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讨论】南部吴语的一般特征:以温州,常山,永康为例 |吴语公众号

吴语 ISO 693-3 wuu

吴语(语言代码:ISO 693-3 wuu)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吴语公众号已经开通了评论功能。如果您有想说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评论哦。如果您喜欢,可以点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图:浙江永康厚吴古村

(本文转载自友情公众号“新葉吳聲”)

“南部吴语”并非既成的概念,与之相对,“北部吴语”亦然。然而,地理分布相对集中的吴语在地域及内容上大体可分成南北两个存在较大差异的部分,却是学界乃至民间长久以来的共识。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2002)将研究范围限定在浙中、浙西、浙南及赣北的金华(婺州)、衢州、丽水(处州)、温州和上饶五个地区的吴语方言上,细致、广泛地进行取点、归纳、对比、解析,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素来重北轻南的吴语学界的空白。

一般认为南部吴语包含婺州(金华地区)、处衢(丽水、衢州、上饶地区)、瓯江(温州地区)三片。另有浙东台州片,南北语言特点兼具,难于轻下定论。三片之间差异显著,难以互通,即或同片,各方言亦自成体系,不可一概而论。南部吴语区是中国语言成分最复杂的几个地区之一,除占主导的吴语,各种汉语方言语言岛星罗棋布,致使一县之内各乡之间常无共同方言(如衢州),吴语各方言点之间亦难通话,总体情况错综复杂。

然而,综观各南部吴语方言,其近代发展道路或趋势却大同小异。笔者大体将其归纳为五点:1.古清浊对立趋于消失(表现为浊流弱化,阳调高化);2.尖团对立趋于消失(表现为韵腹i及介音j前的舌根音声母腭化);3.古代越语底层特征趋于消失(如全浊阴调声母ɓ、ɗ的清化);4.连读变调的简化及调形的简化;5.词汇向北方话(尤其是普通话)趋同,同时也受北部吴语的影响。总结起来,可以看出南部吴语正在消亡。因为,这些发展需要磨灭至今为止南部吴语之为南部吴语的独特之处,使之趋于非南部吴语化。当然,这一点另当别论。以上五点之中,前三点属于方言点之间可以互相比较发展状况的语音范畴。后两点受制于方言点自身完整的体系,难于比较。考虑前三点,笔者认为,至少温州话、常山话、永康话三种较大的方言集合了南部吴语最古老也是最能区别于北部吴语及其他汉语的特征。

温州话属于浙南瓯江片。一般认为温州是瓯越人最晚汉化也是吴语区最偏远的一个地区。温州话最典型的特征是完整保留有中古全浊声母以及入声字舒声韵。这两点在吴语中独一无二,在汉语整体中亦十分罕见。温州话(城区)不分尖团,古越语底层全浊阴调声母ɓ、ɗ发清音p、t,较多阳声韵字读阴声韵。总体来说,温州话既代表了吴语最古老的特征,又体现了较年轻的发展趋势。

常山话属于处衢片,位于浙西衢州地区,与江西吴语区上饶市比邻,地处偏远地带。常山话大体保留了全套强浊流,清浊对立明显,四声八调,阴高阳低,入声短促。在其他吴语方言中普遍消失的鼻音韵尾(如“三”、“山”)在常山话中多以鼻化元音的形式得到保留,与闽南话相类似。尖团部分区分(如“金”kiŋ1~“精”tsiŋ1对立,而“嬉”却读成sɿ1或ɕi1)。在其他吴语中多擦音化的古塞音较多保留(如“猪”ta1、“虫”tã2、“腹”pǝ7)。总体上,常山话在发展方式上与闽南话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代表了独立于多数吴语方言之外的古老一面。

永康话属于婺州片,地处浙江中部的丘陵地带。永康话以强浊流的形式完整保留全套清浊对立(这也是较多北部吴语的特点),四声八调,阴高阳低。永康话入声舒化,阴阳入声调形分别与阴阳上声调相同,故有单字入上两声合流的趋势(如上声“把”ɓa3与入声“八”ɓa7单字调形可相同,祗在连读变调时有区别)。保留全套尖团对立(如“经”kiŋ1~“精”ʨiŋ1对立,“牛”ŋjǝu2~“扭”ȵjǝu4对立,“虚”hy1~“书”ɕy1对立)。保留古越语全浊阴调塞音声母ɓ、ɗ(如“必”ɓjǝ7、“低”ɗie1)。

总体上,永康话集中了婺州片乃至丽水地区北部的各种古老特征。温州、常山、永康及其周围地区,分散于南部吴语区东南端、西端及中部,其间各方言现状错综复杂,然而,主要特征在三者身上皆能得到体现。(完)

本文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相关学术讨论,可以在本文下方留言。如需联系原作者,可以联系公众号“新葉吳聲”或由吴语君代为转达。

(全文完,欢迎在最下方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