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郭峪村

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郭峪村还是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所在地,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长大成人的地方,历代进士15名,举人18名。民间谚语"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

郭峪村历史久远。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

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村落古建面积达18万平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现在的郭峪城址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为了防御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而修建的。城呈东西窄南北长的不规则形状,南北400米,东西300米,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堡设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郭峪的城墙上,开凿有三层六百余眼窑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郭峪城墙因而也被形象地称为"蜂窝城墙"。

郭峪建筑群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现存传统院落在建筑格局、形式、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保持原状,整体设计和营造均出自当地工匠之手,是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真实体现。

汤帝庙(大庙)

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全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旧社会此庙为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和办理。民国年间,村公所设于此庙。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在这里禁烟禁赌。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此设立村、乡公所、大队部、保健站等。

《郭谷镇汤帝庙公约墙碑》载:"考本镇大庙,创修于元季,从未曾设立住持以为焚修,又无地亩以为养赡。因是教读者假为学馆,一时失检,庙被火焚。斯后,至明季隆庆间重修之。除本庙殿宇行廊外,又正殿后创修廊房十间,碑记至今虽存而廊房遂湮没难稽矣。且镇之人每借□庙为公所,径以涂污之物寄放其中,不惟亵渎神圣,抑且作毁之甚也。"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3年)陈昌言撰《郭谷镇重建大庙记》载:"记其制,正殿九间,东西殿各三间,东西角殿各三间,视旧率高五尺,深五尺。殿前石台增以石阑(栏),改其路之旁行者而中之。台下东楼上下十间,西如之。上以便观会者,下以待宾客及居汛扫之人,其中几凳毕具。旧无正门,无戏楼,肇为三门而戏楼在其上。其旁两楼,以藏社物。门外厦五间,其旁两楼以置钟鼓。雕甍绣桷,绚采流丹,神像森严,作礼生悟。"这次重修,首先,再次扩大庙址。

全庙上下分成两院,上院较下院高出2.8米。院中铺青砖地面,并在上院前沿修起石栏,中央建石阶上下。建起大门及戏楼,将原有的三合院扩展成为上下院的四合院落。其次,请来道士焚修并管理庙宇。其三,村中共捐集土地近20亩,作为庙产。其中,每年部分收成归为大社,作为春秋祭祀的开销,其余赡养道士。事毕之后,村社还制定管理和维护的措施,以求长存于世。这次修缮扩建汤帝庙,又是王重新出资最多。"此一千八百两之金,君独出七百两有奇,而又辍其家务,昧爽而兴,从事于此。"可惜的是,20世纪80年代,汤帝庙正殿的十间殿宇被破坏,只剩下现存的上下院式四合院了。2000年,郭峪村重依旧制修饰一新。

从樊溪河滩西进,入村东门,一路上坡,沿申明亭左转,距汤帝庙约50米时,走出巷子,路面由宽而窄,由缓而陡,气势高大的庙宇雄踞前方高处,尽管用力抬头,也难见庙宇全貌,只看见苍穹下雕甍画桷,如鸟如翚,整个建筑显得庄严肃穆。汤帝庙的正门为三个大门,原在南面,是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扩大范围后建造的。由于这里地势较低,所以在屋下垒起大约2.3米高的大台子,左右有台阶上下。三个大门中,中门最宽,为2米,上挂木匾,书有"汤帝庙"三个大字,上款为"大清顺治九年五月十三日创修",落款为"施主龙庄里王重新……等同立"。左右大门宽1.2米,西侧门上额书"广福门",东侧门上额书"崇善门"。梢间做成影壁墙。厦廊前檐柱上有斗栱。汤帝庙正中门厅上的戏楼,宽5米,进深5.6米,歇山屋顶,斗栱层层出挑,翼角高翘,色彩绚丽。左右次间的楼屋是戏楼的后台及化妆室、道具间,不演戏时存放社事用品。

化妆室戏楼的乐台,宽2.3米,进深2.2米,再外便是钟鼓楼。下院的东西楼为两层,五开间,有前廊。楼的下层为道士宿舍和客房,演大戏时,楼上为女眷的看楼。从下院到上院,清顺治前只有东西厢前的台阶可上下。顺治九年(公元1653年)修缮重建庙宇时,"改其路之旁行者而中之",在正中修起台阶,台阶上端左右有两个石狮托举着的香炉。石狮雕工精湛,眼球用铜铸成,活灵活现。汤帝庙正殿九开间,单层,高9米,进深6米,宏大而神圣,村人因此把汤帝庙叫做"大庙"。九开间的大殿已经"逾制",于是村人将其隔成三座三开间的小殿,正中三间供汤帝。正殿左右各三间耳房。东耳房供送子观音及高禖神,西耳房供关帝,关平、周仓侍其侧。上院东西为三间配房,有前廊。由于汤帝庙中供奉着汤帝、关公、土地和高禖神,平时庙中也有来还愿的,所以香火总是不断。

编者言:大庙正殿及戏台的斗拱都保存完好,上尚存依稀彩绘,十分难得。其斗拱结构规模大,达柱子的三分之一。使得屋檐出挑达1.6米之多。可见壮观。

按当时等级。只有县城以上才能建文庙。而郭峪村因中举之人辈出。得以得此殊荣。其在郭峪城西墙根、汤帝庙东北角处,原为樊溪河谷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文庙。初为里馆故墟,规模较小,明崇祯时,"焕宇王君议诸绅士而居馆墟建庙焉。"经重修、扩建后将等级提高,可惜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彻底毁除。据当地百姓介绍,郭峪的文庙在20世纪40年代末土地改革时略遭破坏,但房屋还基本完好。到60年代初,由于一位人民公社武装干部建私房需要几根大木料,便擅自将文庙大殿拆毁。到80年代初,又一位人民公社干部为家中建私房,便循例使权,将庙宇彻底拆毁,取走木料,庙内上百块石碑也全部被取走私用。

汤帝庙、文庙之外,在郭峪村东面苍龙岭脊的峭壁悬崖上,有一座白云观,当地俗称石山庙。

旧时有人说:"三晋两大奇,北有悬空寺,南有石山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补修白云观记》载:"御题'午亭山村'之东为苍龙岭,邑之巨观也。石笋峙其上,清泉涌其下,在堪舆家,有龙角龙涎之论。或又云:'神龙之首不宜见,必筑观于巅,庶合堪舆之象。'观成,以'白云'额之,此白云观之所由肇也。"其创建年代无考。白云观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共有三院。第一座山门门屋为倒座殿三间。像汤帝庙一样,门前是宽大的石砌高台,有三个大门。从中间大门进入,即为戏台明间的底层,并不直通院内,而是在戏台下分开向左右转弯,从次间出来进入第一进院。配房内供奉着黑虎和灵官,代替惯常把门的哼哈二将。两边厢房各为7间,为庙中的碑廊。据传说,当年碑廊中有各种碑约50块,分别记载了郭峪里的情况和建庙的缘由等等,可惜这些碑已在文革期间全被毁坏,一部分用来烧石灰,一部分则成为建房的石料。第一进院与第二进院之间约有2米高的高差,沿台阶而上,穿过二山门到第二进院(即中院)。二山门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钟鼓楼均为方形平面,上下两层,攒尖顶。据说钟楼里的钟专为定更使用,个头很大,在建楼之前先吊好钟,再建楼。中院的大殿为三开间,用槅扇分隔为前后部,前部是供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殿,有神像。东西厢房供道士居住使用。第三进院即上院,正殿三开间带前廊,为三教堂。上院的东配殿为阎王殿,西配殿为七龙殿。在院子正中,有一拔地而起的原生岩石,高约4米,直径约3米,称为"山上山",其上建有约1平方米的全琉璃小庙一座,小巧玲珑,璀璨夺目。小庙内供玉皇大帝,称"玉皇阁"。在上院西配殿北侧,另有一块天然岩石,呈长方形,高约1.2米,人们说这是龙脚石。旧时,樊溪河谷中的寺庙以白云观最大,风景最佳。年时节下,附近村民均要上山进香。尤其是每年六月初六至初八的庙会,人们在此唱戏欢庆,祈祷平安,热闹非凡。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再难以见到这种情景了。编者注:曾听闻父辈说,庙中原有很多龟驼石碑。在文革中大多被烧了石灰。也算为社会主义做了贡献。

折叠编辑本段文峰塔

白云观以西偏北,松岭之巅,有一座9层砖塔。

《郭峪村志》载,此塔"建于唐贞观年间",据说当初有此年号的石匾。塔呈六角形,为简体结构,中空,搭木楼板,有梯可上至塔的第五层。此塔初为补文运而建,故名文峰塔。后来人们发现,塔身呈暗红色时,天就要下雨,若变为灰红色,天就放晴,于是人们又称之为"晴雨塔"。塔院内仅有一间仓喆神殿,与文峰塔相配。塔院门上原有块青石匾额,上有后人仿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隶书写的"大芳诸"三个字,书写时间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夏。在塔院内的东墙上,原镶有一块长约165厘米,宽约66厘米的大青石。据传说,游人只要用手在大青石上按几下,再将耳朵贴近,即可听到凤凰长鸣之声,因此,人称此石为"鸣凤壁"。由于东山对峙着翱凤岭,于是这里便成为郭峪又一景,当地有谚曰:"东山鸣凤壁,西岭凤凰巢。金谷非俗地,代代佐君劳。"

"文化大革命"中"破旧立新",塔及庙均拆毁,成为郭峪村史上又一憾事。2002年,郭峪村重修了白云观;2003年,九层晴雨塔也耸然而起,昔日风华又现樊溪河谷。

除此之外,郭峪村尚有吕祖庙、文昌阁、西山庙等道教庙宇多处,可惜今皆无存。我们进身樊溪河谷,站在郭峪古堡前咀嚼历史,陡然发现,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点,更是明清时期北方农村文明的代表,研究它,就可以了解这片土地上半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史。因此,郭峪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郭峪村保存较好的古住宅近40幢,其中明代住宅十几幢,清代住宅二十几幢。尽管许多宅子历经几百年风霜战乱,有些已破损,有些已倒塌,但仍可以从那砌筑的挺拔的磨砖对缝的高墙、气势不凡的一幢幢宏丽的门楼、粗壮的梁架以及各类雕饰细巧和手艺高超的木雕、石雕中看到当年辉煌的印迹。由于经济条件较好,这些住宅大都采用砖木结构。一种为全部砖墙参加承重,另一种则全以木料为承重构件。承重的墙,墙体很厚,通常均在70cm左右。为节约用砖,墙的内外皮用好砖砌上一层,有的全用顺向砌法,有的隔行改为一顺一丁或三顺一丁的砌法,内部则填入碎砖及黄泥。为了墙体结构牢固,有些建筑还在墙内砌上小木杆,使内外皮砖墙相互拉结。由于外表为整齐美观的砖墙面,人们习惯上称这种房子为"砖包房"。采用木柱承重的建筑,砖墙多为空斗墙,包住木柱。不论砖包房还是木柱承重,建筑上部均为抬梁式木结构,用排架组成若干间单的房屋。

住宅的基本型制是内院式的,由三幢或四幢三开间的单体房屋合成三合院或四合院。院落大多座北朝南。一般的住宅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主宅院,二是附属院,三是花园或菜园。主宅院是家庭主要成员的院落,为招待宾客,院中常建有厅房,兼作主人的书房。有的讲究气派,则专设厅房院、书房院,所以主宅院可能包含两座甚至三座院落。如前街东侧的王维时住宅,东西两座四合院并列,东院为屋主家庭居住,西院为待客用,两院相通。此外还在前街西侧比较宁静的地方辟第三个院为书房院。附属院包括厨房院、马房院等,位于主宅院的左右或背后,有自己独立的大门,也有与主宅院相连的小门。许多老宅都有园地,供种花或种菜,地段很不规整,有的还是剩余的房基地,有的专门占一块适宜的地段,并不都与住宅相连。四合院是郭峪村及其附近村落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住宅空间型制,即中间为院落,四面有四个大房子,四角还有八个小房子,其中厢房两边的小房子被楼梯占用,只在二层搭成出厦,这种房子称为"四大八小"。

四合院虽是独家居住的理想居所,但小户人家建一幢四合院并不容易,于是有几户不同姓氏的人凑钱合建的。郭峪村东北部"塌城口"处就有两个这样的大院。比四合院规模较大的还有两进式四合院。第一进院上房为接待和礼仪性的厅房,单层。第二进院上房为二层或三层楼房,形成前厅后楼的格局。厅房为穿过式,又称过厅,后壁正中有门通后院。一般厅房及它的厢房均出前檐廊,厅房用头栱,饰彩绘,规格比后院上房高。有些厅房和过厅前有月台,如侍郎寨的侍郎府。郭峪村曾有7幢两进式四合院,仅存陈(廷敬)家老宅(今称'老狮院')等3幢比较完好,两幢仅剩前院,一幢已无厅房。此外,还有一些大型的群组式住宅。这些群组式住宅由几个院落组成,大致分以下几种:其一,不考虑分居的数世同堂住宅。如郭峪村张鹏云的老宅院,曾是一组六个院落组成的住宅群,除了三个主要用于居住的院落,还有专给未嫁女儿住的小姐院,待客的厅房院、厨房院,还有用于储藏和伙计住的杂务院,以及菜园兼花园等。其二,考虑分居的,由若干个相似的单元组成的住宅。如位于窦家胡同北侧的窦家大院,将四幢四合院组成紧凑的"田"字形平面,每幢住宅大小相等,布局一致。四院之间,有一条前后纵向巷道将它们分割成左右两部分,每侧前后两院,都向巷道开门,院之间有相通的小门。这种布局很象棋盘,叫"棋盘院"。巷道如楚河汉界,被称为"河"。"棋盘院"四周方正,外墙高大封闭,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可关闭巷道大门躲入宅中,可惜窦家大院已毁,仅剩其中一个院落。其三,商人们将一些南方的园林式格局做法移到自家宅院里来,建起园林式住宅。如郭峪村北门外三槐庄的陈家花园。这组建筑居住部分在坡上部,院内有居室、轩厅、书房、望景厅、眺台及厨房等,俗称上花园,大门已毁,二门门额为"麟图衍庆","岁次己未蒲月初三日题"。坡下,靠河滩是以树木花卉为主的园地,俗称下花园。花园隔樊溪对着苍翠秀美的松山,园门题额"拱翠园"。上下两园地势高差很大,有层层错落的台阶转折上下。村人传说,花园的书厅最早是陈廷敬的曾孙陈法于建造的。

正是由于明清人文的鼎盛,使郭峪人精心打造了一座座别具风采的官宅民居,还在城内外修建和整缮了20多处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庙观寺塔、护村城墙,使郭峪"如化城蜃楼,人间仙境"。

走进郭峪村,郭峪城首先以其雄伟和博大映入眼帘。城墙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城开三门。郭峪城又被称为"蜂窝城",听到这个名字不禁让人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城墙建造者的别具匠心:当地人在内墙上分三层用砖石修砌了628眼窑洞,正是由于这些层层密密的窑洞,因此人们称之为"蜂窝城"。

这种建造法,一来方便居住,二来方便防守,这不仅让屯兵有了营房,储物有了仓库,也展现了郭峪古人在建筑史上的创举。这座城规模宏大,在山西村镇城墙的建筑中极为罕见。

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

郭峪的古人为什么要修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呢?原来,山西自古富产煤铁,商贸繁荣。富裕后的"老西儿"注重耕读传家,读书开阔了视野,开拓了仕途,更促进了经济的发达,用时髦话讲,就是"形成了良性发展"。山西是北方游牧民族侵掠中原农耕文明财富的主要通道,明末清初又多流民劫富,因此,有经济实力的山西人才兴建起这么多坚固的城堡以求自保。

豫楼位于村子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和郭峪城同为"防御"陕西农民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7层构成。底层墙厚2米,每递高一层,墙递缩0.15米,直至第7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而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分两条,都可径通城外;第二层为5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王珩于明崇祯十三年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五层西墙正中,镶有墙碑一块,为《焕宇变中自己》;六层西墙正中也镶有墙碑一块,为《焕宇重修豫楼记》;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钟铃,经年累月在风中叮咚作响。总体看来,豫楼的军事元素更加强于民居特色……

据老人们讲,陈家平时居住在上花园内,夏季为凉爽才到临溪的下花园居住。下花园内原有鱼池、假山、水塘、葡萄架,有桂花树、枣树、柿树,还专辟一个花圃,种蔬菜、花卉和一部分药材供给家用。这里坐对松山,满目秀丽,临溪听泉,陶冶情操,是一处居住、休闲、观景的佳地。上花园住宅,东立面造型活泼,变化丰富,向东开外窗,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构图美。

陈发予 (公元1706年-?),字金门。他身材矮小,口微吃,由于身有缺陷,从小在家学习,长大不应科举。他博学多才,"非买书览胜,足不入城市,有古隐君子之风"(《黄城陈氏诗人遗集》)。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资料可证明这花园书厅确为其所建,但他的《山居》一诗所描写的景色,却很象陈家花园:东山山色佳,高楼面山起。凭栏一以眺,日暮山青紫。樊水东北来,浩浩流无止。时复开卷吟,吟亦徒尔尔。王屋去匪谣,一访烟萝子。面对松山,凭栏远眺,只有在上下花园才可以。

侍郎寨也是一个花园式建筑群。据仍住在侍郎寨的张天顺(公元1921年生,张尔素第六代孙)回忆,当年侍郎寨的西寨门建在山坡西北角的樊溪东岸,进入寨门,先要从溪边曲折弯转踏上约3米高的层层石阶。寨门是个高大的木牌楼门,左右一对石狮,门额上题有"山环水绕"四个大字。木牌楼背后紧靠城墙,相对的是券形城门洞。进入城门,有约20米曲折的爬山廊,将人引到侍郎府下的四合院,然后从院的侧门出来,折转进到侍郎府。侍郎府有六座大院,它们南面还曾有张氏宗祠和一座尼姑庵,后改成关帝庙。这里地段较宽,原建有花园,种植花草树木,有清泉活水自然流淌,景色幽雅。这些大大小小的院落是我们今天研究明清时代泽州经济、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有力见证。除了这些民居之外,郭峪村有很多庙宇。村西之汤帝庙是阳城乡村中规模最大的庙宇建筑,也是逾制之建筑。

豫楼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

豫楼之"豫"取自<易经>的豫卦:"大道通畅,顺性以动,不加无罪,有利于广施治理,讨逆安民"。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瞭望方圆数十里。

申明亭位于村中通往北门,西门,东门的三条主干道之交叉处。名为亭,实际倒更像是从老狮院院墙上伸出的一个屋檐,仅此而已。但这里却是中国四百多年以来民主政治的体现。亭内原有石桌石凳,有钟一口,后有一房间,估计为值班之用。旧时会有村民推选有名望之老者,在此办公,以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在此处张贴布告,扬善谴恶。

容安斋位于古城西北角,原为陈家众多房产之一,清道光年间,由原住在现晋城黄花街的钟家买下至今。钟家大院由南北并列的两个二进院落,和西北角的书房院共计五个院子组成,三个门均可入院,布局讲究,还有砖雕尚存。临近该院有村内唯一的一小段完整三层古城墙(余者大多只有两层),长度大概仅二十米左右,足高12米。其中的蜂窝窑洞清晰可辨分为三层,下层窑洞最大,中层次之,上层最小。可作为郭峪蜂窝城之最佳访古处。

老狮院为陈氏老宅,陈廷敬进京赶考前和其母亲的住所。他也正是在这里成长,成人,结交同村挚友,并携手入朝为官的。其位于村中央三叉路口,原为某没落家族故居,于明末被陈家买下,成为陈家重要的房产之一。具体分为左右两个二进院落。大门在一个高台之上,两侧有大狮子两尊,附带小狮子n座。门楣之上为三层书板,书写内容与皇城相府内小牌楼相同,估计为同时代所立。进门后门分左右,即是两座二进院落。西侧院落前院又称当铺院,正中有石榴树一株,取多子多福之意;正面为过厅,两层,保存完好,尚有老妇居于其内。过过厅或者由左侧小门均可至后院,后院为正宗阳城四合小院形式,四面均为两层,向右有门直通右侧二进院之过厅。右侧二进院落较之左侧更为宏大,保存完好,仅过厅已被改建,改建后的过厅上正中有红五星一个,社会主义味道十足,其余不计。

谭家院:豫楼往北不足百米有二进院落一座,前院大概有三成为原有建筑,三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筑,另外四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建筑,可看作各时代文明交融之象征。后院为保存最为完好之院落。据十三省专家联合考证,此院可当之无愧的成为山西第一古院。首先无半分改建重建现象,且建筑格式大气而不失精巧,毫无逾制之举却可造就出无可质疑的大家气象。正中为大门,仅有门楣一层,空板,无字,左右为照壁式院墙,进入大门后迎面而来石柱三间正房左右为偏房两座,两层,站到正房回望,可见大门两边的照壁式院墙正中各有雕像一座结构精美。我认为该院独特之处在于正房和偏殿的比例,正方与院子之间的比例,大门与院子、正房的比例都恰到好处,有一种美感。似乎都涉及到古建筑学方面的内容了,本人亦不做深究。惟愿梁公再世,可一睹其容。其正院保存完好。正房为三间前为石柱。上有斗拱彩绘。至今尚存。

王家十三院:十三个院子均为阳城古院形式,依地势而起,布局结构均以简为宗旨。前六院落主人为明末商人王重新,为人以简朴为主,但对民则爱施恩惠。所以其建筑也可处处体现出其俭朴与爱民思想。其后恩进士院规模宏大。其正房面阔三间13米进深8米多。可谓庞大。恩进士院中石雕很多。也很精品。大门为斗拱门楼。可谓壮观。

折叠

(0)

相关推荐

  • 走进郭峪古村(二)豫楼·汤帝庙

           走进郭峪古村(二)汤帝庙·豫楼   博陵   山西阳城郭峪古村汤帝庙,村人俗称"大庙".位于古城墙西门内.踞高台之上的汤帝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 ...

  • 杜村古庙及传统建筑

    杜村,历史源远流长,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一直是远近闻名的中心村.村庄依山坡而建,坐北朝南,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村东南有关帝菩萨庙一处,村西北角有龙天庙,往西距村一华里处建有观音菩萨庙.村里有三处豪宅: ...

  • 沁河流域千年古村落——郭壁村

    郭壁村位于沁水县东南40公里处的沁河西岸,依山环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文化积蕴深厚,是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据村民讲述,该村是明朝天启年前后沁河洪水泛滥,为避河患,明末清初依地势重新西移再建的村庄.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晋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明清两代,山西晋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 据碑刻记载,郭峪村曾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数次被流寇蹂躏,乡人惨遭屠杀 ...

  • 中国古村落【104】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中国古村落【104】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阳城郭峪村古建筑群

        郭峪村古建筑群位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距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不足一华里,是一座城堡式村落.堡内是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 郭峪村古建筑群200 ...

  • 游完郭峪村,还进不进皇城相府?

    游览郭峪村后,步行500多米就来到皇城相府,如今这里是5A景区,和郭峪村的基本没有游人不同的是,这里人头攒动.当我站在皇城相府大门口的时候,却有些犹豫进不进去了,大大商业化的景点已经看到不到当年的模样 ...

  • 走进郭峪古村(一)连街巷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阳城县北留镇的郭峪古村又称郭峪古城.    "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当年,地处晋东南的郭峪虽显偏僻,但自唐至清历代却有八十多人 ...

  • 武乡县,砖壁村、王家峪村: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山西学习平台2021-05-08订阅作者:李渊太行山沉雄博大壁立千仞太行山浩瀚连绵豪情万丈这座山有着生生不息的灵魂这座山孕育出伟大的太行精神 太行山上的石头最硬太行老区人民的意志最坚强太行山 ...

  • 村医有话说:《村卫生室2017年一年消失4000家》感言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作为乡村医生的一员,本人谈谈粗浅看法:为啥现在的村医都不想干了?如果仔细分析,导致村卫生室消失的原因很多-- 一 村卫生室只能使用基本药物, 弊大于利 ...

  • 除了郭亮村,南太行还有很多悬崖村落,并且不收门票

    郑州户外侦探家,专业户外,随我们看遍千山万水 提到郭亮村,很多人都应该知道,郭亮村,被誉为悬崖上的村子,并且因为挂壁公路出名. 悬崖上的郭亮 郭亮挂壁公路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