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注:
感化寺:亦作“感配寺”“化感寺”。在陕西蓝田。
筇竹杖:蜀地筇竹做的拄杖。筇竹节高中实,适宜做杖。
虎谿:在庐山东林寺附近。
山响:山谷的回响。
解读:
这是诗人在闲居辋川时与好友裴迪同游、同咏之作,从诗题可以看出他此行要访问的地点和对象,但从全诗为看,诗人却是抒写了山水之趣。
首联特写了上人日暮拄杖溪头相待访客,原本应在山寺内的上人,此刻却在寺外,显示出上人与诗人关系的密切。诗人的晚年隐居辋川,专心参禅礼佛,因而与僧人交往成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虎谿”化用了晋代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时,因此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至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谿。独陶渊明与修静至此,语道契合,不觉过谿,因相与大笑,诗人这样写主要点出了他与上人是语道契合的禅友。
次联写两人一起沿着溪流回山院,有听觉、有视觉,且相互映衬。在诗人的笔下,山泉含情脉脉,急切盼望着客人的到来,争着为客人指引方向,这些也是上人的内心感受。“响”字衬出了山谷之幽静,“催”“逐”二字,则将泉水急流、山谷陡峭之态逼真道出。
颈联写诗人随同上人归山院途中所见美景,同样有视觉、有听觉,野花盛开,绚烂无比,山谷寂静,鸟鸣更觉寺院幽寂。此联化用了南朝梁人王籍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声衬寂,以动衬静的手法,将幽景、幽情一并道出。
尾联则是写诗人夜坐山寺时的萧森景象——山林空寂,山见阵阵,吹过松林,颇有草木摇落之感。“秋”字寓气、形、声于一体,读者观此,可以感受到了秋气,看到了秋夜山林之美景,听到了风声、松树林之草木摇落之声。
禅讲究的是自然山水中获得启示和司解,因而诗人写清幽静寂却又不失神韵、情趣的自然山水,从而道出了寂静的禅境,却又富有禅思。这首诗写幽邃之景,道闲寂之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一首集诗人情感、画家慧眼、音乐家的敏感、佛教徒静心于一体的佳作。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