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我所理解的“官渡之战”

我所理解的“官渡之战”【一】

江南伯虎2

所有的历史事件,它的真象只有一个,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却是千差万别。西方哲人有句很绝对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历史,本质上都是当代史!想想也是,每个人其实是站在自己认知的高点来省视历史事件,每一个解读都打上了当下人物个体的印记。这里,我对官渡之战的解读一定不是最终的结论,但我希望它是最有价值的探讨。你感觉到了启发,就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最想做到的。

尊重事实的理性视角,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养成以常识为依据的习惯,把崇尚科学的逻辑判断当作一种信仰。

这就是我认为的,一个想解读历史事件的思考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和操守。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中国人影响极大,许多国人对三国人物故事的认知,被深深打上了罗氏印记。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代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之一。其实也和赤壁之战一样,被"演义"化太严重,人们对许多事件的理解,与常理和事实不符。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是官渡之战一场大决战,使曹操击败了袁绍。从此袁绍一蹶不振,迅速落败,曹操凭借此战一统北方,成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事实其实与人们这样的认识不相符合。官渡之战远没有达到一战定乾坤的作用,它只是遏制住了袁氏集团意欲迅速击败曹操集团的企图。

官渡之战后,袁绍败退回黄河北岸,伤师而未失地,有损而未重创。此后近两年,至袁绍病逝期间,曹袁集团再没有发生过战争。可见袁绍家大业大、实力雄厚,以至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未敢乘胜追击。直到袁绍病逝,袁氏兄弟为继大位发生内讧,才使曹操有机可乘。等曹操历经艰辛大战,彻底清除了袁氏势力,这时离官渡之战已经过去七个年头了。

袁氏集团的落败,与灵魂人物袁绍的病逝息息相关。最直接的原因是继统之人未能安排妥当,导致袁尚与袁谭兄弟反目、大打出手。杀昏了头的袁谭竟联手曹操对付起自家兄弟。典型的引狼入室、自毁长城。

其二,罗氏三国和人们的普遍看法,都认为袁氏集团主动发起官渡决战,是袁绍狂妄自大、操之过急的结果。尤其对田丰、沮授的忠言劝进,不仅不听,而且以收监牢狱来对待忠臣良言,以堵视听。在人们的脑子里,袁绍袁本初就是个自视甚高、目光短浅、残害忠良之辈,其人的败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一个人只要能坚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可以对许多人和事保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我们先来看一看官渡之战发生前双方的局势。

当时曹操占据着黄河南岸的司州、兖州、豫州和徐州。袁绍占据着黄河北岸的冀州、并州、青州和幽州。双方各占四州之地,彼此犬牙交错。全国十三个州,曹袁两个集团就占据了三分之二。可见双方势力之强大。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2月。要知道,仅仅在官渡之战的前五年,195年时,曹氏集团也只占据着中央朝廷所在地司州。那时,袁绍是曹操的标准大哥,当年与吕布争夺兖州时,是袁绍派部下臧洪帮助曹操,挤走了吕布。可以说,没有袁绍的鼎力相助,那时与吕布争夺兖州时,曹操就输的底裤不乘了。就在官渡之战的前几年,袁绍都没把曹操当做自己的真正的对手。

但正是官渡之战的前五年,曹操的表现太优异了。在兖州借助袁大哥的帮助,曹操挤走了吕布,占据了整个兖州。这是曹操第一次以血与火的洗礼,拿下了整整一个州的地盘。

随后又兵指豫州,与袁术展开大战。失去了孙坚的袁术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豫州争夺战中,袁术一败再败,几无还手之力。最后袁术败走寿春,豫州被曹操收入版图。

驱逐了袁术之后,曹操亲领大军,千里奔袭,二战吕布于徐州。在刘关张三雄的相助下,擒获并斩首了吕布,徐州全境被曹操收入囊中。

官渡大战前夕,枭雄刘备突然叛曹,斩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自领徐州。曹操气得七窍生烟,再领大军千里奔袭。当场打的刘备找不着北,不仅夫妻失散,兄弟失踪,战神二弟关老爷被逼降曹。名满天下的刘皇叔有幸只身免死,投奔了袁绍。

看好了,曹操仅仅用了五年时间,打败了三个超一流的枭雄级人物:吕布、刘备、袁术,收获了兖、豫、徐三州。这一切,相信袁绍一定看在眼里,惊在心头。当年那个身边的小弟,而今逐渐的长成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要知道,在曹操降服兖、豫、徐三州的同时,袁绍也没闲着。有个叫公孙瓒的三国英雄,和袁绍大战了数年,最后被袁绍所灭。这个公孙瓒只是个比吕布、袁术、刘备低一级的枭雄,就这样袁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消灭了公孙瓒。对比之下,就知道曹操所收获的战绩有多么的傲人。如果再假以时日,说不准荆州、凉州、扬州还真的让曹操收服了。

看看当时的版图,袁氏集团的北面和东面已无土地整合,南边和西边已是曹操的天下。再看看曹操的版图,西边是凉州,南边是荆州和扬州,以曹操雄才大略,只要假以时日,整合这三州是迟早的事。

如果你是袁绍,你会给曹操时间吗?

公元199年,袁绍刚刚消灭了公孙瓒,便立即屯兵黎阳着手准备与曹操决战了。

袁绍这样做有错吗?我个人认为没有错误,而且势在必行。

此时曹操势头正盛,但整体实力不及袁绍。相信袁氏集团的人也看清了这一点,知道以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不要说去整合曹操,做强做大的曹操定然会主动来整合袁氏集团了。

当曹操亲领大军进击徐州,面对大兵压境,刘备只有向袁绍求援。此时,袁军已经向黎阳聚集,一场大战已是水到渠成。

当袁绍大军云集黄河边,既是对曹境形成威慑,又是给了刘备一个定心丸。只是袁绍万万没想到,从来能征贯战的刘备竟失败的这么快这么惨。

公元200年1月,曹操大兵压境,仅仅过了十几天,刘备就只身跑到袁绍处。让袁绍没来得及反应,如果刘备当时能在徐州坚守一段时间,曹袁争霸的结局可能会大不一样。

公元200年2月,看看时间,曹操刚从刘备手里拿下徐州,袁绍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便下令大将颜良为先锋渡过黄河,兵锋直指白马,官渡之战正式打响。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袁绍选择在这个时候与曹操决战,战略上时机上都没有错误。那种认为袁绍开打官渡决战是操之过急,我认为是犯了以结果来推断起因的错误。

袁绍官渡决战的败北,有其偶然性,并非必然失败。而且还有可打的时机把握和必须一战的紧迫性。我们不能因为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了,就盲目的否定袁绍的所有决策。通观全局,包括一些现有的资料,官渡之战在曹操偷袭乌巢之前,袁氏集团一直未犯大错,曹军一直被压迫着难以施展身手。袁氏集团也一直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普遍认为,袁绍主动发起官渡之战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呢?恐怕这又与罗氏三国有关。

在三国演义里,当袁氏集团讨论对曹操决战时,袁绍著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提出了不同建议。因为田丰深受袁绍重用,所以这事显得特别搏人眼球。

其实袁绍的谋士众多,任何一项重大决策有几个反对的,是再正常不过了。应该知道,袁绍手下大多数谋臣是赞成决战的。比如审配、逢纪、郭图、许攸、荀谌、辛评、陈琳等等。

记得年轻时,深为袁绍没有听信田丰、沮授的忠谏良言而深深的遗憾。为田丰、沮授的远见卓识,尤其是田丰的忠胆义胆景仰不已。总是把审配、逢纪、郭图、许攸看作是奸佞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历事丰富以后,看问题已很少那么简单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反对与曹操决战的田丰,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高见。田丰向袁绍的建议,史书和演义上都有记载。田丰是这样说的:“主公应凭藉山岭黄河之坚固,外联英雄豪杰,内行农耕以备战。可以挑选精锐,分兵奇袭,趁敌不备,轮番出战。敌援救右,我便攻其左;敌援救左,我便袭其右。以致敌军疲于奔命,民众难于安居乐业。用不了三年,我方可以不战而胜。”

今天再读这样的建言,总感觉把曹袁争霸当做儿戏了。这是典型的游击战术,所有的游击战术都只是消耗战,难以在短期内决胜对手。往往是实力较弱的一方愿意采用的方略。

如果袁绍真的采用这样的游击战术,不出三年,待曹操整合了荆州、凉州等,那时候的曹袁会实力翻转,战也就不用打了。兵强马壮、实力雄厚的曹氏大军一定会主动来整合袁氏集团。真到了这样的时候,面对大兵压境,袁绍还有什么优势可以和曹操一决雌雄!

当然也许历史上的田丰真正的建言,不是这般的如同儿戏。但苦于没有资料,我们只能以此为据。何况以当时的局势,我个人认为推导不出反对决战的充分理由。我们不能以结果来判定起始。历史不是一道数学题,历史是不可以重复的。

在罗氏三国和人们的印象中,田丰这个形象,一再的衬托出袁绍的目光短浅、心胸狭窄、难以容人。但事实果真这样吗?历史留下的资料显示,尽管田丰一再反对出大军决战,但大军出征前公告的名单上,田丰在袁氏集团的位置,依然十分靠前而且显赫。

田丰被捕下狱,人们想当然的认为是因为反对袁绍的决策,这样就是袁绍不能容人了。事实是,即使田丰一再反对出大军决战,袁绍依然信任田丰,并委以重任。田丰的被捕下狱,是因为他本人由于性格刚烈,竟然于大军誓师出征之时,拦在主帅袁绍的马前直谏。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都是严重触犯军法,必被斩首于当场的事。但袁绍依然没有当即正法,只是拿下大狱,事后再断。

史书和罗氏三国共同记载了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谋臣两段著名的对话。

孔融反对决战,认为“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

而赞成决战的荀彧发表了完全相反的见解。他认为“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四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至于颜良、文丑,匹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

孔融和荀彧这两段话,今天看来已经有了定论。但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失败者已没有机会书写史事了。留下的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假设一下,如果官渡之战的胜利者是袁绍,那么孔融的话会不会成为英明的预见?

我个人认为是很有可能的。把许攸、审配的名字换成郭嘉和荀彧也会一样适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官渡之战的战场情况。袁绍的大将颜良以先锋官渡过黄河,兵临与黎阳一水之隔的白马城。曹军守将刘延抵挡不住,向曹操求援。

曹操听取谋士荀攸的建言,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大军公开进军延津,暗地里今战神关云长急进至白马,杀了颜良一个措手不及。此战以颜良的人头,成就了关二爷的巨大声威。当然,声东击西战术的神效,如果不是关云长神速而奋勇的绝杀,其战果会大打折扣。

首战不利,文丑再领军进击白马。这次曹操采取的依然是奇谋。令士兵穿着百姓的服装,与老百姓混杂于大路上行进。当文丑领军川行在真假老百姓之间,化妆成老百姓的曹军突然暴起袭击,文丑损命。初战不利,袁军连折两阵,更连损两员大将。曹操的多谋善断不是吹的,曹军的百战神功更不是假的。加之有关公关战神相助,奇袭显示了奇效。

但战术上的胜利并不一定能改变战略上的结果。当袁军警觉以后,就再没给曹军机会了。毕竟袁军强大的实力摆在那里。

随着袁军主力渡过黄河,曹军放弃了在几座小城的抵抗,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曹操主动的放弃。对此我只想说持怀疑的态度。因为曹操是胜利的一方,作为失败者的袁绍一方,已伤失了话语权。因为白马、延津、乌巢几座小城的收获,意味着袁军主力在渡过黄河之后立住了阵脚。现在,袁军可以依托这几座小城,在官渡一线安营扎寨,与曹操对垒对攻了。

至此,袁军从黎阳开拔后,已向前推进了二百多里。史书上说这是曹操的主动退后,以增加袁军的补给线,使袁军的后勤出现困难。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不成立。

因为官渡已成了曹操都城许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而曹操如果有能力推进二百多里,打到袁绍的黎阳城下,袁绍会象现在的曹操一样被动。因为黎明一旦失守,袁绍的都城邺城便暴露在曹军的攻击之中,意味着袁绍危险了。

从官渡之战的结果来看,幸好不是曹军失败。也正因为袁绍失败了,他还可以退守黎阳城,局势并不危险,只不过丟失了先前的大好形势,又回到原点了。

在官渡一线,曹袁大军对垒了一百多天,你来我往都是局部性的对攻战。其实我个人认为,袁绍这时候仗打的很聪明,这就是田丰当初说的那种消耗战,而且是压迫着曹军打,曹操想不打了都不行。

这种战术其实打的就是财政和后勤。袁绍不仅军事实力雄厚,而且财大气粗。此时的曹操十分被动,被袁军压迫的气都喘不过来。不仅军事上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财政紧张,粮草不继。全军上下士气低落。曹操发布口令“鸡肋”,就是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形势的写照。

连曹操这样久经沙场的枭雄都毅志动摇了。他多次提出了撤军的想法,问计于诸多谋臣。他之所以犹豫,是曹操深知撤退的凶险,弄不好满盘皆输。

史书记载,当曹操心生动摇之际,是他的两个重要的谋士反对撤军,一个是荀彧,一个是贾诩。但史书只记录了他们反对撤军,却没有给出坚持下去的计划与策略。

粮食已供应不济了,官兵吃的越来越差,抱怨声渐渐大了起来。曹操深知这时候官兵吃不饱肚子的风险。于是假借反贪腐,曹操借后勤官的人头,暂时平息了官兵的怨气。但这只是暂时的,一旦真的断粮了,这战也就不用打了。

这就是火烧乌巢前,曹操大军所遭遇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雄才大略的曹操已束手无策。

在面临断粮的前三天,曹操坐镇后方的荀彧写了封催粮的信。不幸的是,连人带信落入袁军手里。但万幸的是,这封信落入了许攸的手里。而袁绍的谋士许攸,此时正遇到了人生的一大困境,面对着手里信,他怦然心动了。

此时,许攸正遇到一个令他烦心的事。他的老对头审配如今坐镇大后方,凭借着手里的权力,抓了许攸的家人,以贪污罪名关进大牢,并上报到袁绍那里。

尽管袁绍以大局为重,没有张扬此事但许攸心虚啊。现在是大敌当前,袁绍不追究正常,但大战之后此事终将处理。何况审配越来越受袁绍重视,相形之下,自己正渐受冷落。前一阵,许攸向袁绍献计,拟组织一支精锐,奔袭许都,能拿下许都更好,拿不下也要把汉献帝带来。也许袁绍觉得此事过于奇幻,没有采纳。

之前,许攸已感觉到了冷落,现在他更感觉到了危机。

看着手里的信,许攸知道,把它交给袁绍,自己只是行使了一个部下的义务。有奖,但不会很重。但对曹操就不一样了,这事可以说是挽救了曹操的败势,改变了战场上的整个局势。

这等于是救了曹操,与曹操有恩。

许攸了解曹操这个当年的发小,何况曹操一向宣称,赏罚分明,知恩图报。立此奇功,一定会受到曹操的重重嘉奖,升官进爵。

许攸藏好此信,在夜色的掩护下出了营寨。此时他脑子里孕育了一个更大的礼物,投奔曹营。

历史常常次偶然的情形,引发了乾坤大挪移。官渡决战的形势,在夜色中不为人觉察的逆转了。

人们普遍以为许攸告诉曹操的是,袁军的粮库在乌巢。你想想,曹操的情报人员连袁军的粮库在哪都不知道,这可能吗?常识告诉我们,许攸告诉曹操的应该是:今晚的口令;乌巢的备守情况、兵员人数与部局;乌巢方圆数十里的据点和哨所情况,尤其可能的是当晚一支部队增援或调防,正好可以冒充袁军直接挺进乌巢。

人们可能以为曹操一听后就会大喜过望。其实你要是站在纷乱的战局中,站在曹操的角度看这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要知道,曹操曾经被诈降之计所伤,差点丟了身家性命。

那是在兖州与吕布大战,当时的濮阳城下,城中田氏派人联络曹操,约定开城门里迎外合,共击吕布。当年的曹操没能识破这诈降计谋,进入濮阳城里的埋伏圈,差点丟了性命。现在,如果你是曹操,你是怀疑诈降呢?还是选择相信许攸?

此时的曹操是拿不定主意了。

要知道,许攸到来时已是夜间,这口令第二天就失效了。何况天亮后肯定会发现许攸不见了,袁绍一定会加强防备。机会转瞬即逝。

于是曹操问贾诩的意见。史书上记录贾诩只淡淡的说了一句话,就是开战以来,我们打仗只求一个稳字,以致处处被动,是到了应该用险招的时候了。

其实我觉得,既然曹操的信已被袁绍截获,曹操的困境已经完全暴露,袁绍没有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只需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耗死曹军,不战而胜,根本没必要施这诈降之计。

于是曹操立刻聚集五千精锐,亲自率领精锐,潜行乌巢而去。

注意了,在这战况幽明不定,迷雾重重,但又特别关键的关口,曹操将生死置之度外。曹操的狠决果敢和袁绍的四平八稳形成鲜明的对照。关键时刻,这两个主帅的性格特质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乌巢被袭的消息传来,袁绍的决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以郭图为首的一群人主张全力冲击曹军大营,而以张郃、高览为首的一群人则主张全力救乌巢。

其实在我们今天以“事后诸葛”的眼光看来,无论是选择全力与曹军决战,还是选择全力救乌巢,最好能全歼来犯之敌,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对策。但历史就是如此的诡异,袁绍偏偏选择了一个最差的行动方式。他下令主张全力救乌巢的张郃、高览,领兵两万去进攻曹军,而只派了两千兵力去救援乌巢。其结果是乌巢未能救援,而决战也毫无进展。

至此官渡决战的结局已经没有悬念了。

即使在这样的时候,袁绍的部下也没有凝聚力量,共渡难关,而是各自打起了小九九。为了自己事后不被问责,什么坑爹的事都做的出来了。

郭图因为自己力主进攻曹营,担心事后被问责,间接促成了张郃投降曹操。因为张郃与郭图关系很好,而且张郃本来就反对进攻曹营,加之袁绍派给自己的兵力太少。要决战也至少要有决胜的兵力才行啊。

张郃预感情况不妙,于是临出发前问计于郭图。张郃对老朋友还是知道的,敬此人是个足智多谋之士。但足智多谋用在歪门邪道上,也可以空前绝后的坑爹。

郭图自然看的比张郃还清楚,他虽主张决战,但那是倾全军之力一战定乾坤,靠这区区两万兵力如何决胜?但因为自己力主进攻曹营,如果失败了自己是要承担责任的。人总是很自私,何况郭图还有个绝顶聪明的大脑。他知道如果因为非战之事而导致的失败,自己是不会担责的。于是,他只对张郃淡淡的说了一句话:此战万难取胜,将军你恐怕要为全军决战的失败担责!

这是在威胁张郃,因为张郃是新降之将,有大将之才,但在袁绍内部没有根基。一旦要担责,无人保佑。

张邻、高览帶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上阵了。结果是一战未打,直接投降了曹操。

官渡之战,袁军的崩溃仿佛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当张邻率众投降曹操的消息传来,袁绍的精神被摧跨了。他意识到再这样在官渡呆着有多危险。史书记载,他甩掉大部队,连夜在八百骑的护卫下渡过黄河,逃回邺城。其余数万袁军群龙无首,全投降了曹操。

官渡之战,如此结果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因素。就其偶然性而言,曹操写给荀彧的那封催粮信,如果不是落在许攸的手里,哪怕就是正常送达,或者让别人获得,其结果会大不相同。如果审配在大后方能克制一下,没有给他的老对手许攸使手脚,许攸也不会向曹操献乌巢之策。也难怪,袁绍回到邺城就免了审配的职务。说明袁绍看的很清楚,官渡一战所以功败垂成,结点就是此事。

偶然性真的很多,拣几件重要的事说说。之所以袁绍急于选择决战,从地图上看,袁绍在击败了公孙瓒之后,周边除了曹操再没有可威胁其地位的势力。曹操就不一样了,曹操虽然同样拥有四州之地,但东边、北边有袁绍,西边有马腾、韩邃,南边有刘表、孙策,典型的四战之地。曹袁大战之际,任谁向曹操背后插刀,曹操立刻就全面崩盘。

但偶然性就在这里,西边的马腾、韩邃没任何动静。扬州的孙策,已引领大军屯在长江南岸,随时准备过江兵袭许都。但奇迹的是,名震天下的小霸王,竟莫名其妙的被三个无名之辈刺杀掉了。

平时风平浪静的荆州,偏偏在这个时候,有个叫张羡的人率三郡之众反叛刘表,整个官渡之战期间,刘表与张羡打的不可开交。等刘表镇压了三郡之乱,官渡之战也结束了。

还有一件事值得在这里说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一线相持不下,袁绍请刘备去荆州说动刘表,南北夹击曹操。可惜,刘备刚到荆州不久,官渡之战以袁绍失败结束了。如果官渡之战,袁绍败的不要这么快,不说耗死曹军,刘表一旦挥师北上,抢夺起胜利果实,曹操想对付袁绍与刘表的南北夹击,简直是天方夜谭。

因为历史只遵循着一条路径,如果是偶然的,那么这个唯一的偶然其实就成了必然。其他所有的偶然必然也就不成立了。

我们可以假设那封催粮信没有落在许攸的手里吗?我们可以假设审配以大局为重,暂时放下了对许攸家人的处罚吗?我们可以假设袁绍听从郭图的话,亲率全军与曹军决一死战吗?或是听从张邻、高览的主意,全力增援乌巢,全歼来犯之敌?如果这样,官渡之战还是历史上的那个结果吗?

整个官渡决战,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曹军打的极其艰难。但是对一次机会的精准把握,就满血复活了。高手对决,一次失误就足以致命,一次机会就足以致胜。

曹操的多谋善断,对决袁绍的多谋少断;曹操的勇毅狠决,对决袁绍的四平八稳、缓慢迟疑。其结局也是早已注定了。这也可以说是官渡决战,曹胜袁败的必然性原因。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