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无由:没有门径或机会。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

译文1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译文2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赏析1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苏轼的一首和诗,要用对方的韵的。这是制约诗表达的一个因素。有时候会为了凑字而说话。——当然,苏轼的水准还是很高的,不至于沦落到凑字的地步。但这确实是一个解读本诗的重要因素。

第二,飞鸿的意象问题。有人总结了苏轼诗词中用的“鸿”的意象(浅谈苏轼的“鸿”韵),其中飞鸿,苏轼多次使用。取的意象也不尽相同。在这里,飞鸿透露的是“飞飞停停,短暂,不定”。上述意象,就是解开本诗的钥匙。
第三,第二联承接第一联,描绘了飞鸿的行踪规律,到处飞飞停停,偶然落下,留下一些印记,我们能看到这些印记,却不见了飞鸿。——用之于人,也是这样,我们四处奔波,不管是为了理想还是被迫,都像这飞鸿一样的。这两句,总体上来看,是偏于消极的。看有答主从积极角度解读,私以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它用的是飞鸿这个意象。
第三,第三联是写实,感慨旧事。可以理解为继续说飞鸿的事情。老僧死了,不过是多了个新塔。墙壁坏了,旧时的题壁也找不见了。刚才说,飞鸿还能留下指爪。而我的题壁,墙坏了,就跟着没了。——这似乎把心情引得更消极了。
第四,到了第四联。想起来往事。路途崎岖,马都给死掉了,只好改用驴。“路常人困”,也都不是什么积极地词。——所以,总体上来看,本诗是消极的。

相比来说,苏辙的那首要比苏轼的这首积极得多。但是在对人生的思考上,要浅很多了。

赏析2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前四句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苏辙原诗为:《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阅读理解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设问、比喻)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

(2) 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