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考量

马建红(法学博士)

在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至迟在西周时期就确立了“同姓不婚”的原则,其原因有二,一是与后代的繁衍有关,古人认为同姓为婚,“其生不蕃”;二是“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即是使王族与血缘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建立 姻亲关系 ,以稳定政权,这大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婚姻”,背后是赤裸裸的族群或政治利益,男女之间有无爱情则无关紧要。

类似的政治婚姻的安排,并不只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盛行。几年前在阅读英国历史学家丹·琼斯的《 金雀花王朝 》时,就曾惊叹于诺曼征服后的英格兰王室诸王缔结婚姻时的考量,而最近在阅读它的姊妹篇《空王冠·玫瑰战争与 都铎王朝 的崛起》时,再次为其中所涉的王室,尤其是国王们的婚姻生发好奇和感慨,它绝不是简单的“门当户对”,同时考虑的还有土地、财富、盟友、外交等多种因素,至于国王是否幸福,则压根不在包括国王在内的人们关注的范围之内。

在中学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中,都会讲到发生在十五世纪英国的玫瑰战争。这场战争因发生在以红玫瑰为代表的 兰开斯特 家族与以白玫瑰为代表的约克家族之间而得名,其原因则是对英格兰王位的争夺,持续将近一个世纪。正如琼斯在《空王冠》中所说,“玫瑰战争时期是一个凶残的、有时让人无法理解的、政治极不稳定的时期,它的根源是 亨利六世 治下王室权威的垮台和英格兰在法兰西统治的崩溃。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法律、秩序、公义与和平高度依赖于国王本人和国王这个机构,而亨利六世的统治是一场灾难。”

兰开斯特的亨利六世被废黜后,约克的 爱德华四世 以超乎寻常的活力和才干开始治国理政,在他病逝后,其子爱德华五世继位,这个从未正式戴上王冠的十二岁的少年最终在伦敦塔里“消失”,篡谋其位的则是他的叔叔、爱德华四世的弟弟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的无情篡位也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到的,它开启了一个血腥而绝望的时期。”

亨利·都铎 ,也即后来著名的亨利七世后来向理查三世发起了挑战,问鼎王权。理查三世与亨利·都铎在博斯沃思经历一场决战,亨利最终取得胜利,加冕为亨利七世国王,他与爱德华四世之女、 约克家族 的伊丽莎白结婚,用白玫瑰附加在红玫瑰之上的“都铎玫瑰”作为代表,传达了“结束内战”这一微妙而有效的政治信息,英格兰也最终掀开了都铎王朝崭新的一页。

约克家族的 伊丽莎白 通过与亨利七世的婚姻,为玫瑰战争画上句号,而他们的婚姻只不过是英格兰王室婚姻的一个缩影,王子或公主要为其背后的家族甚或王国的利益而结婚,至于他们自己是否幸福则取决于难以预料的运气。不过,通观这段历史,在玫瑰战争的国王中,倒是有一位服膺于自己爱情的王者,这就是爱德华四世。

爱德华四世在登基后不久,其妻子的人选就成为热议话题,人们都希望通过他的婚姻,能与海峡对岸的某个强国缔结长期的联盟,“可供考虑的新娘有很多,每一个都代表着英格兰在欧洲大陆的政策的不同路线”,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爱德华四世说他不会娶任何外国公主,他宣布自己已秘密结婚,新王后是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她不是高级贵族,而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寡妇,还带着两个孩子。人们实在想不出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结婚有什么好处,最后只能归结为“他爱上了她”。

伊丽莎白·伍德维尔被认为是英格兰历史上“最出人意料的一位王后”,她最主要的弱点是“她是英格兰人”,她不能带来明显的外交利益和有价值的外国盟友,在从 诺曼征服 以来的四个世纪里,还没有一位英格兰国王与自己的臣民结婚。爱德华四世的突然结婚,给很多贵族带来了莫大的不愉快,同时还“严重冒犯了英格兰人民”。只不过在人们解释他“为了爱情”而牺牲国外盟友等利益的婚姻时,却似乎没有考虑到他的另一份考量,那就是在他废黜亨利六世并攫取王位后,同样需要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塑造自己的角色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他与伊丽莎白的婚姻,恰恰也是其推行公共政策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工具。

当我们阅读这些古老“故事”时,还是会为这些王室婚姻中的主人公唏嘘不已。他们或许尽享了王者的荣耀,却在生活中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感中,承受着没有尽头的无情与冷漠,而普通臣民都可能拥有的相濡以沫、温馨浪漫等则与他们无关。在今天,我们已习惯了见证王子与平民王妃的爱情,并为他们献上深深的祝福,“政治婚姻”的终结,也算得上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吧。

漫画/陈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