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注:
宗武:杜甫幼子。
“汝啼”二句:此处抒发父子相互关切之情。
柏酒:正月初一有饮椒柏酒之俗。
藜床:比喻贫寒。三国时期管宁家贫,坐藜床欲穿而读书不辍。
青衿子:青衿,青领。古代学子穿青领之服。衿,衣领。此处指宗武。
白首郞:汉冯唐久不遇,虽年老仍为郎,后因以白首郎指冯唐。后世常以“自首郎”比喻年老失意的郎官。杜甫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里用冯唐白首为郎事,自伤仕途失意,不能见招于朝以建功名。
江东弟:指杜甫的五弟杜丰。自天宝十五载(756)五弟避乱江左以来,兄弟二人已有十余年未曾见面。
解读: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无数家庭流离失所,骨肉分离,杜甫一家同样摆脱不了这一时代的厄运。大历三年(768)正月初一,杜甫一家流落夔州,艰难苦恨,时逢春节,时时有元日试笔的习惯,以应“元旦(元日)发笔,大吉大利”之说,老病潦倒的杜甫写了这首诗送给他的次子宗武,我们从中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一家至浓的闲情。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写宗武见到父亲手颤抖而哭泣,父亲见到宗武的个头长高了而高兴。这两句实则暗扣题目“元日”,有新年添岁之意,然添岁者,对于老年人和年轻人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老人身随年老,悲易生,年轻人身随年长,是为喜。此时宗武已经懂事,知道怜爱父亲,而多病的父亲,则为儿子的成长感到高兴。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这几句紧扣“元日”生发,触景伤怀。不议。
全诗悲喜交集,诚如仇兆敖所云,此诗皆悲喜并言。啼手战,是悲;笑身长,是喜。逢正月,是喜;滞远方,是悲。对柏酒,是喜;坐藜床,是悲。子可教,是喜;身去官,是悲。赋诗称觞,又是喜,忆弟泪行,又是悲。只随意序述,而各有条理。
《红楼梦》中,林黛玉劝香菱莫读陆游之诗,当然书上没有说明为什么不读的缘故,实则陆游的诗作概括说来就是“滑”,有志于诗者应十年不读其诗。诗甜滑,容易得人爱,而易使人上当,相比较而言,杜甫的诗作意深而语拙,读来虽有涩的感觉,但却无当可上。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