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唐诗解读——李白之《塞下曲六首》(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
天兵:指汉朝军队。
胡马欲南饮:匈奴贵族妄图到南方饮马,比喻南侵。
直:但,只。
解读:
汉室的军队意欲攻下北方荒漠,而匈奴贵族妄图南侵,双方都希望在战争中得到更多土地。汉室军队在战场上奋力搏杀,是因为能够得到朝廷和皇帝的奖赏。所以他们在沙漠上抟雪而食,在田野里拂沙露宿,条件虽然艰苦,但绝不后退,他们渴望消灭掉月氏国,方能高枕无忧。《汉书·匈奴传》记载:“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这也表达了将士们战胜敌军的决心。
全诗开篇战争就已经开始了,诗中用天兵指我国军队,意在表达对国家军队的赞颂,而胡马则指代异族兵马。因为北方在古代一直是荒蛮之地,诗人之所以在开头这讲写,是说敌人南侵是非正义的,而我方军队奋起反抗是正义之师。
全诗对为了国家安宁、人民生活幸福而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进行了热情歌颂,同时对他们所遭受的苦累和他们不获胜利而不返乡的气概进行了强烈对比。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