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仰山验方
内服方
一、麒麟散
组成:血竭 炙乳香 炙没药 制锦纹 地鳖虫 红花 当归尾 黄麻炭 参三七 煅自然铜 雄黄 辰砂 冰片
研制:共为细末。
服用:每日用温开水送服1~2g。伤在上肢饭后服,伤在下肢饭前服,尤以晚饭前后服为宜。
功效:散瘀生新,理伤续断。
主治:一切损伤,诸凡骨折,脱臼,伤筋等。
方解:血竭又名麒麟竭,为散瘀血,生新血要药,主治“内伤血聚,金疮折跌”等(《本草备要》),故用为君药,由此处方定名亦称“麒麟散”。但血竭专主血分,佐乳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本草纲目》),散瘀活血而能推陈致新。地鳖,三七,红花,归尾亦化瘀,理伤,破积通络之功。大黄用制锦纹,说明本方并非峻攻,而属缓行,因为伤损血瘀难以药后即祛,宜渐除方得清彻。煅自然铜散瘀血。续筋骨,雄黄解瘀毒,消肿散积,又能化积血为水以得消散,辰砂能通血脉安神定志,冰片则走窜,引药入达伤处。黄麻炭甚少应用,《本草纲目》说:“破血,通小便”,并引《王仲勉经验方》的“跌仆折伤疼痛接骨方,黄麻烧炭,头发炭(各)30g,乳香五钱为末,每服9g,温酒下立效。”苏颂则说:“根及叶捣汁服,治挝打瘀血,心腹满气短及腕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可见黄麻实为治伤良药。惜乎药肆往往不备,石氏则用苎麻根代替,苎麻根亦有凉血止痛之功。
综观全方,药力较雄而药性平和。因此,后来疗效卓著。病轻者单用即可,重伤则宜先合汤药共用。原服法伤在上肢饭后服,伤在下肢饭前服为承前贤用药法。《袖珍方》治折伤接骨用地鳖,煅自然铜两味为末,“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二、新伤续断汤
组方:当归 地鳖虫 炙乳香 炙没药 煅自然铜 丹参 骨碎补 泽兰叶 延胡索 苏木 川续断 桑枝 桃仁
服法:水煎温服,每日1帖。
功效:活血化瘀,续断生新。
主治:一切新伤瘀阻或筋骨折断等。
方解:该方称新伤续断,顾名思义,凡是一切新伤或筋骨折断,俱可用之。跌打损伤多因皮肉筋骨受损引起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筋伤骨损。临床上常见有早期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大都见有局部肿胀,青紫等瘀阻现象;辩证多属血瘀气滞。筋脉阻塞;治当活血化瘀,续断生新。
本方紧紧抓住跌扑新伤之病机,以气血立论,根据石氏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治疗原则,也就是以活血祛除瘀阻为先,所谓“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筋脉难利,折骨难合。”故石氏一方面以当归,地鳖,桃仁,泽兰,苏木,丹参,没药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另一方面用乳香,延胡等血中之气药,活血祛瘀,理气止痛,而助动血行;更用骨碎补,川断,煅自然铜,桑枝等散瘀血,利关节,续伤断,从而使唤新血生长,筋脉通畅,折骨续合,体现了临床用药抓主症,预变化的治病思想。
三、牛蒡子汤
组方:牛蒡子 僵蚕 白蒺藜 独活 秦艽 白芷 半夏 桑枝
服法:每日1帖,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
功效:祛风豁痰通络。
主治:风寒痰湿入络,周身或四肢,颈项等部骨节酸痛,活动牵强。
方解:石氏认为,伤科疾病,无论病位在经络,皮肉,筋骨,其发病机理以及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总离不开气血。同时,石氏非常重视兼邪的治疗。兼邪或由损伤起因,或因积劳引发。损伤日久,气血不畅,津液运行受阻,会导致痰结湿滞;骨气血已先亏于内,此时如风寒湿邪乘隙入络,则气血浊逆不畅,以致津液凝聚成疾,百态变出。诚如《本草纲目》所言:“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经络则麻木酸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挚痛,手足牵制隐痛。”石氏独重从痰湿角度论治伤科疾病,特别是迁延日久的疾患,行散通结豁痰之法就成为石氏的基本治则之一,并形成了典型代表方剂牛蒡子汤,在治疗此类疾病中可谓独树一帜。
方中牛蒡子,性凉,味辛苦,祛痰除风,消肿化毒,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药品化义》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本事方》曰其“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膝……”。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为厥阴肝经之药,《本草纲目》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本草思辨录》曰其“治湿胜之风痰……却痰湿散肝风”。两味合用,宣滞破结,善搜筋络顽疾浊邪,是为主药。助以秦艽之辛寒,独活之辛温,舒筋和血,通达周身,透阳明之温热,理少阴之伏风。更伍用白芷之辛温,芳香通窍,活血破瘀,化湿排脓而生新;半夏之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而和胃。配以白蒺藜之辛温,疏肝风,引气血且散瘀结。桑枝功能养筋透络,祛风湿而利关节。全方以辛取胜,宣达气血,开破痰结,疏肝宣肺,导其壅滞;寒温兼用,温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风逐湿之力尤捷,从而使痰湿去,筋骨健。
四、接骨片
组方:参三七 煅自然铜 地鳖虫 广地龙 朱砂 乳香 没药 骨碎补 苏木 川续断 冰片 杜红花 儿茶 全当归 降香 血竭
研制:由黄浦区中医医院石氏伤科研究室与制剂室研制而成。
服法: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4片,儿童减片,以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功效:活血化瘀,续骨息痛。
主治:跌扑闪挫所致的骨折,伤筋等症。对有移位的骨折需经医生复位后可服用。
方解:祖国医学治疗骨伤之病,不但有丰富多样的外治方法。而且非常善于运用内服药物进行治疗,起到消肿止痛,接骨愈伤的良好作用。《医宗金鉴》曾深刻地论述到:“跌打损伤之证。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夫皮不破而内损者,多有瘀血,破肉伤月国 ,每致亡血过多。两者治法不同,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更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必逐去瘀血,和荣止痛,然后调养气血,自无不效。”所以,虽然治疗上复位,固定不可少,但“结者散之,滞者导之”,活血化瘀,行气消肿,续骨息痛,兼以调养等内治之法往往会使骨伤尽快康复。
石氏根据“肢体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之理论,认为瘀血停滞,经络不通是跌扑伤损产生肿胀疼痛的主要原因。所谓“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因此石氏接骨片组方重点突出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方中川断,地鳖,苏木,红花,没药,当归,血竭等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配以冰片,降香,乳香等辛香走窜之品,通透经络而行其血脉,瘀久必有伏热,故用地龙,朱砂。儿茶等清热通络,以清除瘀热,通其血道;更用煅自然铜,骨碎补,川断等继伤断,接骨伤。从而使瘀去、新生、骨合、筋续,充分体现了“跌打损伤之证,专从血论”的指导思想。
五、痰瘀阻络汤
组方:牛蒡子 地鳖虫 僵蚕 独活 白芷 半复 丹参 制南星 白蒺藜
功效:豁痰逐瘀,祛风通络。
主治:痰瘀阻络型,增生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术后关节粘连症,滑囊炎等病症。
用法:每日1帖,水煎2次。每次煎约150ml药液温服。
方解:术后关节粘连症,增生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滑囊炎等骨伤之疾,从中医病机分析,大多属“痰瘀阻络”范围,石氏从痰瘀相关理论出发,认为“瘀能转化为痰水,痰水亦能转化为瘀。”诚如《素问·调经论》所言:“孙络水益,则经有留血”,《灵枢.制节真邪篇》这样论述:“津液内服,乃下流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赵趋不能,此病荣然有水。”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从瘀血化痰的病理过程阐述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时,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血证论》则更明确指出:“瘀血化水,亦为水肿。”“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等。
因此石氏运用此方,意在紧扣病机,化其痰瘀。该方药虽九味,但组方严谨,简洁。其中牛蒡子祛痰消肿,通舒十二经络,地鳖虫逐瘀破结通络。《本草经疏》曰:“无瘀血停留者不宜用。”两者合用,宣滞破结,善搜经络顽痰宿瘀,为主药。佐以僵蚕化痰散结而和气血,助以丹参之微寒,独活之辛温,和血舒筋,透达阳明,疏利少阴,更伍白芷之辛温,芳香通窍,化瘀排脓而生新。南星,半夏之辛温,燥湿化痰,消瘀散肿。复合以白蒺藜之辛温,疏肝风,行气血且散瘀血,全方综合功效,重在开破痰瘀,导其结滞,宣达气血,通利关节。
六、骨密灵
组方:黄芪 党参 丹参 鹿角粉 河车粉 巴戟肉 附子 苁蓉 菟丝子 骨碎补 萆(艹解)xie 杜仲
研制:黄浦区中医医院石氏伤科研究室与制剂室 研制而成,系深褐色口服液,每支10毫升。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10ml。
功效:益肾补精,强壮筋骨。
主治:肾虚骨痿,腰背酸痛,筋骨疲软,不能起动等骨质疏松之症。
方解:骨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它构成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持,运动和保住内脏的功能。骨是活的组织,终身不断地吸收和形成。若骨的形成多,骨的吸收多,骨的转化就快;若骨吸收超过形成,则会造成骨组织减少,而形成今之称谓的骨质疏松症。石氏伤科在吸取各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历经几代人的总结探索,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有着长期深入的临床实践经验,并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认为肾主骨,骨质疏松症正如《内经》所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精而藏之,故身体重,行为不正……”石氏遵循前人之见,重视补肾作为临床治疗的根本大法,同时从人体藏象整体出发,认为调节其它脏腑功能对治疗骨质疏松症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肺主身“宗气”,通过宣发肃降布散濡润周身肌肤骨络;从气血关系而言,气生血,肺充沛,肝血有源,肾之气阴得以滋养;从五行生g方面考虑,金生水,肺气盈盛,肾水则有生养之母。由此,石氏相当注重采用补肺益气之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地运用了中医“隔一而治”的治疗理论,体现了石氏的论治特色。所谓补肺气即益脾气,以使脾胃健运,气血生化,上可增益宗气之源,下则充补后天之本,从而肾精骨髓得以调养;又肝主筋,藏血,“乙葵同源”,养肝血即是补阴精,以使骨正筋柔,关节能利。
石氏骨密灵正是着重从益气补肾壮阳这一指导思想进行论治。方中以黄芪,党参健脾益气,以促进生化之源;配以附子,巴戟肉等补肾壮阳;更用鹿角粉,河车粉填补精血。萆xie,杜仲,苁蓉,菟丝子,骨碎补等固本补骨,以治肾虚骨痿不能起动之症,取金钢丸之意;并用丹参之品,取其功同四物之用。此方侧治疗阳虚型的骨质疏松症,体现了石氏壮阳毋忘求阴的论治原则,始终把握住益肺胃之气,充盈宗气,生化气血这一要点,从而使肝肾得以滋养,后天得以补给,骨骼代谢得以改善,以达到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之目的。
七、温经强腰汤
组方:麻黄 桂枝 红花 细辛 白芷 狗脊 地龙 青皮 制川乌 制川草 橘皮 泽漆 威灵仙
功效:温经强腰,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闭塞型腰腿痛。包括急性损伤腰痛,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研制:由黄浦区中医医院石氏伤科研究室与制剂室研制而成,每瓶500ml。
服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35ml。
方解:腰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推行的通道。《灵枢·经脉》说:“膀胱是太阳之脉。”《景岳全书》则更有发挥,言:“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藏则属肾气,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石氏根据风寒闭塞型腰痛之特点,研制温经强腰汤,专治风寒闭塞型腰痛,颇有实效。
石氏认为该类腰痛,主要是由于太阳经脉被风寒所袭,而致腰部疼痛板滞,遇寒则甚,活动爱牵制,正如《素问·刺腰痛篇》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石氏说,“太阳经脉有敷畅阳气的作用,其气向外,故主表而又主开。太阳之脉上达风府,下抵腰肾,有赖于肾督之阳气。”《灵枢·本藏篇》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说明腰肾具有人体水脏,水腑,水道的气化功能,敷布津气,充养体表,起到既滋润而又温熙的双重作用。石氏认为:若人体肾气不足,营卫又虚,风寒之邪最易侵袭太阳经脉,导致其经脉闭塞,便会引起腰痛之证。
故石氏用药取太阳伤寒主方麻黄汤之意,用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开启腠理,桂枝通阳解肌,助麻黄之力;又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理,用制川草乌易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引太阳督脉之阳气;用肾经表药之细辛。辅佐其间,从里及外,以祛逐风寒之邪。风为百病之长。寒主收敛,风寒凝滞,则经脉闭阻,血气不行,故用通行十二经脉之威灵仙。辛散之白芷,通络之地龙等引散之,用红花,泽漆等活血通利之;并辅以青陈皮行气血,狗脊固其肾,从而达到温通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充分体现了石氏伤科理伤治病注重兼邪的基本原则。
八、逐痰通络汤
组方:牛蒡子 白僵蚕 白芥子 炙地龙 泽漆 制南星 金雀根 丹参 全当归 川牛膝 生甘草
研制:由黄浦区中医医院石氏伤科研究室与剂室研制而成,每瓶500ml。
服法:摇匀口服,每日2次,2次35ml。
功效:逐痰利水,通络消肿。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筋络牵挛等症。
方解: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主要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病变,再加某种外因,如外伤,慢性劳损,以及受寒湿等因素综合的结果,而使腰椎间盘纤维环发生破裂,以致髓核突出。成年及壮年时期,丧失髓核的含水量高,膨胀性大,纤维环一旦破裂,髓核即因压力大而突出;老年后髓核脱水,膨胀力减小,虽纤维环破裂,髓核多不突出。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次重复地轻微腰部损伤,如提举重物及经常弯腰活动时,对椎间盘可产生唧筒式的挤压作用,这些轻微的损伤不断的作用于椎间盘,即可由量变到质变,也可使纤维环遭到退行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腰部外伤,更易造成纤维环的破裂而发病。不少的腰椎间盘突出者,既无外伤史,也无劳损史,只因受寒湿而发病。寒湿可使小血管收缩和肌肉痉挛,两者都可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肌肉紧张或痉挛,可增加对间盘的压力,这对已变性的间盘,可以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因而可发生间盘突出。在临床上也可见于只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发生本病者,这是由于肌肉缺乏适当的松驰,增加了对椎间盘的压力,而使唤变性的间盘发生突出。纤维环在后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达到腰5骶1平面时其宽度显著变小,特别是两侧更为薄弱,同时下腰部是遭受扭伤,劳损和压迫最大的部位,这就更易使髓核自两侧向后突出。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很早就有叙述,如《素问·刺腰痛篇》中说:“衡络之脉 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也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以上均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这与西医所说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基本相似,中医称之谓“腰腿痛”或“腰痛连膝”等。
石氏伤科根据祖国医学整体观念之理论,以祖传之要方牛蒡子汤为基础,结合辨病与辨证之特点,研制成逐痰通络汤,专治急性期痰瘀阻络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疗效颇佳。方中牛蒡子具有豁痰消肿,通十二经络之效,白僵蚕具有化痰散结之功,两者配伍为君药;配以白芥子化痰理气,以去除皮里膜外之气血凝滞聚积之痰;加以泽漆,金雀根,化痰消瘀利水祛风,更用制南星以加强本方化痰解痉之功;同时以丹参、当归、川牛膝、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强腰。全方重在逐痰利水,通络消肿,以期使神经根水肿消失,椎间盘突出症痊愈。
外用药
一、三色敷药
组方:紫荆皮 黄金子 全当归 西赤芍 大丹参 怀牛膝 片姜黄 五加皮 宣木瓜 西羌活 川活 独活 香白芷 威灵仙 天花粉 青防风 木防己 川抚芎 左秦艽 连翘壳 生甘草 番木鳖
研制: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
用法: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cm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到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方解:方中的主药是紫荆皮,黄金子,用量明显重于其他药物。紫荆皮苦平,善于活血消肿,又能解毒。《本草述》说紫荆皮“活血,解毒,功能并奏”,《本草纲目》为它立的别称就叫“内消”,今用治损伤,活血消肿又解瘀毒,颇为得当。黄金子味辛苦性温,能温经散瘀,行气除痰,祛风止痛。《本草纲目拾遗》说:“杖疮起疔甲,(黄金子)焙干为末,搽之即开,不用刀刮。”杖疮,古代杖邢后皮破,其下积瘀为患。“起疔甲”,似属肌肤溃而表皮结血痂,脓痂的痂盖,它将使其深层郁瘀肉腐,所以要用刀刮除开的治疗方法,黄金子为末外用,可不用刀刮而去疔甲,促进杖疮得愈少痕,就是因为它有行气活血化瘀结的功效。石氏以两味合用为君,消散瘀结而得肿退痛止之功。余则为活血化瘀或祛风通络的药物,互为辅佐以增药效,并使本方可用于损伤的各个时期。番木鳖一味是四十年代后期增入的,更添止痛之力。
三色敷药作为治疗损伤的敷药的另一个特点是药性偏温,不同于多数敷药偏于凉性,血本喜温而恶寒,温能运化散瘀,所以既可用于损伤后各个时期,也可治陈伤及寒湿痹痛。损伤初起积瘀易于化热,则方中有紫荆皮,天花粉,连翘能凉血解毒,紫荆皮既能治痈肿,当可预防瘀血化热成毒。从总体上来说全方偏温,须增其凉血清热的功效,可在桑皮纸上局部加用一薄层三黄膏,这是石氏惯用的方法。
二、三黄膏
组方:大黄 黄苓 黄柏 东丹 熟石膏
研制:各为细末,和匀,凡士林调成软膏。
用法: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的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摊薄层后敷贴患处,亦可摊于丹层纱布上(类似凡士林纱布),依所需要剪一小块贴患处,其外再用三色敷药。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
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xin热作痛。亦可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方解:石氏有三黄散,即大黄,黄芩,黄柏三味,研细为末。用蜜或菊花水调敷患处,专用于退红肿,消热毒,治痈疽初起,红发热作痛。损伤以后瘀阻化热,局部红肿青紫发热亦可应用。大黄泻热毒,破积滞,又能行瘀血,历来除了内服外,亦用于外治。黄芩泻实火,除湿热,亦可外用。《梅师集验方》黄芩杵末水调,敷治火丹。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近代有用黄柏磨粉调如泥状涂贴以治打仆挫筋的。因此三黄合用清热解毒,祛瘀破积,相得益彰,用于损伤初起有行瘀血,消瘀热,解瘀毒之功,若与活血化瘀之剂如三色敷药合用,则有很好的消肿止痛作用。
东丹,熟石膏即石氏的红玉膏,有护肤生肌。解毒利湿的功效。三黄与之合成药则作用更为全面,并因其能护肤利湿,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而广泛应用。
三、接骨丹
组方:生川乌 生草乌 生南星 乳香 没药 血竭 骨碎补 腰黄 麝香 冰片
研制:各为细末,和匀收贮,宜密封。
用法:掺药,常掺于三色敷药上,亦可掺于膏药上。
功效: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
主治:一切损伤瘀肿疼痛,尤适于骨折。
方解:药物治疗骨折的要点要活血散瘀。陈士铎说“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接也。”尽管 主要是指内治,其实外治又何尝不是如此。石氏接骨丹中乳香,没药血竭,骨碎补,煅自然铜及雄黄以活血散瘀为主,又能续筋接骨,消肿止痛。张锡纯说:乳香,没药,“两药合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外用能消肿止痛。《御药院方》用两味合米粉治筋骨损伤。血竭散瘀,止痛,外用也有良好的作用。骨碎补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拾遗》说:“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近年也常有外用以接骨续筋,或治打仆伤损的介绍。煅自然铜是续骨要药,近代研究已证实煅自然铜内服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腰黄可通气血,解瘀毒。《本草经疏》称其性味辛苦温,主“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生川乌与生草乌局部应用有麻醉止痛的作用。近有用川乌制剂作麻醉剂用于头面五官手术的报告。南星能消肿散结,《本草纲目拾遗》说:“主金疮伤折瘀血,碎敷伤处。”麝香,冰片辛香走窜,通窍机,活血脉,且利于其他药物药性透入。李杲认为冰片有“入骨治骨痛”的功效,因此方中冰片用量重于麝香,突出本方用于接骨的作用。综观本方,在活血散瘀的基础上着重于接骨续筋,所以主治一切损伤瘀肿疼痛,而尤适于骨折。杨清叟说:“凡风寒湿痹,骨内冷痛,及损伤入骨,年久发痛,或一切阴疽肿毒,并宜草乌头,南星等分,少加肉桂为末,姜汁热酒调涂。”所以本方合桂麝丹可看作是杨氏之说的药物扩充,可用于陈旧骨折,宿年陈伤。
四、碧玉膏
组方:青黛 大黄 黄柏 熟石膏
研制:各为细末,和匀,凡士林调和成软膏。
用法:摊于纱布垫上,贴患处。
功效:清泄湿热,解毒消肿。
主治:湿热内蕴,肌肤红肿,及伴湿疹起瘰作痒者。
方解:青黛凉血,清热,解毒,又善治湿疹,解诸药毒。《本草衍义》载某少妇腹部湿疮浸淫医之无效,乃用马齿苋合青黛外涂,并内服八正散始告愈。今用以为君,故本方善于清泄湿热。与三黄膏相比较是以青黛易黄芩,东丹,也说明本方以清湿热见胜。因此,更适用于损伤初起,瘀血化热,湿热蕴遏,伤处 红肿痛而肌肤起疹起疱,疼痛难忍者。另外对用其他膏药或药膏后引起皮肤过敏作痒,用本方亦颇合宜。青黛又能凉血解毒,石氏用本方外敷痄腮,亦甚有效。碧玉膏大多单独应用。
五、石氏伤膏
组方:紫荆皮 黄金子 羌活 独活 防风 香茄皮 生大黄 当归 川芎 马钱子 天花粉 甘草等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祛风胜湿,舒筋通络。
主治:各种软组织损伤,陈旧性劳损及骨关节病,早期闭合性骨折,风湿类疾病等损伤肿痛。
用法:先将患处洗净,揩干。揭去膏药上的薄膜,将药膏贴于患处。贴敷处如需擦洗,可将膏药揭下,膏药表面贴上薄膜,擦洗后可再继续使用。若用于关节活动幅度大的部位,可用医用橡皮膏或绷带固定。
方解:本方可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痈等多种病证。跌打损伤多因皮肉筋骨受损引起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筋伤骨损。吴云峰在《证治心得》云:“跌扑闪挫,卒然身受,此属无心,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凝聚一处,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不通则痛,诸变百出。”临床常见有早期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损伤等,除局部见有肿胀疼痛、青紫活动受限,关节屈伸不利等,辨证多属气滞血瘀,经络阻塞,外治当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风湿类病证含义甚广,可以包括风湿寒气侵犯肌肉骨骼系统,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患。此病证起病缓慢,局部酸痛重著,屈伸不利,或肌肉麻木不仁。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云:“痹者,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陈无择在《三因论》云:“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著,在骨则重不举,在脉则不凝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风寒湿之气杂至而痹阻经脉,外治当以祛风湿,通经脉,佐以活血祛瘀。
方中紫荆皮,《本草纲目》云:“活血行气,消肿解毒”;黄金子,《本草述钩元》云:“治腰脚风湿痛不止”,《本草》云:“祛风行血,止痛消种,治风湿骨痛。”此两味共为君药;羌独活,防风,香茄皮等均有祛风胜湿之功,当归,川芎,姜黄等则有行气活血之效,共为臣药。马钱子,天花粉,连翘等能散血热,消肿痛,以之为佐药,并以生甘草缓和诸药药性为使药。全方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散滞消肿止痛,祛风胜湿,舒筋通络之功效。
六、伤筋药水
组方:生川乌 生白芷 羌独活 山萘 红花 生南星 姜黄 乳香 没药 苏木 生大黄 樟脑 威灵仙
研制:上药用75%酒精浸渍,十余天后滤出去渣,装入瓶内配用。
功效:行气血,散瘀结,驱风寒,通关节。
主治:伤后或受风寒所致的筋骨关节酸痛,肢节拘急麻木等症。
用法:先用手掌揉搓酸痛部位,待其肌肤温热柔和,再用药棉蘸药水涂擦患处,或先将药水稍加温后用棉蘸之擦患处,至肤热为度。
方解:伤科应用外用药水,不但有直接治疗外表损伤疾患的目的,而且还有内病外治的作用,是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外用药能通过皮表透达肌肉,腱鞘,深入关节,从而使体内气血调和,筋脉疏通,关节滑润。方中以生川乌为君药。草乌性味辛热,《普济方》曰其能“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长沙药解》曰其能:“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张寿颐曰:“用马头者,取其发泄之余气,善入经络,力能疏通痼阴互寒,确是妙药。”方中并辅以山柰,姜黄樟脑,白芷等辛温芳香走窜之品,以温筋脉行气血,透达关节。佐以羌独活,生南星,威灵仙等祛风胜湿,解痉止痛之药,以除筋骨酸痛之疾;更用红花,乳香,没药,苏木,生军等活血化瘀,消结止痛之品,以解肢节拘急麻木之患。全方紧扣病机,具有温筋脉,祛风寒,行气血,透关节之功,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治疗目的。
七、熏洗剂
组方:生川乌 生草乌 生南星 生半夏 红花 桂枝 细辛 山柰 松节 老紫草 海桐皮 威灵仙 桑枝 接骨木等
功效:活血舒筋,温经通络。
主治:陈伤劳损,筋骨酸楚疼痛,或骨折后期关节粘连,活动不利等症。
用法:取熏洗剂一袋,约100g,加水3000ml,煮沸后,用文火煎10分钟左右,倒入盆内。患肢置于盆上,用浴巾围盖患肢及盆,使患肢受到药液熏洗。待药液不烫时揭去浴巾,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泡浴。每天熏洗两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翌日熏洗仍用原汤煎洗,如此复煎,药液少了再添加些水,每剂中药可连续熏洗两天,再更换新药。熏洗完毕可用毛巾擦干患肢。
方解:软组织或骨骼损伤后,局部就会出现瘀血肿胀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即使在骨折愈合后亦常常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肌肉粘连、挛缩等关节与肢体功能障碍的并发症。若因治不如法,或耽搁失治,迁延积岁,即会导致“陈伤劳损”之症。石筱山先生在其医案陈伤损治略中曰:“陈伤之症,乃宿昔伤损……证见:四肢疏慵,色萎不荣,伤处疼酸,此乃病根不拔,故虽愈必发也。”巢氏《诸病源候论》曰:“劳损见证,四肢少力,无气以动,筋骨关节酸疼,畏寒,兼邪者,类同痹证。”故方中的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细辛、桂枝、山柰等辛温之品,取其辛能走窜散结,温能通行气血之功,从而缓解筋脉拘挛,起到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之效;同时运用红花、海桐皮、威灵仙、老紫草等活血散瘀、祛风除湿之药,以疗陈伤劳损风湿之患,解筋骨关节酸疼之苦;更用桑枝、接骨木等养筋骨,透脉络,以疏通关节,逼邪外出,以求达功能恢复之功。全方重点突出通字,以通为治,以治为通,而共奏温经通络,活血舒筋之效。
八、风湿热敷药
组方:肉桂 公丁香 降香 白芷 筚拔 马钱子 樟脑 冰片等
功效:温通筋脉,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及各种损伤后期所致的酸痛、肿胀活动不利等。
用法:剪开外袋,取出药包,用布条或纱布扎于患处,也可遵医嘱扎于相应穴位。如要及早使药包产生热量,可搓松或抖动药袋。
方解:痹证是以感受风寒湿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人体组织损伤后,若治疗不当,或耽搁治疗,或迁延失治,亦会出现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功能不利及肌肉粘连、挛缩等症。这些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方中用肉桂为君药,其性味辛、热、甘;辛以散之,热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润燥,散沉寒,通血脉。《本草汇言》曰:“肉桂,治沉寒 痼冷之药也。”《日华子本草》曰其能“治风寒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同时配以公丁香,白芷等辛温之药,以走窜散结,温通经脉;佐以降香活血地气,马钱子消肿止痛,以助通利之用;更用樟脑,冰片透达经脉,并以活性炭,金属粉,硅石,氯化钠等为添加剂。全方共奏温通筋脉,祛风散寒,行气止痛之功,以达到治疗损伤后期及风寒湿痹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