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城市 |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一本让你重新认识城市文化的书《艺术节与城市文化》

70年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的戛纳城,如今已经成为知名度仅次于巴黎的法国城市,追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戛纳电影节而成就了它今天的辉煌。纵观全球,还有很多城市因艺术节而受益,如英国的爱丁堡、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等等。

艺术节在这些城市落地生根,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的艺术形式集中展示,给城市市民带来的是精神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同时也会直接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乃至城市文化氛围形成互动,沉淀成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今天,以主办艺术节的方式来打造城市品牌,不失为城市转型升级的突围战略。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几乎每个城市都办有艺术节,甚至一个城市办有多个艺术节。但是,对这样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对这样一个日益兴旺的城市节庆市场,学界却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研究。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节与城市文化》,首次系统梳理了艺术节的发生发展史,追寻了艺术节的起因和轨迹,剖析了艺术节的内在肌理和外在形态,研究了艺术节的运作和经营模式,阐释了艺术节与城市文化的千丝万缕联系,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论述艺术节的专著,它的出版为建立一门文化类新兴学科奠定了学理基础。

按摩放松用约单,专业技师为您服务

广告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来源于本书作者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陈圣来在韩国安东市IMACO(国际面具文化艺术联盟)国际学术会议的所作的一次演讲,细述了城市艺术节的前世今生。

展开剩余92%

艺术节从世界范围内公开亮出旗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尽管如此“高龄”,但这种艺术活动形式依然欣欣向荣地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

艺术节已超300岁“高龄”,为何今天人们依然热衷于举办它?・荐读

艺术节从世界范围内公开亮出旗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尽管如此“高龄”,但这种艺术活动形式依然欣欣向荣地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即便如二次世界大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些时代性的挫折都不能阻碍其蔓延生长的势头。而且近年来,这种势头在新兴经济体的城市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有快速增长之势。某种程度而言,它是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艺术节在文化催生、产业构筑、城市营销、社会认同和精神凝聚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艺术节是如何产生的

无论是传统的节日还是新兴的节日,大凡散落到民间,发生在各地域各城市之间,就会折射出斑驳陆离、迥然相异的色彩。这些人造的新兴节日往往因当地的人、事、物、景、艺等资源而起,有很强的城市地方属性,有很明显的大型活动内涵,有很清晰的活动范围边界。它与传统节日区隔在于,传统节日已经渗透到市民的生活形态之中,成为一种弥散的糅合的寻常的状况;而新兴节日往往是凸显于市民的生活形态之上,成为一种高调的结集的特殊的状况。

2017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

追溯历史,艺术节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已胚胎于当时的狂欢节、酒神节中,近20个世纪的大浪淘沙,艺术节姿态万方地从林林总总的节庆中脱颖而出,成为木秀于林、独树一帜的节庆新兴体。艺术节作为现代节庆的一种主体节日形式,长期以来还没有学者认真研究它的前世今生。我们仔细梳理了世界艺术节的发展史,发觉艺术节真正有了她独立的名字是在1715年。如同工业革命引领全球一样,英国在艺术节的建树上,也为世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715年,英国的格拉斯特、赫尔福德、华尔斯特共同举办三城音乐节(Three Choirs Festival),这是迄今为止发掘出来的最早的公开亮出艺术节旗号的艺术节,至今已300余年了。英国罗伯特·保罗·欧文斯所著的《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中这样说:“庆典活动,是一个城市同时吸引居民和企业的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力量”。

艺术节催生了什么

几乎世界上所有艺术节都把推出最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与推出最新原创的艺术作品作为艺术节的宗旨和目标。

爱丁堡艺术节的宗旨就是“打造世界上最激动人心,具有创新性及易于参与的表演节日”,而她的目标就是“促进并鼓励最高水准的艺术,向苏格兰观众展示世界文化,向世界观众展示苏格兰文化”。萨尔茨堡艺术节的目标是:“在萨尔茨堡只需要强烈的艺术感受,泛泛之作在此无安身之地。”阿维尼翁国际艺术节是法国目前现存最古老最具声望的艺术节,它的戏剧和舞蹈演出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从节日创办至今,促进新一代法国和世界戏剧、舞蹈的发展一直是节日不变的宗旨。这个节日每年推出新制作的数量保持在40部之多,以当代风格的法国作品为主,其中不乏世界首演新作,其他则是首次在法国上演的国际制作。维也纳艺术节是欧洲产生新作品的重要平台,每年艺术节推出25个以上新作品,其中会有近10个是世界首演。爱丁堡边缘艺术节长期保持36%的世界首演概率。如果将全球的艺术节舞台合计起来,有多少新作力作从这里升起并光照艺坛?!

西班牙庞普洛纳奔牛节

在艺术节舞台上,艺术新秀不断被发掘,艺术节组织会不断把目光投向青年艺术家与青年受众,如英国诺丁汉,来自100个国家的1000名青年艺术家参加了2013年9月7日开幕的第一届世界青年艺术节。青年艺术节为期10天,在诺丁汉30个场所举行包括展览、舞蹈表演、音乐会及讲座等诸多活动,成为催生青年艺术作品和青年艺术家的摇篮。

不光是催“戏”催“人”,艺术节还催生观念,催生创意,催生市场,催生消费。许多新的创意新的理念新的流派都从艺术节这块试验田出品,以致发酵成一种世界艺坛的现象

爱丁堡官方于2011年推出《爱丁堡艺术节影响研究》,其中在结论部分的后两点特别提到:

艺术节推动公众对艺术进行更广泛参与,77%的观众认为艺术节为他们提供了发现新的表演人才、艺术类型及作品的机会。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艺术节鼓励他们进行“冒险”,观看不太出名的表演、活动及电影。93%的父母认为,全家参加艺术节活动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参加艺术节的记者普遍认为,爱丁堡艺术节具有独特眼光,提供了在别处不能轻易看到的作品。70%的艺术家认为,艺术节对其自身技巧发展有帮助,60%认为艺术节为新作品提供了灵感,70%认为艺术节提供了认识其他艺术家的机会。

这一调查报告非常有说服力地证明艺术节对催发文化的功效。由于艺术节的国际交流,往往把这座举办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放在世界交流的入口处和坐标系中考察、度衡,这既启发了本土艺术的国际融合,又倒逼他们以更高的目标来提升自己,增强了文化发展的外在驱使与内生激情。

艺术节的产业构筑

在国外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开发得如火如荼。而在我国,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诠释来开发来经营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艺术节在国外大多数是由社会非营利机构来操纵经营的,但是非营利并不代表着它的不赢利,只是它的赢利部分必须投入它的再发展与再生产,而这部分功能必然具备它的产业功能,比如艺术节的票房经营、场地经营、剧目经营、版权经营以及它的品牌经营、服务经营,甚至它的Logo输出与衍生产品。爱丁堡艺术节期间,沿着王子大街行走,你只要随便拐入某家商铺,触目所见,无论是杯子、毛巾、T恤、帽子,一直到徽章、杯垫、冰箱贴都印着艺术节的徽标。如此广泛商业化的运作着实令人感慨,这既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艺术节的产业功能,又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艺术节的社会影响。

由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发散开去,已经形成了爱丁堡夏季艺术节的集束群:爱丁堡电影节、爱丁堡皇家军乐节、爱丁堡爵士布鲁斯国际音乐节、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爱丁堡艺术节(视觉艺术)、爱丁堡迷拉嘉年华,这样扎堆的艺术节都在爱丁堡最迷人的夏季举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艺术节支撑了这座城市,艺术节也成了这座城市最大的文化产业。2012年尽管有伦敦奥运会的分流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爱丁堡夏季艺术节还是呈现出旺盛强劲的势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票房收入增加了9%,爱丁堡边缘艺术节销售了180万张票,爱丁堡电影节销售了240万张票,爱丁堡皇家军乐节销售了全部22万张票,爱丁堡图书节门票增加了3%,爵士布鲁斯音乐节门票增加了9%。就其艺术节本身而言,这是很大的一项文化产业,即使是中国目前以数百万人口常住的大城市以及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达不到如此盛况,而爱丁堡本身只是一个具有44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节对城市产业功能的构筑,还在于它的辐射影响与联动效应。艺术节这么大人流量以及这些艺术门类的活动,使城市的旅游业、服务业、交通业、通讯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都应声而起,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据统计,光是旅游业,2010年艺术节就为爱丁堡带来2.45亿英镑的收入,如果再加上间接拉动,那更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艺术节的城市营销

爱丁堡艺术节从1947年诞生时,旨在抚慰被战争创伤蹂躏的心灵。发展至今,这一当初的功能与目标早已改弦易辙了,它已成为城市的骄傲以及城市发展的引擎了。这主要归功于其品牌塑造得成功,某种程度上,爱丁堡与爱丁堡艺术节已浑然一体,互相帮衬、互相辉映。一个艺术节从创办到成熟,最核心的体现是什么?是品牌的塑造和确立。一个艺术节只有当它品牌塑造成功了,为大众所熟识并愿意自觉追随,这个艺术节才真正站稳了脚跟。由于与城市捆绑在一起,艺术节就无形中成为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形象大使和城市的营销员。

2017年8月14日,张艺谋执导的全新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正式亮相。

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一种信誉度的符号。”在当今世界上,品牌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活力体现的重要标志,成为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艺术节的品牌塑造至关重要,举目四望,全球至今活跃在公众视线并为大家所青睐的艺术节,无一不是这个城市的代表性名片,无一不是世人瞩目的标志性品牌:提起爱丁堡,你就会马上联想到爱丁堡艺术节;提起戛纳,你就会马上联想到戛纳电影节。它们与城市已联为一体,互为印证,相得益彰。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是澳南部一个城市,但自从创办阿德莱德艺术节并取得成功之后,这个原先文化上并无特色与建树的城市,由于艺术节而成为澳大利亚文化艺术之都。在市北台地大街编织了阿德莱德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这条林荫大道两边布满博物馆、图书馆、画廊、剧场、大学和公共花园。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克特希在参加阿德莱德艺术节时惊叹:“这是什么地方啊?天堂吗?”于是这一赞叹被引用为阿德莱德宣传城市的广告用语。在城市的宣传品里,第一段话就是如此介绍:“两年一届的阿德莱德文化艺术节与英国爱丁堡及法国的阿维尼翁艺术节并驾齐驱,是全球最大的艺术节之一,在艺术节期间,整个城市摇身一变,成为全澳洲乃至全世界艺术家、演员、视觉艺术家、作家及电影制作者的流动舞台。”这不是通过树立艺术节的品牌来营销城市吗?而且是如此高超的营销艺术。难怪原先两年一度的阿德莱德艺术节自从2012年开始实行历史性转折,改为一年一度,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形势下,阿德莱德逆势而上,足以证明艺术节对城市的营销作用。

艺术节的社会认同

世界上大多数的艺术节基本上都是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扶植、推动,这种支持与推动主要体现在资金上以及城市资源上的一定程度的支持,如剧场、广场空间、电力、警力、交通等。这种政府的介入,使“文化嵌入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参与文化因此能带来一系列潜在而广阔的正面效用,除了娱乐和审美,还有创造和保持身份、构筑社会凝聚力、培育社区发展和公民参与、增进社会福祉并产生经济价值。”这样的功效恰恰也是艺术节的功效,因此在这一基础上,政府、城市、艺术节得到了高度认同。

艺术节就是寻找一种社会认同,并通过艺术节体现出这种社会认同,一个艺术节它所拥有与采纳的社会资本越多越丰厚,就说明这个艺术节社会认同越广泛越深入,这个艺术节就办得越好。

拉丁美洲最大的艺术节——哥伦比亚波哥大伊比利亚美洲戏剧节创办于1988年,当时为纪念波哥大城市建立450周年而兴起举办的。但你们知道吗,这样一个为建城大庆而举办的艺术节发起者并不是市政府,而是波哥大剧作家拉米罗和表演艺术家方妮·米凯伊。方妮在艺术节坚守20年,她去世后由她的学生和助手安娜·玛塔女士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

薰衣草的故乡著名的普罗旺斯艺术节的起源更有意思。二战结束后,一位名叫布里埃尔·杜维杰的年轻人,离开巴黎在法国乡间徜徉,他想寻找一个可以举办音乐节的地方,不久他在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省发现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皇宫廷,挑高而宽阔的古建筑使他如获至宝,这正好符合音乐尤其是歌剧演出的场馆条件,第一届普罗旺斯国际音乐节也由此诞生。这一音乐节的创立除了音乐家杜维杰的热情投入以外,他的好友建筑师卡桑德拉也功不可没,他为古建筑的重新利用投入了专业知识和专业热情。他们后来找到了投资人,于是一个艺术节在薰衣草的故土诞生了,并逐渐成长为法国乃至欧洲著名的艺术节。

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

艺术节的力量、荣耀和精髓来自于热爱艺术节、钟情艺术节以及受艺术节惠泽的人群,他们的关注、参与、投入甚至互动,都为艺术节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艺术节是一个能够让社会族群聚集、让社会力量体现、让社会欢乐宣泄、让社会和谐滋生、让社会充分认同的盛会。如果你有幸去过西班牙庞普罗纳奔牛节,你最大的震撼,也是这一节日最大的特色,就是全世界东西南北来到这座小城市的游客与当地市民,不约而同,没有谁强制规定,全都统一服饰:白T恤、白长裤、红领巾、红腰带,这种对这一节日的社会认同、身份认同,通过衣着认同强烈地表现出来。

艺术节作为一种新兴节日,它有别于传统节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生存状态优劣乃至存续与否都有赖于社会认同。如世界节庆协会主席史蒂文所言,艺术节的存在在于它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艺术节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它包含诸多内容,如增强城市的品牌化效应,推动营销城市的旅游业,吸纳城市的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增进城市的市民意识等。此外,还有与学校合作进行节日专业的培训与志愿者的培训;利用城市闲置荒废资源,诸如仓储、码头、车库、公共空间等开展艺术节活动;与城市市民共享在线艺术节活动体验;与全球友好城市交流往来,等等。因此艺术节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社会对它的认同度就越高。

节庆活动是激发社会认同感与文化表达的重要平台。一个好的节庆应能使所在地方的社会组织与市民活跃起来,并激发他们以一种主人翁的身份热情参与,激荡他们的情感,启迪创意和思索,触动与抚摸社会心灵

艺术节的精神凝聚

阿德莱德节庆中心信托基金会主席在2011—2012年年度报告中说:“阿德莱德节庆中心自身已经成为阿德莱德城市一个意义重大的故事,是阿德莱德城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建筑的符号样式表征了阿德莱德城市的市民精神和时代雄心。”这里他提到了“时代雄心”与“市民精神”,确实,一个城市的艺术节也一定会凝聚并凸显这个城市的时代雄心与市民精神。

城市的历史传承、文化氛围、风格秉性以及市民的兴趣爱好、鉴赏水准、道德素养一定会在这个城市举办的艺术节里顽强地体现出来,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与此同时,通过艺术节这一扇窗口,外部世界的文化、风格、时尚、观念以及优质文化的精髓如春风习习吹来,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一定会拓宽这座城市的视野,开阔它的胸襟,熏陶它的情操,提升它的精神。大凡成功举办艺术节的城市,不管规模是大是小,这座城市的市民精神绝不会蝇营狗苟,绝不会鼠目寸光,绝不会夜郎自大,也绝不会是井底之蛙。以艺术节的博大精深,以艺术节的多元共存,以艺术节的创新引领,不断去雕琢这座城市,雕琢这座城市的市民精神,这座城市的品格和品质一定会大大提升。

有学者在分析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有关节庆功能的论述时,这样分析道:很明显,因为日常工作把人们拆散分开,为了忙忙碌碌的目的,他们不得不分散成单独的人。而在节日庆典中人们又重新聚拢在一起,彼此沟通交流,体验共同的生命经验。该论者在总结伽达默尔有关艺术与节庆关系的相关评述时,进一步指出:总之,艺术是庆祝,是节日。在节日中人们欢聚在一起,打破日常状态中人为的界限与障碍,敞开心灵,达成理解,走向“共通”。人不再作为个体而存在,人是节日的一部分,从属于节日而敞开于节日。显然,艺术借助节庆活动方式来最为集中地展示和演绎人性中那些代表“公共性”和“共通”的东西,对于强化、培育和弘扬城市核心价值观,无疑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英国夏季逍遥音乐节开幕前,音乐爱好者“备战”忙 。

英国BBC逍遥音乐节每届闭幕的固定节目“最后之夜”,就是观众与艺术家互动的范例。台上与台下,电视转播场内与场外,同声合唱,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在参与并观看“最后之夜”后,都非常感动,“全世界没有任何其他地方可以有这样一种声音:超过7000种声音的合唱”。所以“最后之夜”闭幕音乐会一个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每年观众人数不可阻挡,呈几何级别的增长。直至今日,“最后之夜”已成为每年电视直播的音乐会,为英国人也为全世界打造了一种体现英国文化的特别景观。在电视传播力量的影响下,逍遥音乐节及“最后之夜”音乐会很快成为英国公共活动日程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升与凝聚了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了这一精神。

本讲稿内容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悦读城市】致力于为诸君寻求与城市相关的、国内外优秀读物并推荐给大家进行阅读学习,不作商用。感谢原文作者及出版社为此付出的辛劳,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丁俊杰看城市」微信公众平台转载须知

署名作者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