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恩胜| 寒食•秋千

寒食·秋千

作者:于恩胜

    一

眼见着柳树上有了星星点点的绿意,便知寒食不远了。

寒食,是潍县人看重的日子。过清明,度寒食,食有食谱,玩有玩谱。玩谱是打悠千、放风筝;食谱是,擀拉沓白面饼,饼卷煮鸡蛋撒芝麻盐,喝八宝麦仁稀饭,就着蒜调菠菜和肉炒韭菜。

有秋千的谚语这样说:“悠一悠,不长秋。”意思是说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为了这口彩,每到寒食,潍县的大人孩子都喜欢到秋千上悠一悠。

有的人家心急,过了正月就开始搭秋千了,在自家院子里,在公用的场院里。大多数人,还是在清明前拗不过孩子一遍一遍叨骚,才动手。

秋千不外两种,转秋千和月秋千。转秋千是扎在白浪河的沙滩上,到了寒食那天是要耍耍儿的。月秋千扎在自家院子里,哄孩子的。

黄家在街上是小姓,到了黄柒这辈儿,只有三个闺女,为了不断香火,就从老家费县的穷亲戚里挑了个黄姓后生,招来当养老女婿。闺女倒是争气,一口气生下仨儿子,一家子都姓黄,没了香火的顾虑,黄柒也有精神了,从大孙子三岁起,他每年都会在院子里吊秋千。

因为寒食多跨着两个月,所以叫月秋千,若寒食在二月,黄柒在正月下旬就开始在院子里吊秋千,如果寒食在三月,他会拖到二月二再吊。黄柒吊的秋千在几条街都出名,又结实又好看。一般人家,搭秋千架子,只随意找几根结实的木头。但黄柒不,他在添了大孙子当年,就开始寻摸吊秋千的材料。选来选去,留下两根粗壮的楸木。吊秋千时,两根立柱,加两对交叉的托梁柱,下端深埋土中,上端结实地绑扎粗壮横梁。拴秋千绳的环子,黄柒都是用蜡条圈,穿套在梁上,结实耐用,多少年也不待坏的…… 同样是打秋千,最讲究的还是张家。

秋千立起来后,在立柱上贴对联,“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横梁上也会贴批,如“上梁大吉”。

管家细心,秋千立好后,先用纸扎“姑姑”,然后烧黄表纸,把自扎的“姑姑”也一起烧了,图的是打秋千的人不会摔着磕着,平平安安。

潍县人习惯把秋千叫悠千,大人坐在秋千上,躬身,屈腿,下蹲,直起,挺身,动作连贯有序,一下子就能驱动起来。要是自己驱不起来,得靠别人攥着绳子退一下再往前送一下。时常看到有笨的人,自己驱好多次,秋千都荡不起来,急得对旁边的人大喊:快送送俺……

打秋千的花样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如“独立”“独坐”“单人跪驱”“捞鱼摸虾”“拾物件”“悬棒槌”“驱双站”“一驱一”“打胖孩儿”“逛花园”“青石板”“串花心”…… 姑娘媳妇荡的时候,还唱歌谣,“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翻过来……”

另外一种,“转秋千”,扎在白浪河的北沙滩上,有二十多米高,立柱是白杨树干,底座装着轴承,从底座向上,到了跟人差不多高的地方,用四根木棍在立柱上交叉绑成供推转用的双十字架,周围用木棍做隔档,可容十好几个人轮流推转。再向上约有四五米,有斜柱撑着的牢固架子,上面是平台的样子,铺着木板,另外,有一斜坡形状的木板走道,供打秋千的人上上下下……

从平台再向上,还是四五米,便是转秋千的枢纽处,众人习惯叫“老鸹窝”。这里的中心立柱上,斜出很多根木棍,用结实的绳索垂下,叫“牛锁头”,权当秋千的座位。座位与平台相隔二到三米,有十几个到二十几个不等。秋千转动时,座位全甩起来,在空中旋转,从“老鸹窝”缘柱上去,有一面小红旗子插在柱顶,赛秋千时,谁先拔下谁夺魁,夺魁的人还能得到赏金。

一般来说,打转秋千为期三天,从清明节前二日的“一百五”开始到清明正日为止。

头一天,天刚亮,就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下姑娘围聚在秋千架底下争抢座位。待到城里围观看热闹的人们将此处围得水泄不通时,推转双十字架的人早已做好准备,等听到铜锣一响,秋千立刻转动起来。“牛锁头”依次甩开,上面的女孩子风展裙裾,翩然飞起,引得众人阵阵叫好。

待到第三天,坐“牛锁头”的女子全部退下,参加“拔旗” 的男子蜂拥而上。他们登至平台各持一索头,听主管人一声令下,各攀缘而上,你争我赶,都想拔得头筹。

这个时候,锣声大振,随着锣声越来越紧,推的人也越来越快。最后,有一个人捷足先登,率先登上柱顶,拔下红旗,插在腰间,围观者的欢声像潮水般响起。

获得胜利的人,需接着在柱顶表演绝技,俗称“打故事”。

这时秋千仍在转动,锣声依然震耳欲聋。头一个“故事”,通常是“鸭鸭浮水”,表演的人模拟鸭子游在水上的样子,只见他用腹部顶住承柱,四肢平伸,姿势惊人,情势惊险,看的人一时间目瞪口呆,鸦雀无声。过一会儿,缓过劲儿来,大声欢呼,掌声雷动。接下来的“故事”还有旱地拔葱、凤凰展翅、二郎担山、猴子坐殿、童子拜观音等,也都惊险可观,让人过目不忘……

潍县的习惯是,寒食插柳,端午插艾。所以,到了寒食这天,家家折了柳树枝子放在门口。

这一天,是上坟的日子。

十里不同俗。有的人家上午上坟,有的下午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寒食前两天都不上坟。按着老辈儿里传下来的说法是,寒食前两天去上坟,烧多少纸钱都是一百五……

年轻点的,有那好奇心重的,就追着问,为什么寒食前两天去上坟,烧多少纸钱都是一百五?家里老人也不明白,就说:老辈儿传下来的,俺哪里知道,一辈一辈都这么说,俺也待照着说……当然有明白的,一个教书先生说:清明前一天叫大寒食,大寒食前一天叫小寒食,也叫一百五。依照阳历,年年清明,只差一日,不是四月四就是四月五。所谓一百五,是指阴历从冬至当天算起,积到清明前二日,共一百五十天,所以,寒食前上坟烧纸,都是烧那一百五十天的……

有的听过,明白了,有的听了,更不明白了。但明白不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买好纸,叠好元宝,到坟头上,烧纸烧元宝,把带过去的故人生前爱吃的食物,掰碎了,让他们重温旧滋味……

(0)

相关推荐

  • 别潍县

    寒亭外 滨城边 沙尘扑鼻脸 溯风呼嚎行人少 夕阳西沉怜 入静雯 红楼羡 头尾十四年 一碗浊酒尽余欢 昨日别潍县

  • 黄岛民俗 | 童年的寒食节

    家 在 黄 岛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老家过寒食而非今天的清明节,而且一过就是三天,分别是"一百五".大寒食(寒食).落寒食(清明).以今年四月四号清明节为例,二号是"一百 ...

  • 于恩胜| 庙会 • 香火

    庙会 · 香火 于恩胜/文 到了三月,春风已经很暖,怀春的猫儿整夜在房前屋后叫唤,叫得老人生气,女人心烦,她们盼着三月三去浮烟山赶庙会,发散一下心情. 三月三,过神仙. 据传,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圣诞,这 ...

  • 于恩胜|拜街

    拜街 于恩胜/文 一 张道续一家的好人缘在十里八街是出了名的. 整条射步亭街上,张道续家的日子称得上殷富.祖上留下二十亩地,到张道续父亲,又置了一间点心铺子.等张道续成人后,平日里跟着爹在铺子里,庄稼 ...

  • 于恩胜|倒筲大王张佃林

    倒筲大王张佃林 于恩胜/文 张佃林他姥娘家是潍县东关李姓富户,他娘嫁给了安丘南流张家十堡一财主的儿子,生下了张佃林.可惜他八岁时爹就病逝,姥娘家心疼闺女,不愿意孤儿寡母在乡下,就接他们母子回了娘家.读 ...

  • 于恩胜| 大喜•婚约

    大喜·嫁娶(一) 于恩胜/文 陈家有三子,长子家增,三年前已婚,娶了药铺刘掌柜家的闺女.二儿子家瑛,年方十七,早几年定了亲,媳妇叫美兰,姥娘家是西南关杜家,只不过,她随爹娘在安丘的乡下. 这门亲说来真 ...

  • 于恩胜| 大喜·嫁娶

    大喜·嫁娶(二) 于恩胜/文 一晃两年过去,定下的日子眼看着近了.年前十月,陈家夫人就张罗着做大婚的铺盖了. 按着规矩,缝喜被喜褥的须得是亲戚和邻居中的全活儿人,即父母公婆都健在,丈夫康硕,儿女双全的 ...

  • 于恩胜| 于大爷走了

    于大爷走了 于恩胜/文 过了寒食半个月,于老爷子已滴水不进. 这天晚上,于老爷子把屋子里的人都支了出去,光留下儿子.他让儿子从楸木柜子里拿出一个酸枝匣子,说:这都是借据,有些都七八年了,你一个字也别看 ...

  • 于恩胜| 大喜•礼成

    大喜·嫁娶(三) 于恩胜/文 一 陈家大院,已然忙得欢腾,好几口大锅里,煮肉煮鸡蒸喜饽饽蒸面卡子,缺人手,找了邻居帮忙,店铺里也抽了伙计来干活. 隔了一日,一大早,男方带了娶亲盒子到杜家下头面. 美兰 ...

  • ​于恩胜|潍县春面

    春面 于恩胜/文 天在一点点变暖,日子依然有序行进,二月末,春面该上桌了. 李家儿子这日歇工,他要跟媳妇做春面. 前一日傍晚,他从鸡窝里捉出一只鸡,拿细绳捆着,听见鸡吱吱叫,小闺女非得让她爹把鸡脚上的 ...

  • 于恩胜| 二月二•春面

    二月二·春面 于恩胜/文 话说着,日子便到了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复苏.按规矩,家家户户忙着烙菠菜火烧,烙面棋子,炒黄豆-- 很多人家,在二月二这天早上,紧要的事情是:拿焯过菠菜的水,洗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