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大佐的能力如何?当上都不是一般人,击毙一个便左右战局

在《亮剑》一剧中,日军大佐坂田信哲,率领着坂田联队,接连击败了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等各路中国军队,战绩不俗。如果不是遇上了李云龙的新一团,这支部队恐怕很难被打败。

从书中这些描写来看,坂田联队的军事实力都十分强悍,要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军队的实力强上不少。

坂田大佐作为联队长,统领这么一支部队就可以打败《亮剑》中的许多强手,其军事素养自然不可小觑。但是《亮剑》毕竟只是文学小说,在真实历史中,日军“大佐”的实力又是如何呢?他们都是联队长一级的长官吗?

一、 “大佐”的“养成”

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日本军队还属于旧式军队,军衔制度与清朝大致相当,本来没什么意外的话,这一军衔制度还会一直延续下去。但是在1853年,美国用强大武力逼迫日本开启了国门,迫使日本开启西化进程。也就是从那时起,日本决定效仿欧美国家,改良军制,组建西式部队。

改革最开始,日本选调了一万军队作为改革试点,试行西方军制。这时,日本政府还处于相对保守阶段,并没有将西方军制进行大规模推广。在十余年改革试点之后,日本政府才充分认识到改革军制重要性,决定要在全军统一推行军制改革,实行将佐等级制度,正式颁布军衔等级名称。

在这一次改革中,日本政府将军官划分为三等九级,每一等自左到右依次递减,分别是:

将官:大将、中将、少将、

佐官:大佐、中佐、少佐

尉官:大尉、中尉、少尉

在东亚文化圈中,“佐”的意思向来有辅佐的意思,放在军中就是“副官”的意思。从上述的军衔制度中我们可以知道,“大佐”属于日军军官的中上层,仅次于将官,再结合“佐”的特殊含义,我们可以判定“大佐”这一等级是被当成将官的“助手”而设立的。

日本在设立军衔制度的同时,也制定了极其严密的晋升制度。那么如果一个普通日本人想要当上大佐,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这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得入读日本陆军幼年学校,在其中接受为期三年的军事教育之后,还得参加全国统一的军事考核,考进陆军士官学校。而只有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在经过部队实习之后,才有资格报考陆军大学。

在那一时期,大部分日军大佐都是接受过多年军事教育的陆军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说,一个普通日本民众如果不能考上陆军大学,成为该大学的毕业生,几乎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大佐的。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考上陆军大学就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大佐。即使是陆军大学的毕业生,也得具备强大的军事素养,才能从同样有优秀的同僚中脱颖而出。因此,每一名大佐的“养成”都不容易,这也意味着每位大佐都将身负“重任”。

二、位高权重的“大佐”

按照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所创新的军衔制,大佐仅次于将官。那么通过这一等级分布判断,大佐的级别相当于中国军队中的“上校”或者“大校”,职位等级相当高。

而且不光光是级别高,大佐在日本军中所担任的职务也十分重要。在当时,一名大佐可以担任的职务包含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等等要职,可谓是 “位高权重”。

在这三个职务中,联队长一职是大佐所能担任的最低职务,也是最常见的职务,大概相当于中国军队中的“团长”到“旅长”一职。旅团参谋长则相当于中国军制中的“师长”一职,而师团参谋长则是大佐所能担任的最高职务,在军中作为中将师团长的助手,可以等同于“准将”。

如果有哪一位大佐担任了师团参谋长这一职务,基本就可以将其视为一名将官的候选人员。

因此,大佐这一军衔在日本军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可以担任的职务地位高低跨度也很大,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般而言,能晋升到大佐这一级别的人物,在日本军中已经经过长时间历练,每个人的实力都不可小觑。

例如在《亮剑》一剧中虚构的日军大佐坂田信哲,实力就相当强悍。

三、拥有强悍实力的“大佐”

作为一部较为经典的抗战文学,《亮剑》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人物与事件在历史上基本都有原型,可信度较高。关于坂田信哲此人,剧中并没有太多的正面描述,但是从旁人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坂田以及其率领的坂田联队都十分“能打”。

据剧中所描述,坂田联队在忻口会战中打垮了国民党中央军的两个师,更是在云岭反扫荡中重创了八路军独立团,甚至还和剧中的孔捷交过手,导致孔捷的搭班李文英政委因此阵亡。另外,坂田联队在与楚云飞进行作战时,也取得了极大战果,在一个小时内重创楚云飞所部,如果不是楚云选择撤退,这一部分国军很有可能要全军覆没。

与坂田大佐相辅相成的,也是日军的联队实力。

一般来说,日军一个联队大概有3000人左右,在抗战时期,相当于中国军队三个团左右的兵力。并且在那一时期,日军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都要比中国军队要强,所以日军一个联队的实力是要比中国三个团的实力还要强悍的。这也是为什么楚云飞麾下的国军精锐部队,在遇到坂田联队后却只能仓皇撤退的原因所在。

与《亮剑》所展现的一样,在真实的历史中,日军大佐能力确实都很强,水平也很高,不仅仅可以作为数千人的精锐部队的指挥官,还可以作为高级将官的辅助,为一支军团制定作战计划。

在抗日战场上,日军中较为出名的一位“大佐”就是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板垣征四郎。在九一八事变中,他作为关东军的高级参谋,为关东军制定了入侵东北的计划,以一万人挑战东北军20余万人,并最终成功占领中国东北。在1937年,他更是以半个师团的力量,击溃了中国方面30多个师,从而攻占了山西。

但即便日军联队长如此强悍,却也逃不过败亡的结局。据统计,在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击毙了日军83个大佐。每一个日军大佐的阵亡,都会对战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1942年的仙霞岭之战中,日军部队的指挥官龟田大佐,就被中国军队一发炮弹击中。当场身亡,而在龟田死后,日军顿时失去了作战的勇气,被中国军队击溃。这一情形与《亮剑》中所描述的坂田大佐结局差不多,当时李云龙率领新一团与坂田联队作战,也是一发炮弹击中了坂田的指挥部,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不可否认,日军中大部分军官都接受过完整的军事教育,具备良好的军事素养,个人军事指挥能力当然不可小觑。但是他们并非是为了民族大义而战,而是为了侵略他国,他们从参加战争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工具”,失去了基本的人性。

在战场上,这些大佐所率领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很强悍,最开始时也取得了不少战果,但是在中国军民的英勇反击下,最终这些所谓的大佐也只能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殉葬品。

再优秀的人,如果不服务于正义,不顺应时代的洪流,注定只能随风而逝,不得青史留名。

文/乐宇

参考资料:《日军编制和军衔汉译比较研究》,金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