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十八幅山水精品绘画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绘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朝约200年来被视为正宗的文人画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宫廷画日渐衰微,而辟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广州,这时已成为新的绘画要地,出现了海派和岭南画派。
四王的派系势力在道光、咸丰年间渐呈衰微之势,有成就的画家不多,只有汤贻汾与戴熙的山水有所突破,为时人所重,钱杜、胡远、吴谷祥、吴庆云等人的山水,也被称誉一时。我们首先分享吴庆云山水画作品。
吴庆云(1845—1916)字石仟,后以字行,号泼墨道人,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山水气势雄厚,丘壑幽奇,初不为人重,既赴日本归,乃长烟雨法,墨晕淋漓,烟云生动,峰峦林壑,阴阳向背处,皆能渲染入微。故其晦明之机,风雨之状,无不一一幻现而出,此盖参用西法,又擅米芾、高克恭两家墨戏。惟气格较俗,无虚灵之气。所作蜀道行旅图,云峰栈道,运笔用墨,纯由王蒙胎息而来,惟不多作。致观其画者,除粗笔重墨外,不知尚另有机杼也。光绪三十年(1904年)尝作烟溪渔艇图。
自晚清开埠以来,伴随着上海商业社会的不断繁荣,海派画家群异军突起,成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焦点。海派各家所善题材丰富,长于花鸟者如吴昌硕,精于人物者如钱慧安,更有任伯年这种兼善各类题材的全能画家。在这一群体中,有一位以山水见长的画家,其作品面貌与众不同,名噪一时,但在后世的美术史书写中一直着墨不多,以致鲜有人知,此人便是吴庆云
主要作品有:《夏山烟雨》、《山居日暮》、《春山仙隐》、《烟雨归村》、《远寺夕照图》、《春景山水图轴》、《水墨雨景图页》、《仿米山水图轴》、《绘鱼藻图纨扇》、《春江烟云图》、《旭日东升》、《秋山暮霭》、《春溪新绿图轴》、《江邨雨意》、《溪桥烟雨图》、《秋山夕照图》、《江村雨意图轴》、《闲居网鱼图》等。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夏山烟雨》赏析
清吴庆云《夏山烟雨》 134.2cm×65.4cm 1908 中国美术馆藏。吴氏1908年所作。
此画绘雨中乡村小景,溪岸边船夫归舟停渡,屋中文人静坐听雨,桥上农夫逆雨前行,一派悠远平淡的江南风光;岸边杂树以湿笔大块写就,具有淋漓润泽的效果;远山及天空烟云弥漫,山体通过浓淡墨色变化呈现出了阴阳凹凸的明暗对比。
从晕湿纸张的手法来看,这种画法与西方水彩画中的湿底渲染法颇为接近,其特点在于通过水的作用来控制画面的明暗关系,形成水色交融、湿润含蓄的效果,使画作灵动,因此更易塑造烟雨迷蒙的江南景致。
从《夏山烟雨》中的构图造景和人物点景等方面看似乎也能感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存在。但关于吴氏赴日的时间和目的目前尚难考证清楚,甚至他是否曾赴日亦难得到进一步证实,故其渲染之技是否习自日本亦未可知。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山居日暮》赏析
吴庆云 山居日暮 30.2cm×37.6cm 1901 中国美术馆藏。作于1901年。
《山居日暮》自跋言“摹黄鹤山人”,画面以短笔皴写,细密中求枯涩的用笔多有王蒙画风,但作品中对日暮之景由淡花青到朱红的逐渐过渡渲染明显与元人山水传统迥异。
画面布局采用宋人全景式山水格局,“三远”兼具。主体山势雄浑耸峙,呈高远之姿,右侧山谷以幽深之势推进,近处则表现了品茗赏秋、临溪垂钓和执杖晚归的三组人物,前后景的处理具有强烈的空间距离感。画中对落日余晖的刻画惹人注目,崇山在洒落的暖阳映衬之下斑斓迤逦,带有一些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审美意味,钟声回响,群鸦盘旋,远寺塔影静中寓动,似乎时空凝固,更显意境幽远。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春山仙隐》赏析
吴庆云《春山仙隐》 149.3cm×81.1cm 1910 中国美术馆藏。
吴庆云从原本讲求笔墨和气韵的传统山水走向东西折中的艺术道路,或许是其个人的自发选择,抑或是在绘画市场激烈竞争的外在环境下的被动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种借用西画技法的新奇效果和略带趋俗的画风确是投合了上海艺术市场之所好。从“怕人山水”到“画甚投时”,吴氏绘画标志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化。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烟雨归村》赏析
吴庆云《烟雨归村》 32.5cm×33.3cm 1913 中国美术馆藏。
吴庆云因参习西法被认为背离甚至破坏了这一深植于文人画传统中的评判标准,“笔力遒劲之气泯焉” ,“虽魄力雄壮,终不脱作家习气。无古浑烟云变灭之态” ,这种被视为降低格调的行为于传统型文人画家而言是难以容忍的。
吴庆云融古汇今的尝试不仅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日渐式微的传统绘画对时代适应的表现。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远寺夕照图》赏析
吴庆云《远寺夕照图》纸本水墨设色104×57.1cm创作年代:1903。
这幅《远寺夕照图》即是吴石仙晚年写秋景的代表作品。远处古寺塔影在斜阳的映衬下静中寓有阵阵钟声;中景高山雄浑耸立,树木茂密葱郁,鸥鹭群飞;近处则是秋高气爽,文人坐于亭中品茗赏秋,高士带书童携琴晚归,雅士乘扁舟临溪垂钓的一派闲淡景致。人物描摹精细,设色妍丽。众多景致和谐于画面,具有淋漓润泽的艺术效果。
款署:“远寺钟声催多宿,半竿塔影落斜阳。敬修三兄大人雅正。癸卯冬日白下,吴石仙。”钤印:“吴仙云印(白文)、石仙(朱文)”。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春景山水图轴》赏析
清吴庆云《春景山水图轴》纵134.7横32.3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绘画。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水墨雨景图页》赏析
晚清吴庆云《水墨雨景图页》纵31.4厘米,横43.7厘米,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绘画。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仿米山水图轴》赏析
清吴庆云《仿米山水图轴》纵44.1厘米横32.3厘米,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书法(绘画)类作品。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绘鱼藻图纨扇》赏析
清代,吴庆云《绘鱼藻图纨扇》,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春江烟云图》赏析
清吴庆云《春江烟云图》轴设色 纸本 纵88 横46厘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描绘烟雨濛濛的江南春江美景。近景一片杂树林,墨晕淋漓;一叶小船,一座板桥,密林掩映的村落;撑蒿的蓑笠翁,戴笠的行者。远处烟云迷蒙,漠漠的峰岭,渔帆比立,江天一色。此画拟米芾墨法,粗笔重墨,渲染入微。左上自题:“春江烟雨 拟米襄阳笔法 石仙”。吴庆云曾远赴日本,学西洋画法,山水画长于烟雨法,墨晕淋漓,烟云生动,惟气韵缺乏虚灵,有俗气之弊病。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旭日东升》赏析
清吴庆云《旭日东升》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秋山暮霭》赏析
清吴庆云《秋山暮霭》丙申春三月。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春溪新绿图轴》赏析
清吴庆云《春溪新绿图轴》常州博物馆。
吴庆云擅长描绘烟雨出没的自然景色,糅合米芾、高克恭的画法,并掺以西洋水彩画技法,所作山水多墨晕淋漓,云烟生动,尤其擅长表现风雨之状。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江邨雨意》赏析
吴庆云(吴石仟)《江邨雨意》水墨立轴画面尺寸:60x45厘米,立轴尺寸:144x75厘米。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溪桥烟雨图》赏析
吴庆云《溪桥烟雨图》纸本浅设色,纵136厘米,横67厘米,藏上海文物商店。
《溪桥烟雨图》,画的是傍靠水涯的江南山区,时雨正酣,林峦尽湿,一人顶雨撑一油纸破伞过木桥,状颇艰困。近处河滩边有一拽上乌篷和篾爿的扁舟,舣岸避雨,岸畔杂草丛生,大树参差,重笔画出树干,用大混点层墨点簇,沉沉浓绿,水气弥漫。河畔、山间筑有木屋数椽。远处大河上有两船扬帆而过,大河彼岸为一村落,楼房屋顶露见树梢,并有高耸之塔一座,巍立于村落外。高远处青峦数重,遥岑浮黛,浸润在濛濛山雨之中,最远处抹出远山数座,在隐隐约约间,山麓下雨云迷濛,间隔了平地和高山,以开阔地势而拔高山峦,增添了全图结构的动势。天际留空处占画面三分之一,全用淡墨水渲染,显得阴霾四布,滂沱之势不止,多方地点出“溪桥烟雨”的主题。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秋山夕照图》赏析
清 吴庆云《秋山夕照图》上海博物馆藏。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江村雨意图轴》赏析
清 吴庆云《江村雨意图轴》124.6×57.3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吴庆云《闲居网鱼图》赏析
清吴庆云《闲居网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