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洞察力是怎么获得的?
《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一眼看透本质,一语就能中的的洞察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会凭空而来的,它和我们的天份、阅历和学识都有关系。
一、人的洞察力和天份有很大关系
刘邦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份过人的例子。刘邦出身平民,应该也没读过什么书,因为“刘项原来不读书”么。四十来岁了,还只是个小小的亭长。他给别人的印象就是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治产业,不能干活,没有收入,喜欢吹牛,从来没干成什么大事。但是,就是这么个人,却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中,削平群雄,在复杂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中胜出,最后当上了皇帝。这个,不能仅靠运气就能够解释的。
实际上,刘邦的见识和洞察力,都是冠绝一世的。易中天有言:“胜利者总是属于那些洞悉人性的人。”刘邦的的水平到底高在哪,直接的例子并不多见。作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的聪明人,张良的智慧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刘邦攻下下邳后,拜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常采用他的计策,而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从此便一直跟随刘邦。刘邦的见识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二、普通人的洞察力,和年龄无关,跟经历有关
依靠天份,对很多人来说难度系数极高,普通人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而获得。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郭德纲曾说:“活得明白,与时间无关,跟经历有关。三岁经历一个事儿这辈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还没经历这个事儿他也明白不了。”而经历这件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须“亲自”上阵——仗剑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华。看世界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读万卷书,一种是行万里路。二者缺一不可。读万卷书,走不出去,最多是个书童;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不受天磨非好汉”相比顺境,逆境更锻炼人,相比成功,挫折和失败更锻炼。所以,年轻人要勇于实践,通过生活的磨练,了提高自己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