爽,请他喝点啥,他们还觉得你人不错,他们跟我接触长了都被我的口音带走了。当地人一般都是AA,到现在,我的大部分习惯也被同化了。

我现在最愁的就是落户,首付已经够了,但就是没资格买房。积分太难了,我现在正在试海外文凭,就为了在上海买房。我觉得在上海站稳脚跟的象征,就是自己买套房,我不一定要住,可能就把它当资产,但这个资产,对我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离开北京这么多年,有的时候我还是会怀念北京的那些朋友,当时我们经常聚会,有老朋友,有刚认识的,还有不认识的,但很快就熟了起来。我们随便打一场球,就能认识很多人,每个人都很热情地邀请大家去家里做客。

但到了上海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在上海,认识两年的朋友,可能都不会邀请你去他家。当然,我的意思不是非要去谁家,就是你很难感受到在北京的那种单纯的情谊。在上海,大家更注重自己的事情,如果说聚会,可能就会先顾着自己手头的事情。但我记得在北京,没什么事能妨碍我们去撒欢。

04

福建@Saiyan,去上海做时尚

2018年五一假期,我调了一个凌晨三点的闹钟,提着仅有的一个行李箱,去赶我的红眼航班。在去往机场的路上,街道冷清,我希望能多看到一些人,让我对北京的记忆多一点温暖。当时离开北京确实有点舍不得和失落。

落地上海的时候,天气好得一塌糊涂。那时候我没有工作,没有住所,拖着行李箱走出机场,我不太清楚自己该去哪,但挺激动。

在手机地图上大概测了一个坐标,在我投简历的公司和市中心的中间位置——漕宝路,我找了一家快捷酒店,在那里住了一周。那段时间,兴奋感很快结束,透过窗户看外头的上海夜景,我开始变得惶惶不安。没有工作,这里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我当时并没有管家里人要钱资助,手里的预算有限,尽快拿到offer是我的救命稻草。

一周之后,好消息来了。我进了一家上市服装公司,在上海的生活正式开始。

刚毕业的时候,我其实可以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职业路径。我是学设计的,最早在阿里巴巴和金山通过选拔,获得实习机会。当时的经历,其实后面在北京找一个“大厂”是有途径可循的。但在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我就觉得那里的工作没有意思。当时我就决定不会再去“大厂”了,接下来做的肯定是时尚方面的事情。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对时尚感兴趣,我们那个小地方,学校也没有规定穿校服,所以我就买一些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衣服,或者自己在衣服上改来改去。

毕业以后,我的工作都是围绕这方面的兴趣在找,在北京的一家媒体和一家短视频公司做了两年,那段时间说实话有点孤独,没有多少能聊得来的人,人也变得越来越宅,周末的时候,最早会去三里屯、798这些地方转一转,但后来一想到要出门,就又觉得去哪好像都一样。

去的最多的地方,可能就是我家附近的景山公园,我给自己捯饬捯饬,让朋友帮我拍一些照,但总是意兴阑珊。

2018年,当我决定离开的时候,感觉自己像幽灵一样,来去都没什么痕迹。

现在,我已经来上海两年,在这里交上了女朋友,我们住在法租界,还养了一条狗。我没有在北京的时候那么宅了,在法租界这一带闲逛,对我们来说乐此不疲,虽然经常去,但是每一次都感觉像是第一次。那里好像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个性,也很大胆,不会因为别人怎么看而束缚自己。如果一个地方能让这么多人打开自己,就说明这个地方本身就有很大的包容性。

我知道上海这个城市,广义上是一个和广告、金融、时尚相关的城市,从国内的角度,上海的时装周要比北京好很多很多,所以,时尚和品牌方面肯定要比北京更多一点,也更适合我。

我自己也做一些模特的副业,算是自己个人兴趣。去年年底,我在farfetch做过一次模特,从今年开始我想经营自己的品牌,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主要是我拍的和拍我的一些照片,因为我感觉在上海这个地方,你的取景框里随处都可以捕捉到漂亮的画面。

博主这个方向,是我想尽力做好的一个事情。今年这段时间,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我在小红书上的粉丝起了一些量,也逐渐有一些品牌找过来。有一位在上海比较有名气的街拍摄影师,过几天会来给我拍一组照片,我蛮期待的。

我最近在找新的工作,有收到一些offer,但我还在考虑。我希望自己在30岁之前,能有些成果,倒不是想要房子之类的,我想活得自由一点,那种自由没有那么具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上海这座城市其实就帮我解决了,因为这里给我提供了一个自由生活的土壤。我会想念北京,但我不会离开上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