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述)学龄前儿童可以不学“数学”,但...
(承上述)学龄前儿童可以不学“数学”,但不能不训练“数学思维”!像1+1=2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教很多遍吗?殊不知,孩子的认知水平远没有达到成人水平,他们也并非不用心,而是“硬件”条件发展规律就是如此。皮亚杰将儿童发展认知分为四个阶段:0-2岁左右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左右为前运算阶段,7-12岁左右为具体运算阶段,12岁及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数学本身较为抽象,学龄前儿童还处在前运算阶段,从具象到抽象过渡的思维还没有建立和培养起来,甚至对数字的感知、对空间的概念都没有完全具备。即便要求孩子在五分钟学会3+5=8,但孩子也不过是靠记忆完成的。这样机械的学习数学,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为将来数学学习的绊脚石。难不成6岁以前孩子就不接触数学了?当然不是。低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内容对孩子进行灌输式培养。在不适合学习“数学”的阶段,“数学思维”的培养就尤为重要。相比数学学习而言,数学思维的学习不是抽象的、概念性的,而是更加具象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数学思维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认知和兴趣,而不是学习数学知识。一旦把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建立起来,那么就等于数学学习成功了一半。大部分数学学得不好的孩子,都是因为在早期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抵触和畏难情绪,导致孩子对数学失去兴趣。而如果在学龄前阶段,我们能够用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方式让孩子认识数学、接触数学,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不仅能够提升孩子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发挥无穷的正向作用。:我也想教孩子,想帮孩子建立数学思维,但是有时候很简单的问题,孩子就是不明白,我一着急就想发脾气。我发脾气孩子就更学不下去了,这该怎么办呢?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许多父母小时候接受数学教育的方式就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所以我们顺理成章的认为孩子这样学也可以。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挫败感,有经历的家长现在应该还会记忆犹新。数学思维的训练,孩子们不需要死记硬背口诀和公式,更多的是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拼一拼、猜一猜这些学龄前儿童力所能及的行为认知方式来进行。可以为孩子准备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绘本、自己动手的数学实践、数学闯关游戏和动画视频以及数学教具等,通过手到、眼到、心到三位一体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逐渐完成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